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2021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45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位偉人工作生活中的10個瞬間,感受他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與高尚品格。
01.「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
1943年3月18日,周恩來農曆45歲生日。南方局的同志決定「熱鬧一下」,準備好瓜子、水果和糕點,想給忙碌中的周恩來一個驚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見周恩來下樓。為了不讓請他的同志為難,周恩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後來,周恩來只讓廚房為他做了一碗普通掛麵作為紀念。吃過麵條,他再次開始繁忙的工作,一幹又是幾個小時。當晚,他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對自己提出了嚴格要求:加緊學習,努力工作,堅持原則,向群眾學習。
1940年9月,周恩來和鄧穎超合影
02.「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職」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濡以沫一輩子,從來沒有違反過組織原則。他們結婚後曾經協商,兩人可以在一個地方或一個機關工作,但不要在一個具體部門共事。幾十年間,他們都遵守了這個約定。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人對周恩來說:根據鄧穎超的資歷和她對革命的貢獻,應該在政府裡擔任一個部長職務。周恩來堅決不同意,他說:「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職。」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多次在任職、調級等問題上儘量「壓低」她。對周恩來這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鄧穎超毫無怨言地說:「恩來這樣做,我很理解。」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
03.「現在不能回去」 他把在老家幾代親人的墳墓託人平掉 把土地交公使用
周恩來對家鄉淮安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自從他12歲離開家鄉一直到離世都沒有回鄉。革命勝利了,為何不回家鄉看看?周恩來有著自己的擔心:「現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煩,親戚們全找來了,我滿足不了他們。」聽聞家鄉人要為他重修祖居祖墳,1953年2月,他委託中央辦公廳幹部轉告淮安縣政府「三點意見」,表明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童年時有監護之恩的八嬸的生活費,今後由「周恩來本人每月匯寄」,「再不要政府照顧了」;祖墳要平掉,遺骨「裝入罐中深埋」,把土地交生產隊使用;駙馬巷的房子不準修,不準讓人參觀,更不準宣揚他出生的那間房子,凡已有住戶者,不準讓人搬家。
04.「再窮也不缺那幾身新衣服,但問題不是缺不缺衣服」
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單、被子。被子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周恩來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浙江省警衛處的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從後勤部門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對浙江省警衛處的同志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周恩來坦率地說,六七億人口的中國就一個總理,再窮也不缺那幾身新衣服,但問題不是缺不缺衣服,我這樣做不光是一個人的事,而且是提倡節儉、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艱苦奮鬥的共產黨人本色。
1971年的周恩來
05.「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
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中南海西花廳。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溼陰冷。身邊工作人員多次提出修繕,都被周恩來回絕。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有關部門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周恩來回京後生氣地問:「誰叫你們修的?」他大聲說:「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他要求撤掉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為了此事,他還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多次檢討自己,並對秘書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要影響一大片。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這樣一級學一級發展下去怎麼得了?」
06.「為什麼只能調到北京?而不能調到外地去?」
周恩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條家規。周爾輝是周恩來的侄兒,他的父親是烈士。1952年,周爾輝被伯伯周恩來接到北京撫養,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1961年,周爾輝與淮安一位小學教師結婚,為解決婚後兩地分居問題,鋼鐵學院幫周爾輝的愛人辦理了由淮安到北京的調動手續。周恩來得知後,批評他們說:「這幾年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北京市大量壓縮人口。你們作為總理親屬,要帶頭執行,不能搞特殊化。照顧夫妻關係,為什麼只能調到北京?而不能調到外地去?」於是,周爾輝和愛人聽從周恩來建議,放棄已辦好的手續,一起回到淮安工作。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07.「要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裡!」
周恩來從不搞特殊化,1962年6月,他來到鞍山市視察,當時鞍山市剛建好一座新賓館,當地負責人準備讓他住到那裡去。周恩來到賓館一看堅決不住,他說:「賓館為何要蓋得這樣好?要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裡!」在視察中,周恩來又發現鞍山市還在新建的一個大禮堂,其中有不少地方仿造了人民大會堂廊柱式建築的樣子,於是他當即說:「什麼?你們把人民大會堂搬到這裡來啦!」然後馬上指示:「這個禮堂不能用!」
08.「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去?」
周恩來多次教導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係,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她的侄女周秉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插隊,並從插隊的地方入伍。1971年元旦,周秉健穿上新軍裝高興地去見伯伯。不料一進門周恩來就對她說:「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去?你不是說那裡天地廣闊嗎?」周恩來告訴她:「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但這麼多人裡挑上了你,還不是看我的面子。我們不能搞特殊,一點也不能搞,應該讓貧下中牧、工人的子女到部隊去,你在邊疆是一樣的嘛!」周秉健聽從了伯伯的意見,經部隊領導同意,脫下軍裝再次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09.「那麼便宜,那不行。」他為一頓飯三付飯費
在外請客吃飯,周恩來從來都按照標準自費。1973年,周恩來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送別了客人後,周恩來為了感謝工作人員的辛苦,請他們吃了頓便飯。飯後,省裡的同志要付錢報銷,周恩來卻堅決不同意,要求秘書去結帳。結好帳後,周恩來看到拿回的是「十元一角」發票,便說道:「那麼便宜,那不行。」他交代秘書要按市價付足,飯店只好再收了10元。到了機場後,他還擔心付的錢不夠,又留下10元錢,託省裡的同志轉交飯店。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
10.「我多付錢,他以後就不會再送了。」
面對老部下饋贈的土特產,周恩來一概推辭,實在推不掉的總是按市價付錢。一次,周恩來過去的警衛員託人從福建送來一筐桔子,並讓人捎話說請總理嘗個鮮。知道此事後,周恩來當即說:「我不要!」大家覺得這樣做有點不通人情,就勸他道:「既然已經送來了,不能再送回去。」周恩來想了想便問桔子多少錢一筐,在得知是25元一筐後,他馬上吩咐秘書寄回50元。周恩來解釋說:「我多付錢,他以後就不會再送了。」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周恩來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後世景仰。
編輯|翁旭琪 監製|趙潔
*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人民日報、學習時報、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檢察日報、解放軍報等整理
更多紅旗出版社精彩資訊詳見旗書網:http://www.hongqipress.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