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恩來工作生活中的10個瞬間讀懂廉潔自律

2021-01-12 網易

  

  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2021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45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位偉人工作生活中的10個瞬間,感受他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與高尚品格。

  01.「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

  1943年3月18日,周恩來農曆45歲生日。南方局的同志決定「熱鬧一下」,準備好瓜子、水果和糕點,想給忙碌中的周恩來一個驚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見周恩來下樓。為了不讓請他的同志為難,周恩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後來,周恩來只讓廚房為他做了一碗普通掛麵作為紀念。吃過麵條,他再次開始繁忙的工作,一幹又是幾個小時。當晚,他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對自己提出了嚴格要求:加緊學習,努力工作,堅持原則,向群眾學習。

  

  1940年9月,周恩來和鄧穎超合影

  02.「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職」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濡以沫一輩子,從來沒有違反過組織原則。他們結婚後曾經協商,兩人可以在一個地方或一個機關工作,但不要在一個具體部門共事。幾十年間,他們都遵守了這個約定。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人對周恩來說:根據鄧穎超的資歷和她對革命的貢獻,應該在政府裡擔任一個部長職務。周恩來堅決不同意,他說:「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職。」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多次在任職、調級等問題上儘量「壓低」她。對周恩來這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鄧穎超毫無怨言地說:「恩來這樣做,我很理解。」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

  03.「現在不能回去」 他把在老家幾代親人的墳墓託人平掉 把土地交公使用

  周恩來對家鄉淮安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自從他12歲離開家鄉一直到離世都沒有回鄉。革命勝利了,為何不回家鄉看看?周恩來有著自己的擔心:「現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煩,親戚們全找來了,我滿足不了他們。」聽聞家鄉人要為他重修祖居祖墳,1953年2月,他委託中央辦公廳幹部轉告淮安縣政府「三點意見」,表明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童年時有監護之恩的八嬸的生活費,今後由「周恩來本人每月匯寄」,「再不要政府照顧了」;祖墳要平掉,遺骨「裝入罐中深埋」,把土地交生產隊使用;駙馬巷的房子不準修,不準讓人參觀,更不準宣揚他出生的那間房子,凡已有住戶者,不準讓人搬家。

  04.「再窮也不缺那幾身新衣服,但問題不是缺不缺衣服」

  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單、被子。被子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周恩來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浙江省警衛處的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從後勤部門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對浙江省警衛處的同志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周恩來坦率地說,六七億人口的中國就一個總理,再窮也不缺那幾身新衣服,但問題不是缺不缺衣服,我這樣做不光是一個人的事,而且是提倡節儉、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艱苦奮鬥的共產黨人本色。

  

  1971年的周恩來

  05.「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

  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中南海西花廳。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溼陰冷。身邊工作人員多次提出修繕,都被周恩來回絕。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有關部門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周恩來回京後生氣地問:「誰叫你們修的?」他大聲說:「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他要求撤掉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為了此事,他還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多次檢討自己,並對秘書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要影響一大片。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這樣一級學一級發展下去怎麼得了?」

  06.「為什麼只能調到北京?而不能調到外地去?」

  周恩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條家規。周爾輝是周恩來的侄兒,他的父親是烈士。1952年,周爾輝被伯伯周恩來接到北京撫養,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1961年,周爾輝與淮安一位小學教師結婚,為解決婚後兩地分居問題,鋼鐵學院幫周爾輝的愛人辦理了由淮安到北京的調動手續。周恩來得知後,批評他們說:「這幾年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北京市大量壓縮人口。你們作為總理親屬,要帶頭執行,不能搞特殊化。照顧夫妻關係,為什麼只能調到北京?而不能調到外地去?」於是,周爾輝和愛人聽從周恩來建議,放棄已辦好的手續,一起回到淮安工作。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07.「要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裡!」

  周恩來從不搞特殊化,1962年6月,他來到鞍山市視察,當時鞍山市剛建好一座新賓館,當地負責人準備讓他住到那裡去。周恩來到賓館一看堅決不住,他說:「賓館為何要蓋得這樣好?要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裡!」在視察中,周恩來又發現鞍山市還在新建的一個大禮堂,其中有不少地方仿造了人民大會堂廊柱式建築的樣子,於是他當即說:「什麼?你們把人民大會堂搬到這裡來啦!」然後馬上指示:「這個禮堂不能用!」

  08.「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去?」

  周恩來多次教導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係,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她的侄女周秉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插隊,並從插隊的地方入伍。1971年元旦,周秉健穿上新軍裝高興地去見伯伯。不料一進門周恩來就對她說:「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去?你不是說那裡天地廣闊嗎?」周恩來告訴她:「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但這麼多人裡挑上了你,還不是看我的面子。我們不能搞特殊,一點也不能搞,應該讓貧下中牧、工人的子女到部隊去,你在邊疆是一樣的嘛!」周秉健聽從了伯伯的意見,經部隊領導同意,脫下軍裝再次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09.「那麼便宜,那不行。」他為一頓飯三付飯費

  在外請客吃飯,周恩來從來都按照標準自費。1973年,周恩來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送別了客人後,周恩來為了感謝工作人員的辛苦,請他們吃了頓便飯。飯後,省裡的同志要付錢報銷,周恩來卻堅決不同意,要求秘書去結帳。結好帳後,周恩來看到拿回的是「十元一角」發票,便說道:「那麼便宜,那不行。」他交代秘書要按市價付足,飯店只好再收了10元。到了機場後,他還擔心付的錢不夠,又留下10元錢,託省裡的同志轉交飯店。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

  10.「我多付錢,他以後就不會再送了。」

  面對老部下饋贈的土特產,周恩來一概推辭,實在推不掉的總是按市價付錢。一次,周恩來過去的警衛員託人從福建送來一筐桔子,並讓人捎話說請總理嘗個鮮。知道此事後,周恩來當即說:「我不要!」大家覺得這樣做有點不通人情,就勸他道:「既然已經送來了,不能再送回去。」周恩來想了想便問桔子多少錢一筐,在得知是25元一筐後,他馬上吩咐秘書寄回50元。周恩來解釋說:「我多付錢,他以後就不會再送了。」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周恩來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後世景仰。

  編輯|翁旭琪 監製|趙潔

  *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人民日報、學習時報、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檢察日報、解放軍報等整理

  更多紅旗出版社精彩資訊詳見旗書網:http://www.hongqipress.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一起回顧他一生中的這些瞬間
    1976年1月8日,為國鞠躬盡瘁,夙夜操勞的周恩來總理合上了雙眼,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他的離去,讓舉國悲痛、山河嗚咽。他一生無私、嚴以律己,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不僅是中國的偉人,也是屬於世界的英豪。45年轉眼雲煙,山河無恙,盛世如願。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周恩來一生當中那些重要的瞬間,共同緬懷這位人民的好總理。
  • 周恩來的60個人生瞬間
    1920年1月周恩來留影      1922年,周恩來在德國柏林      1935年10月,周恩來抵達陝北   1949年10月1日下午,開國大典,毛澤東、周恩來在天安門城樓上      1954年7月,周恩來訪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 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十裡長街送不走心中的思念
    1912年,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成立兩周年時和師生合影。前排中為周恩來。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後去)訪問蘇聯。這是2月14日周恩來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條約與協定籤字儀式上。
  • 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這盛世,如您所願!
    1月8日  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  讓我們通過這些珍貴的老照片  回顧他一生的經典瞬間    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廣州結婚,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範夫妻。
  • 從家書看周恩來的人生境界
    這是周恩來對小超的又一次情感告白,是兩位「至友」間的心靈合唱,也是24年後鄧穎超「悼恩來戰友」的生動註腳之一。   周恩來和鄧穎超不僅在生活中、情感上相互關心,互相體貼,而且在思想上、工作中相切相磋,相扶相攜。根據內戰和土改工作需要,1947年3月下旬起,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央和軍委機關撤離延安,轉戰陝北。鄧穎超則隨劉少奇、朱德等領導東渡黃河,赴晉綏等地參加土改並開展婦女工作。
  • 星座名人:雙魚座周恩來
    周恩來擔任《敬業》的主編,常常撰寫文章,還常常在校刊《校風》上發表對時局的見解。成為學校裡非常出名的進步青年。青年時期1920年12月周恩來到達法國,當時他才22歲,但已是經過"五四"運動革命洗禮的趨於成熟的青年了。周恩來到法國有兩個目的:一是加緊研究馬克思主義;二是尋求醫治中國痼疾的良方。他為第一個目標所吸引,為第二個目標所推動。
  • 周恩來慶賀生日的故事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周恩來總理考慮事情周到認真、善解人意到了細緻入微的地步。他對很多黨內外同志包括外國友人的某些情況熟稔於胸、了如指掌,甚至連一些人的生日及生活習慣與細節都銘記在心,恰到好處地安排一切交往事項,能給人溫暖而增進友誼以利於開展工作。
  • 周恩來在60年代解決中國大饑荒
    1959年初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15個省發生春荒,其中河北、山東等5省嚴重缺糧。周恩來收到災情報告後,十分重視,立即送給毛澤東。毛澤東閱後建議:在3日內,用飛機將這兩個文件送到15個省的第一書記手中。為引起各省的   注意,毛澤東還在兩份文件上安了一個醒目的總標題:《十五省二千五百一十七萬人無飯吃大問題》。
  • 周恩來1965年曾告誡核試驗工作人員:絕不能有絲毫馬虎
    文中記述周恩來十分關注我國空爆原子彈的訓練,並告誡相關人員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摘編如下。從1965年2月18日,機組人員進駐鼎新機場,進行執行任務前的飛行轟炸訓練。訓練時少則幾十天,多則幾個月不能回家,幾乎和家屬失去了聯繫,他們的家人和妻子只知道去執行任務了,至於到底去幹什麼,誰也絲毫不知,因為訓練有鐵的紀律。大家長期的飛行生活,使家人和妻子養成了不問去向的習慣。
  • 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延安
    從6月9日早晨10點,周總理走下專機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點乘專機離開,周總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的22個小時。 在這段時間裡,延安給他留下了什麼印象?周總理的到來又在延安老百姓中產生了怎樣的轟動效應?這些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走下飛機,周總理向延安地委領導和前來歡迎的群眾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又回到家裡來了!」是啊,「回家了!」
  • 周恩來「解放」廖承志的「三步妙棋」
    據新華社原駐東京特派記者吳學文回憶:「(『文化大革命』前)黨中央的涉外工作中有個外事小組,由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任組長、廖承志是副組長。國務院設外事辦公室,由陳毅任主任,廖承志任副主任。外事辦公室下設日本組,日本組先後由楊正、王曉雲任組長,組內有幾名工作人員。
  • 周恩來生命中三位貴人,畢生念念不忘,其中一人去世總理親自抬棺
    這樣的人現在可是不少,那些享受著國家發展帶來的富足生活,卻崇洋媚外,瘋狂詆毀中國的各路公知隨處可見,他們在傳遞著錯誤價值觀的同時更是傳遞了錯誤的人生觀,因為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感恩,不懂感恩之人,又與牲畜何異?今天我們來聊一下周總理,看看他面對生命中的三個有恩之人,是怎樣做的,共同來膜拜一下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道德情操。
  • 周恩來譯員冀朝鑄:紅牆翻譯的傳奇背影
    那是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走下專機,向周恩來伸出手。周恩來迎了上去,冀朝鑄也馬上跟了上去,知道自己不能離得太遠,也不能站得太近。他替尼克森翻譯出了那句經典:「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這個歷史瞬間被定格在世界各大媒體上。但在《人民日報》當時發表、後來為國人所熟知的那張照片上,他的形象卻被P掉了。
  • 1月8日:周恩來逝世
    ○ 1976年1月8日 周恩來逝世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周恩來,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 周恩來在上世紀60年代解決中國大饑荒(組圖)
    1959年初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15個省發生春荒,其中河北、山東等5省嚴重缺糧。周恩來收到災情報告後,十分重視,立即送給毛澤東。毛澤東閱後建議:在3日內,用飛機將這兩個文件送到15個省的第一書記手中。
  • 沉痛悼念偉大的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
    而支出的項目比收入的項目要多一些,大體有這樣幾項:夥食費、黨費、房租費、訂閱報紙費、零用費(購買生活用品),特支:補助親屬和工作人員、捐贈費。   從有記載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兩人共收入161442.00元。用於補助親屬的36645.51元,補助工作人員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這兩項支出佔兩人總收入的1/4。
  • 周恩來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戰局的發展……
    毛主席雖是政協主席,實際主持政協工作的是身為政協第一副主席的總理,為開好這次會議,9天之內總理又是平均每天休息僅幾個小時。而明天呢,他又要連續出席或主持三個會議,而且都要做主旨講話:一是科學院第一次擴大會議,二是討論《關於解放軍1950年復員工作的決定》的第36次政務會議,三是中央軍委和政務院聯席會議,部署軍隊復員工作。
  • 60年前的春節,周恩來是如何度過的?
    1957年的除夕,西花廳雖然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但房屋的主人周恩來不在家。那麼,周恩來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三天前,也就是1958年2月14日,周恩來率領一支代表團出訪朝鮮了。當晚,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大家為周恩來一行舉行了一個歡迎大會。周恩來在大會上號召全體志願軍同志,要永遠做「最可愛的人」。這些駐守在朝鮮的中國志願軍戰士,自1950年10月25日離開祖國後,馬上就要迎來他們在朝鮮度過的第8個春節了。得知周總理要陪戰士們過春節,大家既興奮又激動,同時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 「緊急措施」:周恩來與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
    2月12日、4月7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和院長郭沫若先後向周恩來和陳毅報告柯夫達的建議,提出組建全國科學研究工作規劃委員會,著手編制計劃草案。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國科學院黨組的報告,劉少奇在總結中認為柯夫達的建議很重要,值得重視,責成計委、科學院落實,初稿起草工作隨即啟動。(參見張柏春:《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頁。)
  • 1956年周恩來因反冒進與毛澤東生隙
    在這個風雲舞臺上,毛澤東、周恩來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無疑是唱主角的人物。正因如此,我們從這些主角的側面,可以摸到50年代中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歷史的脈搏。計劃指標總是壓不下來,周恩來為此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