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緣
唯識探討心法的生起需要具備4種緣,「親因緣」是本身的種子,這世間無奇不有,人的心也是千奇百怪,誰也不知道自己過去生到底曾經薰習攝藏什麼種子,只能說各種可能性都「不無可能」。
而「等無間緣」是意根的相續狀態,上一念滅去後必然"無縫接軌"作為下一念的生起條件。而「增上緣」則是扣除其他三種緣之後,任何能夠「隨順、幫助、不阻礙」的各種大小條件,都歸屬於增上緣。
而「所緣緣」方便粗淺地說,則是隨著心攀緣的外境,就容易勾引出過去最熟悉、不假思索的習性或反射動作,如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因此4種緣當中具有決定性的輔助條件其實在於所緣緣,尤其對於我們容易「心隨境轉」的凡夫而言,選擇「如法健康的生活工作、家庭社交對象」,修行人選擇「殊勝如法的皈依境、良福田」,自然都會受到薰染轉變而不自知。
所緣緣更深刻的講,並非指外境的好壞。因為外境是無常變化、剎那不住,對外境的好壞也只是隨著個人生命經驗所認定的「比較級評價」而已。真正的所緣緣,是自己心流當中,無論面對什麼外境,自己所起的正念or不正念、如理作意or不如理作意,這才是主導自己到底生什麼心、往哪方面想的關鍵條件。而自己的心到底正不正、如理不如理,這必然要以經論為依據,而不是自己"憑空暗證"的。
所緣緣在4緣中,可說扮演重要的角色。提醒我們凡夫要有「自知之明」,要隨順修行的生起次第,親近「良師、益友、好環境」,藉此踏上「聞思修、培養如理作意」的修行之路。
而當我們慢慢掌握修行訣竅之後,也要知道人生不可能一輩子都要求外境、選擇外境。而是~求人不如求己、求境不如求心,才是安穩之道。因此心甘情願學習在各種八風境界當中,訓練自己「識心的所緣緣」~念念相續與正念相應,生起如理作意,而不被幻化的境風牽著走、迷惑自心,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