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健華麗的譚副造釋迦牟尼像
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展系列
佳展回顧
六行-孫振華分享
孫振華 策展人空間設計師 終南六行集舍主人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研習者
2002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對於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有相對深刻的認識和研究,十多年來,遍走國內古蹟,對於中國古代石獅造型演變以及唐代帝陵的規制和石刻藝術演變具有獨特的見解。
「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主辦,河北省臨漳縣人民政府協辦。這是2012年鄴城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發掘、修復成果的首次系統性展示。
「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展」選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為鄴城概貌、玉石梵像、鄴都樣式和佛韻至美四個部分,從造像環境、造像本體特色、地域時代風格及造像藝術來展示佛造像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約20公裡處,主要由南、北毗連的鄴北城和鄴南城組成。東魏北齊時期,伴隨都城境域的擴大,鄴南城外圍還形成了闊達100平方公裡的外郭區。這裡西憑太行,傍臨漳水,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是華北平原貫穿南北、連接東西的交通要衝,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史載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此築城,始稱為鄴。三國曹魏時築鄴北城為王都,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先後定都於此,北朝晚期的東魏和北齊在北城南側新建鄴南城。自公元3世紀起,鄴城一度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長達370餘年。
臨漳古時稱「鄴」,曾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以「三國勝地,六朝古都」享譽中外。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到漢晉時佛教在鄴城逐漸發展以致到後趙時期鄴城佛教初盛,至東魏、北齊時鄴城佛教大盛。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國寺廟三萬多所,僧尼約二百萬人,僅鄴城就有寺廟四千所,僧眾八萬人,自此鄴城成為了北方佛教的中心。
第二單元 鄴都樣式
伴隨著佛教本土化的進程,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的樣式處於不斷發展和嬗變之中。鄴城佛教造像緊跟佛教造像藝術本土化的腳步,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國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都曾在這裡呈現,還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鄴城佛教造像藝術的魅力。
譚副造釋迦牟尼像
此像頭部殘存水渦紋髮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衣緣,跣足站立於蓮花座上。脅侍菩薩站立於兩側,殘存的菩薩頭戴寶冠,佩瓔珞,下穿貼體長裙,手中持物,所立蓮花座由力士和護法獅子承託。
背屏上部雕佛像頭光和身光,頭光由內圈的蓮瓣和外圈的坐佛組成,身光處雕刻對稱的飛天,邊緣為火焰紋,頂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間淺雕供養人,環繞佛像雕刻有供養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間雕刻菩薩交腳坐像,兩側分別為大梵天王、難陀龍王、天帝釋、跋難陀龍王、供養人及飛天像,下面雕伎樂、供養人像和造像題記。造像題記中有「邯鄲縣龐安兵」「釋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對國家富強、平安的祈願。譚副造釋迦牟尼像帶有雲岡造像的樣式。
此像身材魁梧,兩肩齊挺,具有北方佛教造像的雄健之風,當是受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造像風格影響。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歡迎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