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退役近一年的昔日網壇美少女莎拉波娃在社交網站上官宣自己訂婚,未婚夫 Alexander Gilkes是從事拍賣行的英國富商,也是哈 裡王子的好友。
▲ 莎娃和男友同時發ins宣布訂婚。「從我們相遇的第一天起,我的答案就是yes,這是我們的小秘密啊!」甜甜的小女人情態了。
▲ 曾經網球賽場上的冰美人如今馬上要結婚,開心地轉圈圈……
▲ 未婚夫Alexander Gilkes是英國富商,也是哈裡王子在伊頓公學的同學。算是妥妥的上流人士。
▲ Alexander Gilkes的前妻Misha Nonoo是梅根王妃的好閨蜜。
至於莎拉波娃前塵往事, 大家這裡可以回顧 。
▲ 一個極為特殊的從網壇吸金甜心到勇闖商界新女性的故事。
那篇文章的留言區,也有讀者建議我們寫寫李娜。
確實,作為中國體壇最有標誌性的女性運動員之一,李娜的故事也是相當值得一說。
其實,在《奪冠》上映後,很多人就想起了陳可辛導演的另一部體育題材電影《李娜》。
▲ 李娜和陳可辛。
《奪冠》在《李娜》之後拍攝,卻更早上映。而在今年2月,《李娜》也終於殺青。
▲ 這部以李娜為主角的傳記電影,從宣布立項到如今送審已經將近4年。透露 的物料也極少,這是當初立項的概念海報。最新消息是《李娜》已經送審,但上映日期還未確定。
扮演李娜的是新人女演員, 至今保持神秘, 但據說已經為了這個角色練了兩年網球,也是蠻拼的。
▲ 左圖中,左邊駝色大衣者是李娜本人,右邊黑色大衣者就是電影中扮演李娜的新人演員,小麥色皮膚,確實有點運動員相,跟李娜長得也有點像。
▲ 陳可辛接受報導時說,女主角已經為了這部電影練了2年網球。敬業精神可以的。
而扮演李娜丈夫姜山的演員,則是胡歌。
▲ 2019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也就是李娜曾經奪冠的大滿貫賽場,陳可辛和胡歌也去現場觀看比賽。
▲ 胡歌喜歡網球倒是真的,前幾年就曾經和靳東一起去中網看比賽。右邊那張動作也太萌了!
▲ 看到凌晨兩點半比賽結束,還被球迷認出,大方合影。
說回李娜本人,雖然退役已經6年,但和其他退役後就從人們視線中「消失」的運動員相比,李娜的曝光度依然可觀,她在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包括化妝品、潮品還有各種體育運動中出現。
▲ 前不久還和白敬亭一同參加了一場潮鞋展。一紅一綠的搭配也是蠻好玩。
李娜如今每年的收入高達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億。
▲ 比利金夫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網球選手和女運動員之一,在她的職業生涯中,贏得了12個大滿貫單打冠軍,16個大滿貫女雙冠軍和11個大滿貫混雙冠軍,其中10次溫網女雙冠軍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1973年,金夫人成為女子網球聯合會(WTA)的第一任主席,而李娜在網球領域的影響力也相當於比利金夫人,現在她的主要收入來自商業代言,包括耐克、梅賽德斯和勞力士這些大牌金主,中國蒸蒸日上的消費力正是李娜商業價值不斷提升的根本原因。
▲ 莎拉波娃和李娜都和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IMG籤約,經紀人也是同一人Max。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體育經紀人了,就像之前留言區裡的讀者說的,坐擁中俄兩大體壇吸金女王啊。
跟很多退役後就「失去光環」的運動員不同,李娜的退役完全沒有影響到她的收入,即使沒有了賽事獎金,她依然可以靠商業代言和贊助賺錢。
▲ 代言勞力士和耐克。
▲ 與費德勒同為梅賽德斯奔馳的品牌大使。
李娜被贊助商青睞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她從事的運動——網球,是世界上最主流、商業化程度最高的運動之一,她是這個領域擁有無可置疑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她在這個領域做到了世界級水平,並且改寫了亞洲記錄與歷史。
第三,她身後是中國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消費力最強盛的國家。
▲ 事實上,除了足球和籃球,最賺錢的運動就是網球……
▲ 根據福布斯的盤點,世界範圍內,2020年收入最高的運動員,是男子網球選手費德勒。稅前收入是1.06億美元,超過了曾經的榜首C羅、梅西,以及詹姆斯、老虎伍茲這些大名鼎鼎的運動員。
▲ 能上榜的「富豪」運動員,網球項目也是僅次於足球和籃球的。
說回李娜,時光倒退到2011年6月,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那是她人生中的巔峰時刻。
29歲的李娜擊敗了31歲的義大利衛冕冠軍斯齊亞沃尼,拿下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這也是歷史上第一位亞洲運動員奪得網球大滿貫冠軍,李娜創造了一個誰也沒想到的奇蹟!自那一天,亞洲網球的歷史被她改寫。
▲ 隨著對手回球出界,李娜拿下了冠軍點,也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開心地一下子躺在地上直蹬腿兒。
▲ 右邊笑起來憨憨的黃衣男就是李娜的丈夫姜山,也就是電影中胡歌將要扮演的角色。
▲ 體育不分國界,現場上萬名觀眾為這位新晉的中國大滿貫冠軍鼓掌歡呼。體育帶來的激情魅力真的是……語言難以形容,現在看到這一幕依然激動!!!
▲ 李娜舉起冠軍獎盃的瞬間,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網球真的要崛起了……
根據央視的統計,當年李娜的這場法網決賽,有1.16億中國觀眾觀看了直播。這個數據有多牛逼?甚至超越了2010年南非世界盃決賽的直播觀看人數。
▲ 還得到了央視體育頻道、新聞頻道、高爾夫網球頻道三臺同步直播的待遇……史上頭一遭。
▲ 火到啥程度?當天《新聞聯播》報導了整整三分鐘,從奪冠瞬間到頒獎典禮升國旗,到最後接受採訪,全部記錄。也創下了新聞聯播史上個人運動員報導時間最長的記錄。畢竟是給整個亞洲人都爭臉了……
贏的人是李娜,但所有中國人都在狂歡。
▲ 國際女子網球協會的主席兼CEO當時跟中國網壇的官員在一起,見證了李娜的奪冠。
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世界主流運動中,終於有一個中國球員可以躋身世界頂尖之列。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網球真的要崛起了,可是,10年過去了,再也沒出現第二個李娜。
因為,李娜不可複製,她的人生故事也獨一無二……
#選擇網球,是個偶然
和之前寫過的莎拉波娃一樣, 李娜走上體育這條路也來自父親的引領。只不過,她最開始練習的是羽毛球。
▲ 李娜1982年生於武漢,是湖北姑娘。父親曾是一名羽毛球運動員,還進過湖北省隊。
就這樣不鹹不淡地學了兩年羽毛球,到了小學二年級,業餘體校的網球教練夏溪瑤來選苗子,看中了身體條件優秀的李娜,認為相比於羽毛球,李娜的條件更適合打網球。
雖然幫女兒選擇了改打網球,但李娜的父母其實並不太懂網球是什麼,只是想讓女兒瘦弱的身體健康一點。
▲ 儘管在歐美是主流的「小球運動」,但有「貴族運動」之稱的網球,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依然是個非常小眾的項目。因為網球上有毛,所以大家都笑稱這是「毛球」。而選擇拿起網球拍的李娜恐怕當時也不會知道,中國網球的歷史將因自己而改變。
就這樣,8歲的李娜獨自住進了體校宿舍,成為年紀最小的學員。父親做銷售,常年出差,母親只有周末才能過來給她送點吃的,見個面。孤獨,成了小小運動員生活中的底色。
▲ 那時的李娜留著短髮,像個假小子。
▲ 從小學二年級學到小學畢業,李娜一度想放棄打球。但為了父母的心願,只好繼續堅持下去。
▲ 李娜曾經在採訪中很直接的說,自己並不是真的多喜歡網球,只是把它當成工作,努力做好罷了。直到退役的前三年,自己才真正愛上網球。
父親一直是李娜心裡的依靠,一直堅持打球,也是為了父親。但14歲那年,李娜父親因病去世,當時李娜正在深圳打青少年比賽。
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沒有人告訴李娜父親病情惡化和去世的消息,因為「怕影響她的成績」。
▲ 李娜的媽媽後來接受採訪時,也承認這樣做給女兒帶來了終身的遺憾。
▲ 看到樓下的花圈,李娜才猜到父親可能已經離開了。
▲ 李娜的父親臨終前還給李娜的教練寫了一封親筆信,拜託她照顧女兒,該打打該罵罵 。哎……這封信直到多年後,李娜才從教練那裡看到……
父親去世沒多久,成績優秀的李娜順利進入了湖北省隊,但她一點都不快樂。父親的去世,讓她覺得一切都索然無味。
父親去世後,巨額的醫藥費讓家裡欠了很多債,李娜小小年紀要扛起養家的重擔,除了母親微薄的工資,就只能靠李娜參加比賽的獎金來彌補。
▲ 曾經父母想讓李娜無憂無慮地打球,但現實中的經濟重擔不得不讓母親跟女兒攤牌,李娜也只能擔起這份責任。父親去世後,親戚們也很難對李娜和媽媽提供多少幫助,母女倆從此相依為命。
但好景不長,父親去世一年多後,李娜的母親經人介紹,重新組建了家庭。這讓李娜感到崩潰,但又不忍心傷害母親的感情。
就在這時,1997年,15歲的李娜因為成績優異,獲得了前往美國網校交流學習10個月的機會,讓她有了遠離家鄉,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
訓練營的贊助商是耐克,這也讓李娜和耐克第一次結緣,後者成為了她的贊助商。直到現在,雙方的合作關係都在繼續。
▲ 耐克選擇贊助李娜的緣起,就是看到了1998年李娜接受的一次採訪。年僅16歲的她非常直接大膽地說自己的夢想是打進職業前十。對於低調內向的中國人來說,一般都是把夢想或者目標放在心裡,然後默默實現,但李娜敢於當著鏡頭說出口,這一點是最吸引耐克的地方。
還記得莎拉波娃嗎?也是10歲時開始被耐克贊助。
這就是網球的力量,因為商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夠高,所以耐克這種大品牌會發掘世界各地成績優秀的青少年網球選手,主動贊助,並觀察Ta們的後續職業發展。
#退役,又復出
2000年,18歲的李娜第一次摸到了大滿貫比賽的門檻,參加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資格賽,但是首輪就被淘汰,無緣參加正賽。
但其實18歲,對於接受專業訓練的歐美選手來說,已經是個夠成熟的年齡了,幸運的話,甚至已經能拿到大滿貫冠軍了。
但對於保守的中國網球來說,「職業化」還是個相當遙遠的名詞,對於李娜這種省隊選手來說,哪怕是亞運會,甚至是全運會,都要比大滿貫比賽重要得多。 前者涉及太多體育系統眾多盤根錯節的利益。
▲ 那時的李娜,受到的束縛太多,即使贏了球也並不開心。
▲ 另一個讓她打得不快樂的原因就是常年受到的「挫折式教育」,在進入湖北省隊後,李娜的教練換成了餘麗橋,而餘是一個極其認真又極其嚴厲的人,她的教育方式是典型中國式的打壓教育,批評甚至辱罵李娜是家常便飯,打得太好也不會誇你,在青春期長達十年的訓練中,李娜被這種訓練方式折騰得很痛苦,也是她日後始終無法享受網球的最深根源。
▲ 後來在採訪中,李娜也是直言不諱。
2002年,備戰釜山亞運會的李娜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態非常不理想。運動員對於自己的身體最清楚,她很明白,傷病累累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自己打亞運會,但那時運動員的話語權是接近於零的。
在出成績的高壓任務下,在某種程度下,運動員是必須要「做出犧牲的」,在親耳聽見「某領導」對醫生說「只管給她(李娜)打針就行了」的一瞬間,李娜已經無心戀戰,對於網球,她本來就不是真心熱愛,只是父親給她選擇的一條路罷了,而如今自己剛20歲,身體就已經一團糟,還要被人折騰,她已經快無法忍受。
其實,以前我們常能看到一些運動員為了能參加比賽,不惜賽前打封閉的報導,無論是記者還是讀者,看了之後都會覺得勵志又敬佩。但沒有真的問一問運動員本人,為了榮譽而毀掉自己的身體,真的值嗎?
拖著病體參加亞運會,結果為了在比賽中有更大勝算,硬是把李娜和默契搭檔姜山拆掉,希望兩人和各自的新搭檔能包攬冠亞軍。
李娜和隊友姜山當時已經是戀人,也是非常默契的混雙搭檔。
▲ 在孤獨的訓練中,姜山是李娜唯一的溫暖,也是完美的隊友。頒獎臺上小情侶的互撞超級有愛!
在沒有被通知的情況下,兩人組合被拆,在情緒上都是很沉重的打擊。最後,兩人和新搭檔拿了冠軍和季軍,但毫無喜悅之情,外加早就對隊內的一些事情感到失望,於是心生退意。
▲ 這一幕也是挺經典的……李娜拿了比賽的第三名,頒獎時被扇了一巴掌。當時李娜只有19歲。
亞運會之後,兩人提交退役申請。
▲ 雖然心有不甘,但走得灑脫。對李娜來說,這樣的訓練和比賽方式對自己傷害太大。
2002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專業就讀。
▲ 在單純的校園裡,李娜也重新有了笑容。
對當時已經20歲的李娜來說,校園生活是她嚮往已久的,讀書的那兩年也是人生中最清閒最快樂的時光。
▲ 去年李娜接受採訪時,依然感謝自己當年的決定,休息了兩年,對自己的身體是個緩衝,也讓她的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時間到了2005年。
即將舉行全運會,但省隊的網球隊員幾乎都離隊了,急缺人。所以從2003年底開始,開但是始不斷有人給李娜吹風,希望她能回隊繼續打比賽。而對李娜來說,她好不容易逃離了是非之地,落得清閒,才不願意再回去。
就在這時,以及幾乎可以說是影響了李娜之後職業生涯的關鍵人物出現了。
▲ 孫晉芳(左三),中國女排的傳奇人物,她和郎平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體育運動員。
孫晉芳,原來中國女排的隊長,走馬上任,當了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在摸清了湖北省隊的情況後,主動找李娜談話,一句話就擊中了她:
打球是你實現自己的手段,你為什麼不為自己打呢?
「為自己打」這種話,很少會從領導口中說出來。在經過多番心理鬥爭後,李娜選擇復出。
在代表省隊參加各種比賽的同時,李娜也繼續參加國際比賽,累積經驗和積分。就這樣打了幾年,2007年,李娜的世界排名已經到了第16位,創造了中國選手的最高世界排名記錄。
但到了2008年,傷病再次出現,李娜的膝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需要到德國做手術。當時已經是3月份。就在李娜準備進行手術的時候,國家隊傳來消息:手術必須暫停。
原因很簡單,還有不到5個月就是北京奧運會了,重要程度非同一般,李娜作為國內頂尖的女子網球選手,如果手術之後恢復不好,就不能代表國家隊參加比賽了。
李娜再度遇上集體榮譽和自身傷病的兩難局面。
國家隊把李娜叫回國內,進行專家會診。會診結果是建議保守治療,打完奧運會再做手術。
而德國專家那邊則表示:膝蓋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必須立刻做手術。
▲ 德國醫生也是挺有幽默感的,不過也足見當時李娜膝蓋狀態有多麼糟糕。
最後,李娜聽取了德國專家的建議,選擇立即動手術,術後進行恢復。
幸好,李娜做出了正確的決定。給她做手術的德國醫生給她推薦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康復教練,在他們的幫助下,李娜至少可以上賽場了,雖然還是要每隔幾天就要給膝蓋打針。
▲ 做手術和康復階段的幾個月對李娜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更多來自心理壓力。萬一自己手術失敗或者康復不成功,就無法參加奧運會,這種心理負擔是非常重的。
北京奧運會上,李娜一路擊敗了俄羅斯名將庫茲涅佐娃和美國名將大威廉士,進入四強。
▲ 奧運會四強已經是當時中國網球單打運動員能取得的最好成績,又是擊敗了美國名將大威,觀眾席上孫晉芳主任也是在勝利之後高興歡呼。
半決賽中,李娜輸給了當時狀態正好的俄羅斯人薩芬娜。不過,女單四強這個成績已經非常厲害了。
▲ 只是,自那以後,貼在膝蓋上的黑色膠布將一直陪伴李娜的職業生涯,後來甚至成了她身上的一種標誌。
#正式「單飛」
2008年奧運會後,李娜的人生軌跡因為一項政策而改變。
關鍵人物依然是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
她力排眾議,說服了國家體育總局,同意讓李娜、彭帥、鄭潔和晏紫這四名女子網球運動員「單飛」。
所謂「單飛」,就是指她們四人可以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教練可以自己選,獎金歸自己,但其中的12%要上繳國家,參賽比賽自由,所有收入歸運動員及其團隊所有,但其中商業受益的8%要上繳國家。
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但壓力也更大了:聘請教練、隊醫、訓練師這些團隊成員的所有費用都要運動員自己出,網球是需要一年四季滿世界飛參加比賽的,其中飛機票、酒店住宿這些所有零零碎碎的費用都要運動員自己出,國家不會再出一分錢。
簡而言之,就是「自負盈虧」。
▲ 中國網球作家張奔鬥接受採訪時說,這是中國體育界的驚人進步。網球率先成為一個職業化的項目。
▲ 李娜也感激這項政策,讓自己真正進入到職業網壇。因為曾經摸爬滾打過,才知道這項政策的實現有多麼艱難和難得。
運動員要承擔自己和團隊的所有費用,錢從哪兒來?當然是比賽獎金。只有打得好,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才能拿到更多的獎金,聘請更好的教練和團隊,成績提升更好,相當於一個循環。
正式「單飛」時,李娜已經26歲,這個年紀對職業女子網球運動員來說,幾乎是個可以選擇退役的年紀。
年齡,是運動員的命根子,對於職業生涯相對較短的女性運動員更是如此。
▲ 小威,18歲拿到第一個大滿貫冠軍。莎拉波娃則是17歲。
而李娜從小過的是體育訓練生活,即使從事的是網球這樣一個職業化程度超級高的運動,卻依然連門檻都很難踏進去。遺憾的是,網球頂尖選手中從前還沒出現過中國人。
所以,當出現可以走職業化路子的機會擺在面前,李娜是非常興奮的。即使她已經仔細算過帳,團隊一年的開銷是700多萬人民幣,而自己當時的獎金只有四五百萬人民幣,一年下來還要倒賠200多萬,但她依然選擇走職業化道路,她知道自己不年輕了,再不趕緊嘗試,或許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 當時李娜背負的壓力有多大呢?自由的代價就是可能會變成窮光蛋,但為了成為職業運動員,決定背水一戰。
▲ 姜山回憶,在國外專業的環境訓練有多麼費錢,場地費自己掏,球也要買,一切都要自己花錢。給你單飛的自由,國家就不會再給你出一分錢。
▲ 之前曾幫李娜做膝蓋手術的德國醫生,在得知李娜單飛後遭遇的短暫困境後,也伸出了援手。
她邀請原來在國家隊執教的著名網球教練託馬斯擔任自己的專職教練,丈夫姜山也加入團隊。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下,李娜得以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打球上。
▲ 單飛初期,託馬斯不僅擔任教練,甚至細緻到幫李娜買機票訂酒店選比賽,堪稱保姆級。
單飛之後,在網壇人脈頗廣的託馬斯的幫助下,李娜學會和裁判長、世界頂尖選手接觸,也更加了解職業網壇,不再是以前的「啞巴球員」。
因為常年在國外打比賽,接觸到的所有人幾乎都是外國人,李娜的英語能力也大幅提升,再加上直爽的性格,讓她在國際上贏得了不少好感度。
▲ 講真,李娜的成績好,外加性格直爽,又有幽默感,在國外媒體的印象中一直都蠻好的……
單飛後,在託馬斯的鼎力幫助下,李娜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大滿貫比賽上的成績也越來越好,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經紀公司的注意,經過再三考慮,李娜選擇和IMG籤約,巧的是,李娜的經紀人麥克斯和莎拉波娃一樣。
▲ 李娜發布獲獎感言時,還調侃經紀人說,謝謝他讓自己富起來。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李娜單飛後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她終於不用再考慮那些曾經讓她頭疼的複雜人際關係和利益關係,作為運動員,她唯一的目標就是好好打球,多多賺錢,養活團隊。
當目標變得簡單直接,所謂的困難其實也都是一種前進的助燃劑。
#輝煌與告別
單飛不久,本身實力就不俗的李娜,終於能在職業網壇一展身手。
2010年澳網,她第一次闖入大滿貫四強。
2011年澳網,她第一次闖入大滿貫決賽,雖然最後輸給了經驗豐富的克裡斯特爾斯,但大滿貫亞軍的成績也創造了亞洲最佳。
▲ 頒獎典禮上,被誇贊是祖國的英雄。
幾個月之後的法網,李娜一路過關斬將,在決賽擊敗了比自己大2歲的義大利名將斯齊亞沃尼,拿下冠軍。這是李娜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也是中國人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更是亞洲人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這份榮譽有多重?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實實在在的創造了歷史。
▲ 反正第二天全國的報紙頭條都是她奪冠的新聞。
更重要的是,她還是個女性。
在她之前,提到能在國際上有聲量的中國運動員,我們只有姚明和劉翔。現在,有了李娜,她的國際知名度甚至更勝一籌,她拿下了世界上最主流職業化運動中的最重要賽事的冠軍。
而且,背靠世界最著名經紀公司IMG和著名運動品牌耐克,她的商業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盛名最熱時,她幾乎被視為代表國家的英雄。
而對於她自己而言,她還是她自己,一個只想打出好球的運動員。
這個冠軍獎盃,也是她最想讓父親看到的,自己終於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成為了大滿貫冠軍。
▲ 去年接受採訪時,提到父親沒能看到自己拿到大滿貫冠軍的一幕,李娜還是眼含熱淚。
▲ 而父親當年最大的期望,也不過是希望女兒能拿到全國冠軍。
說回當年的法網奪冠。就像所有被捧到高峰的人一樣,當無數金錢、輿論席捲而來時,是需要很多時間和空間來消化和降溫的。
▲ 李娜後來也承認自己當時飄飄然了,完成了多年來的目標,沒什麼不滿足的了。再加上不斷湧上來的高額合約、代言活動和複雜的生活變化,自己的精力和心思都被分散了。
拿下大滿貫冠軍之後,李娜一度陷入迷茫,之後的比賽很多都是「一輪遊」,她痛恨自己此刻的狀態,但只能慢慢承受和消化。
▲ 在長達15個月的時間裡,李娜沒有拿到一項比賽的冠軍。面對球迷的殷殷期待,她也是備受指責和爭議。
▲ 在新教練卡洛斯的幫助下,李娜終於能直視自己多年來的心理障礙和憤怒源頭——青少年時期的壓抑訓練。她聽從教練的建議,和餘麗橋教練進行了一次深談,告訴她自己曾經被傷害得很深。自那以後,李娜終於可以卸下背負多年的心理壓力,開始享受網球。
2014年,又來到熟悉的澳網,李娜終於在這裡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拿了冠軍,那時,她已經32歲,是澳網歷史上最年長的女單冠軍。
▲ 第二次拿下大滿貫,不再是偶然的運氣,是實實在在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 李娜也變得自信了很多。不再有那麼多淚水,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坦然。
▲ 獲獎時也鎮靜了很多。非常有高手範兒了。
同年2月,李娜的世界排名來到第二位,刷新了自己的最佳紀錄,也是當年亞洲球員在網壇世界排名的最高紀錄。
▲ 2019年,日本選手大阪直美在澳網奪冠,李娜擔任頒獎嘉賓,隨後,她的世界排名來到第一位,超越了李娜當年保持的亞洲球員紀錄。不過大阪直美的母親是日本人,父親是海地裔美國人,屬於歐亞混血,體能上還是比純亞洲的李娜佔優勢。
澳網奪冠的當年9月,因為嚴重的膝傷,李娜無奈宣布退役。
▲ 當年,在北京的中網賽場,組委會為李娜籌備了隆重的退役儀式。
▲ 賽場的大屏幕上播放著李娜職業生涯中點點滴滴的短片。
▲ 當時參加中網的很多選手都被邀請參加退役儀式,看到李娜身邊的納達爾了嗎?
▲ 面對全場上萬觀眾的歡呼與不舍,李娜也是激動落淚……
11月,李娜的比賽積分被正式清零,世界排名也被清除。曾經跟她一起打球的夥伴們現在早已各自飄零,李娜也是堅持到了極限……
#李娜的珍貴
很明顯,李娜非常受媒體的歡迎,在幾次接受賽後採訪時,李娜的妙語也活躍了現場的氣氛。她非常喜歡調侃丈夫姜山。
李娜的性格直接、火爆,喜歡有啥說啥。
▲ 在國外媒體眼中,這也是李娜有別於其他中國運動員的最大不同:有血有肉,很真。
▲ 但在有些國內媒體眼中,她的直腸子就是「沒禮貌」,輸球後非得追著人家問感想……
但也曾經有兩樁「負面新聞」,差點讓她被唾沫星子罵死。
2005年10月,在全運會女單半決賽中,李娜輸給國家隊隊友彭帥,在賽後採訪,被記者問到在國家隊訓練的感覺如何時,李娜實話實說:國家隊各項措施不是很完善,針對球員個人的系統訓練也不足。
這一句話,在第二天見報的新聞中變成了:李娜炮轟國家隊體制,引發輿論大地震。
▲ 這種惡意新聞帶給她的傷害一度很深,直到2010年接受採訪依然心有戚戚然。
2008年奧運會女單半決賽,李娜對戰俄羅斯選手薩芬娜,當時年僅21歲的薩芬娜正是當打之年,三度打進大滿貫決賽,還拿過世界第一,實力相當強勁。
▲ 年紀輕輕又人高馬大的薩芬娜在那場比賽中,讓李娜吃了不少苦頭。
對27歲的李娜來說,體力本就不佔上風,絕對是場苦戰。然而,在家門口舉辦奧運會,讓中國觀眾格外興奮,很多人之前也不了解網球規則,在兩人打得正膠著之時,總有觀眾很大聲地「指揮」。甚至在薩芬娜回球還沒落地的時候,就有人大喊出界。總之,場面非常混亂,裁判幾次要求安靜都無濟於事。
想想看,打球已經很累了,還要忍受噪音和觀眾的瞎指揮,在觀眾席又一次響起「上網!扣死她」的時候,李娜終於忍無可忍,衝著觀眾席大喊一聲:shut up!
話說出口,李娜立刻後悔,但心情已經受到了嚴重影響,她也輸掉了比賽。
賽後,媒體和輿論立刻給李娜定了兩宗罪:
1、身為中國選手,居然辱罵中國觀眾。
2、而且用英文罵人。幾個意思?
其實蠻好笑的,李娜情緒失控是真,但是,是不尊重賽事規則的觀眾有錯在先啊……
用英文罵人這一點就更沒可說的了。李娜常年在國外參加比賽,英語是通用語,關鍵時間爆英語粗口也很正常。
在吃過多次暴脾氣的虧之後,外加成績越來越好,李娜在媒體和輿論中的形象,也慢慢扭轉過來。
▲ 當然,她自己也在調整心態。畢竟,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好好打球這一件事。其他的,她管不了,也沒法管。
其實李娜沒有變,她依然是那個直腸子,一心只想打好球的湖北姑娘。
只是,媒體需要新聞,需要熱度。她的性格就成了靶子。後來,成了大滿貫冠軍,在新聞裡她又成了「英雄」。她當然偉大,但真的無需別人定義。
▲ 經紀人麥克斯對她的評價也是:真實,實話實說。
▲ 陳坤是李娜的球迷,對她的評價也是真實,敢說出內心的聲音。
▲ 真·球迷,現場看比賽的那種。
▲ 陳可辛之所以拍李娜的傳記電影,也是看中了她身上的那種特別。
真實,就是美。
活得真實,就是一種力量,也正是她的直性子,讓她有了「一條道走到黑」的決心,也終於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時刻。性格決定命運,誠不我欺。
#和姜山的愛情
其實前面也提到了好幾次李娜的丈夫姜山。而傳記電影裡,之所以找了胡歌這種重量級的演員扮演姜山,也足以證明他對李娜的影響有多深。
李娜說過,姜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既是丈夫,也是父親和兄長,是教練和心理師,更是自己內心的依靠。
▲ 因為父親的早逝,李娜對姜山的依賴就更深了。
李娜十二歲在湖北省隊認識了比自己大2歲的師兄姜山,相處幾年後確定了戀愛關係,後來兩人一起去華中科技大學讀書,在2006年結婚。李娜單飛後,姜山成為團隊一員,曾經充當著李娜的教練角色,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無微不至。
兩人的愛情已經持續了20多年,依然甜蜜。實話講,李娜能有今天的成績,姜山功不可沒。
職業網球運動員是極其辛苦的,一年到頭滿世界飛,沒有幾天能在家休息,要成為他們的另一半,就勢必要犧牲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姜山,心甘情願做李娜「背後的男人」。
兩人性格也互補。李娜有著湖北姑娘的典型個性,脾氣火爆,眼裡容不得沙,而姜山卻總是笑眯眯地包容她,理解她。
姜山的包容不是那種姿態由上及下的「行,你作,我忍著」,而是無比珍貴的理解與信任。
▲ 多年來的相處,讓他非常明白李娜的優點和缺點,卻依然被她這種性格吸引。
他說:因為自己也做過網球運動員,知道一個人在賽場上,無論狀態多糟糕都無法找人傾訴的孤獨心態,所以他真的能夠理解李娜。
而對李娜來說,在賽場上打得很糟糕時,衝著觀眾席上的姜山怒吼,其實反倒是一種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最佳方式。
▲ 兩人的吵架雖然很兇,但是旁人看著……其實還蠻好笑的。比如李娜罵姜山戰術變來變去,什麼狗屁東西。
▲ 比賽得分落後時,李娜衝姜山怒吼,姜山也只能無奈地撇嘴搖頭。
▲ 姜山指導時,也被李娜懟回來。
▲ 接受採訪時,李娜也說這是自己唯一能發洩的渠道,其實自己在場下並沒有那麼兇哈哈哈。
姜山的細心也讓李娜感到安心。在德國慕尼黑接受膝蓋手術後,李娜行走不便,姜山一個人給她做飯,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 姜山身為運動員,也會幫助李娜進行康復輔助訓練。
▲ 巨幽默的李娜還說那幾個月自己跟大爺一樣,被人伺候著,很爽。
在事業上,姜山也足夠理性。不會讓兩人的私人關係影響到李娜的職業生涯。
▲ 夫妻間在事業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還能做到公私分明真的不容易。
▲ 單飛初期,李娜和姜山影形不離。
在李娜聘請新教練需要磨合之際,原來擔任教練角色的姜山默默離開,讓李娜逐漸適應團隊中沒有他的狀態,才能更加與新教練有默契,對成績提升更有幫助。
▲ 他的離開甚至是有點殘酷的,沒給李娜一點準備,就突然「失聯」了。一開始煩躁的李娜後來漸漸習慣了沒有姜山的生活,照常訓練、參賽,恢復了正常。
姜山很少接受採訪,媒體能拍到的總是他憨憨的笑臉,或者是被李娜怒吼的場景。
可只有他倆知道,他們誰也離不開誰。
▲ 真的超喜歡看李娜的頒獎典禮採訪,提到姜山,總是又幽默,又感人。
▲ 拿了澳網亞軍那次的頒獎典禮上,對姜山的深情表白超級經典。
李娜退役後,在2015年和2016年,先後生下女兒和兒子。一家四口,美滿幸福。
今年2月,身為武漢人的李娜還為家鄉的醫院捐了300萬人民幣。很低調,當時沒見什麼新聞報導,還是寫這篇稿子時候無意中看到的。
▲ 捐了300萬,是運動員個人捐贈的最高額度。
其實,拿李娜跟任何一個已經成名的歐美女子網球運動員比,都不太公平。
網球常被稱為「貴族運動」,因為門檻太高,培養出一個職業運動員,需要花費很多錢。
能成名的,要麼就是家裡有錢,能從小練;要麼就是像莎拉波娃這樣,家裡窮,但天資聰穎被人發掘的。
但無一例外,她們從小就能走上一條職業化道路,有專業人士和團隊保駕護航,他們無需被體制和複雜的人際利益關係束縛,她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進入職業網壇,拿下大滿貫。
但對李娜這種先吃螃蟹的網球運動員來說,光光「進入職業網壇」這件事,就耗盡了所有氣力。
她被迫繞了無數彎才走到職業化賽場的入口處,同年齡的有天賦選手早已功成名就,比自己更年輕的歐美選手又虎視眈眈。
李娜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實力和絕不肯認輸的拼勁。
▲ 作為賽場上的對手和私下的朋友,莎拉波娃說李娜是那種會拼到最後一分的人,非常堅強。
▲ 2019年,退役5年的李娜因為優異的成績入選網球名人堂,這是對已退役的職業網球運動員最大的肯定和讚美。她值得。
從為父親的願望而打球,到自己真正為熱愛打球,李娜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也在其中逐漸認識自我。
▲ 退役後,李娜讀了EMBA,在專業團隊的合作下,開辦了網球學校。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來讓更多小朋友享受網球的快樂。
李娜的成功給中國網球提振了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球在中國的普及做出了極大貢獻。可是,十年了,中國網壇還在期待出現第二個奇蹟。
天生比歐美人略遜的體能是一個原因,而人才斷層的尷尬,始終沒能解決。職業網球有鮮花和掌聲,卻也有讓人望塵莫及的長路要走。
退役後的李娜,依然在為網球事業做著貢獻,從一個不熱愛的網球的人變成願意為網球付出一切的人,她個性裡的真實與勇敢,改變了她的人生,也成就了她傳奇的人生。
李娜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女運動員成功的故事,更是一個真實的人 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故事, 她的存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一直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生活,就一定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 的路,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