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一代又一代的流傳著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
這些文化財富既是中華文化之魂,也是民族精神之根。可在遙遠的西北大漠,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文化遺產卻在風沙侵蝕下慢慢地消逝。
大泉河谷旁,風沙的深處沉睡著一個千年的世界。從公元366年樂遵僧人開鑿的第一個洞窟開始,到1600多年後的今天,莫高窟淡退了鮮豔的顏料,斑駁了崇高的佛像,散落了一地的經書,它在被喚醒的那一刻,即邁向了別離。
120年前開始消逝
1900年初夏,負責清理敦煌佛窟的王道士在助手的無意破壞下,發現了敦化壁畫下隱藏著的藏經洞。一個小小的房間裡,堆滿萬卷經書文物,而王道士只是一個稍微懂點文字的農民,因逃難才來敦煌當了道士。這浩瀚的佛教世界,在他眼中卻不敵200兩銀子。
英國人斯坦因假裝成唐玄奘的信徒,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後,用200兩銀子買走了經書、圖畫、刺繡等9000多件文物,足足裝滿了29大箱。之後法國人來過、日本人來過、美國人來過……裝滿敦煌文物的大車,傾軋著大漠,駛離了敦煌。
43年裡一點點消逝
直到1943年,常書鴻來到敦煌考察,才發現敦煌的「傷勢」之重。彼時那些優美的壁畫,已經在風沙和鹽鹼的侵蝕下,脫離了當年的旖旎。
塑像東倒西歪,斷肢殘體,胎體中的麥稈暴露在空氣中,壁畫褪色剝落,頭頂上還常有小片壁畫像雪花一樣飄落,這些世人未能一見的美,早早的埋葬在了黃沙之中。
100年後敦煌或將消失
幾十年中,無數人來到這片風沙洗禮之處,只為修復敦煌的信仰,就像常書鴻一樣,忍受著大泉河的苦鹹水,漫天的風沙,破碎的家庭,只為完成敦煌壁畫的修復。
還有82歲的樊錦詩,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將洞窟數位化,保留敦煌的痕跡,將它們製作成紀錄片保存,一做就是二十年。
可即便如此,修復的壁畫也無法重現往日的旖旎與溫潤,那些衣帶當風的飛天、夢幻的極樂淨土,永遠只能在課本裡閱讀,在數字影像中抵達了。
敦煌的美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它留有遺憾,就像樊錦詩所說的:「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就是不斷地損毀。」壁畫被空氣一點一點滲透,北魏盛唐的聲音遙遙傳來——我希望你去,又不希望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