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大家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覺得已經穿得夠暖和,甚至都快出汗了,媽媽還要你多加一件衣服。要想化解這種尷尬,你需要一份穿衣寶典。中國氣象局發布的《穿衣氣象指數》本月已經正式實施,只需要看看廣州氣象臺發布的預報,就能知道該穿多厚的衣服了。
穿衣氣象指數分七級
專家介紹說,長期以來,穿衣氣象指數由於與公眾生活關係密切,成為被引用最廣泛的氣象服務指數產品。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數標準,公眾接觸到的穿衣氣象指數往往面臨標準不統一、分級不一致、服務提示內容混亂的情況。隨著公眾對氣象指數產品需求度的增加、認知度的提高,以及氣象信息發布平臺的拓展,穿衣氣象指數對外提供的服務等級和內容缺乏統一標準的現狀給公眾在應用端造成極大的困惑。針對此情況,中國氣象局組織專家調研編制了《穿衣氣象指數》,規定了穿衣氣象指數的算法及其對應的服務用語,幫助加強氣象信息對公眾生活服務的指導作用。
3月廣州冷熱變化大 網上總結「穿衣公式」並不靠譜
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在季節交替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大,天氣變化快,早晚涼颼颼的,可中午又暖洋洋,弄得人們搞不清該怎麼穿衣。這裡所說的「二八月」,指的是農曆二月和八月,現在正好就是農曆二月。最近廣州天氣也有些忽涼忽熱,中午穿短袖完全沒問題,晚上就得加個外套。
據氣象專家介紹,在冷空氣偶爾滋擾的同時,暖空氣也開始活躍向北挺進,影響我國南方甚至華北。加上3月中旬太陽的直射點向北移動,日照越來越長,地表接收到太陽的熱量越來越多。因此一旦脫離了冷空氣控制,氣溫就像是脫韁的野馬,破20℃、甚至30℃,不在話下。
冷暖隨機切換,怎麼搭配衣服,讓大家非常頭疼。特別是媽媽們,小朋友還不曉得適時增減衣物,只好每天往他們小書包裡多塞衣服,或者讓孩子一早穿得厚厚的再出門,並叮囑老師幫忙留意。
之前有不少家長都關注到網上流行一個「穿衣公式」:氣溫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控制在26℃,就是最舒服的穿衣狀況,不會著涼打噴嚏,也不會動一動就出汗。公式還給出了不同衣物能增加的溫度,比如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根據公式提供者實測,溫度為26℃時,穿一件T恤剛剛好。有了上述指標作為參考,如果溫度下降3℃,就加一件薄外套;下降4℃,加一件厚羊毛衫就可以了。以此類推。
乍一看,這個網上流傳的「穿衣公式」十分簡單,只要參照氣溫,做個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就可以解決穿衣的難題。但氣象專家指出,這其實並不那麼科學和客觀。因為,即使是同樣的氣溫,因為溼度、風速不同等原因,南方和北方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算同一個地方,同樣的氣溫,是否有太陽、是否有風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因此,更具指導意義的穿衣指數應該綜合考慮氣溫、溼度、風速等氣象要素。
今天廣州早晚時分指數為5級 中午為6級
廣州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子傑介紹說,為檢驗《穿衣氣象指數》在自然氣候環境中的合理性,《穿衣氣象指數》編制組利用2013年至2014年全國2400個縣級城市的逐日天氣預報數據,對本標準設計的指數算法進行驗算,認為穿衣氣象指數和氣溫有較好的匹配度,也同公眾常規的穿衣習慣較為一致。這證明穿衣氣象指數算法的設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具有較高的合理性。相比「穿衣公式」一類比較簡單的推算,《穿衣氣象指數》編制組查閱了大量文獻,結合各地已開展的相關研究和多年的氣象服務經驗,計算出了服裝厚薄度與氣溫、溼度和風速等的相關性。因此,《穿衣氣象指數》更具科學性和指導性。
記者看到,這個指數以衣服厚薄度作為判斷基礎。為了計算厚薄度,編制組設置了一個複雜的公式,充分考慮到氣溫、風速、相對溼度等因素,並且將陰晴和季節作為訂正因子。得出厚薄度之後,當數值大於25.0時,穿衣氣象指數為1,適宜厚羽絨服、手套等嚴冬裝。當厚薄度介於25.0和15.0之間時,指數為2,適宜穿著棉衣、皮衣,內著厚毛衣等冬裝,以此類推。
穿個衣服還要先做數學題?不是這樣的。氣象部門已經幫大家把這些算好了,每天只要留意天氣預報,關注《穿衣氣象指數》,就能知道該穿什麼衣服。根據廣州市氣象臺的預報,今天廣州早晚時分穿衣指數為5級,中午為6級,那麼中午就適宜穿著棉衫、(長袖)T恤、牛仔服等。早晚也有相應的服裝推薦。各地天氣不一樣,穿衣氣象指數又是否不同?氣象專家解釋說,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此次發布的新版《穿衣氣象指數》已經將廣州全年的穿衣特徵包含在內。氣象部門將對新舊兩種算法進行對比驗證,針對本地的氣候特徵對算法公式進行優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 通訊員林惠娜、陳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