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以來,天熱少雨,三陽大地已持續了約一月有餘。周邊其他地方多是雨水豐沛,積澇成災。但三陽只下過幾次小雨,都是雨過地皮溼;小風一吹,就又旱情如初了。這可苦了三陽廣大群眾,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兩遍三遍地澆地,卻也解決不了這嚴重的旱情。玉米葉全捲起來,打著蔫;花生綠苗萎靡不振,匍匐在地面上。「再不下雨,又得澆地啦!」農人說話中透著無奈,又顯著悲愴。天太熱了,鑽在一人多深的玉米地裡澆水真不是鬧著玩的,那得有多大的勇氣,那得有多好的體質!聽說村裡吳二澆地中了暑,難受極啦:臉色蒼白,直冒虛汗,心裡發慌,腦袋生疼,這不是要命嗎?人們強烈而又執著地盼著下雨。
天天望天空,依舊沒有一絲黑雲,仍舊烈日當空。天氣預報有時報連著幾天有小雨,但卻都下到了三陽周邊,三陽人民沒得到一丁點實惠。人民盼雨簡直是望眼欲穿啦!可天公依然不領情,不憐憫,天天笑呵呵地望著你,只送你一片毒辣辣的陽光,只送你一段響徹耳鼓的蟬鳴。八月一日下午,天起風了,四五級風的強度,颳得天上陰雲滾滾,翻卷著迅速向遠處奔去。天氣預報說有暴雨、大雨,難道真有門兒!晚上六七點鐘,孩子們在院裡興奮喊著:「下啦!下雨啦!」稀稀落落的雨點砸在水泥面上,綻出朵朵榆錢大的花。父親坐在大門過道裡乘涼,仰起臉看著天,口裡喃喃地說,「太小啦!」孩子們仍然在院子裡嬉戲,雨點少的可憐,怎能擋得住他們玩!遠處不時傳來隱隱約約的雷聲,又是一陣猛烈的風吹過,烏雲在空中如萬馬奔騰滾滾而去。
雨點瞬時密集而落,「快進屋!快進屋!」母親在簷下焦急地催促。孩子們不願進屋,頑皮地堅持說要看雨,就都站在房子出廈下面,由奶奶陪著看落雨。房上的六七根排水管譁譁地向下瀉下雨來,院子裡已是一片朦朧雨簾。天暗下來,熱氣涼下來,身上的汗落下來。天地間只聽得見急促的雨聲,譁譁譁地從天上從房上傾倒下來。小菜園裡的金桂樹籠罩在雨煙裡,站成了一幅金桂夏雨圖。父母在簷下靜靜地坐著,望著雨,聊著天,興奮寫在臉上。「再不下呀,地又得澆啦!看這下得陣勢,要頂次澆水啦!」母親高興地說。父親點點頭,沒有說話,望著雨簾,只是微笑著。雨對於莊家來說,太重要了。八一這場霖雨真是場及時雨,緩解了三陽當地月餘的旱情,舒展了莊稼人緊鎖的眉頭。「多謝西南雲一片,頓教霖雨徧耕桑。」清代鄭燮這兩句詩,寫出了甘雨潤澤田地莊稼後,農人多麼欣喜的心態。
「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這兩句出自《尚書商書說命上》裡。四千多年前,我們以農業為主的先民對雨就是多麼膜拜!北宋蘇軾也曾作過一篇散文《喜雨亭記》,敘及當年任職之地喜降甘霖,年豐歲稔,小亭恰好建成,就欣然給此亭命名——喜雨亭。由此可見,雨對先民對今人對農業對農民是多麼重要!
八一這場透雨,酣暢淋漓地下到晚上子時,足足下了三四個鐘頭。建軍節恰逢喜雨,難道是英烈說服了天公,及時落下霖雨,又為三陽人民辦了件好事;英烈在天之靈仍然心憂黎庶,赤膽忠心憂國憂民,此舉感動天帝,確也未可知!三陽鄉的命名本就是紀念革命烈士劉三陽同志的。冥冥之中,似有定數!在這場甘霖喜降的夜晚,三陽父老一定都睡了個好覺!因為晚上暑熱頓消,溫度宜人。第二天一大早,街頭巷尾的人們,都在議論這場透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部分老農還相邀步行到村邊的農田,指點著霧氣繚繞的碧野,談論著莊稼的長勢,爽朗的笑聲不時從田間向四面飄蕩……
本文由夜儒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