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彧 王逸群 姚穎康
颱風「利奇馬」離開臨安,已經整整兩天了。
有一個「傳說」卻在每一個村莊中流傳著:在颱風呼嘯而過的那個晚上,有十八個「勇士」穿山越嶺,在斷電斷路斷通訊的漆黑夜色裡攜帶衛星電話進入到島石、上溪、新橋等災區腹地。靠著自己的雙腳,打通了一座座「孤島」與臨安指揮部中斷多時的渠道。
他們以傷痕累累、滿身泥濘的樣子,勾勒出「勇士」最真實的模樣。
8月11日上午,「十八勇士」抵達受災最嚴重的島石鎮銀坑村進行救援
這並不是童話,而是真實發生在臨安山洪暴發的深夜裡,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故事。
從聽到這個故事開始,我們就在尋找這十八個「勇士」,還原這些臨安洪災背後躍動的救援生命線。
所幸,8月12日上午,在龍崗鎮的臨時指揮部,我們遇到了其中兩位「勇士」——
救援隊挺進災區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章旭 陳志權 攝
廢墟上,曾是我們與「勇士」的初遇
第一眼看到趙義、張彬祥,很難將兩人與「勇士」二字產生聯繫——
兩人的身高都不高,只有一米六,小平頭整整齊齊,黑色雨衣外,套著一件印有「應急管理」的反光背心。
第一小分隊的隊長趙義今年49歲,因為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皮膚已出現一些龜裂。而第二小分隊的副隊長張彬祥在人群中也並不顯眼。
只有他們掀起褲腿時,傷痕才有了述說的力量:趙義和張彬祥的腿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傷痕。他們說,這是因為長時間走路,被雨靴磨出來的。直到現在,他們的腳還腫脹著,「昨天洗澡的時候才感覺到痛,腳都沒法放在地上。」
我們仔細地端詳著趙義,突然發現,這並不是我們的第一次相遇。
11日下午,當我們步行進入銀坑村時,趙義正在廢墟上,徒手扒著磚瓦碎片,急著尋找失聯的村民。當時的他全身溼透,汗水和雨水混在了一塊,從凌晨進村後,他始終不眠不休。
「沒有什麼『勇士』,只是一種責任,進了村就要儘自己的力,哪怕只是一點點,對村民也是一種安慰。」趙義對於「勇士」的說法,不在意地擺了擺手。
眼中遍布的血絲至今未退,只有身上的乾淨T恤,是他們12日早上剛剛換上的。
「昨天晚上還滿身泥漿呢。」趙義笑了笑,「外面的衣服上都是泥,裡面的衣服都是鹽,連老婆都『嫌棄』。」
8月11日凌晨,「十八勇士」在龍崗鎮政府門口集結,準備開赴受災核心區域
出發前,他們留下了三張「遺照」
「當太陽升起時,要讓村民知道,我們和你們靠得很近。」
兩天一夜不眠不休,趙義已經忘記了這場救援中的很多細節,卻獨獨將這句話記在了心裡,迴響重重。
這是出發前,臨安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趙堅偉對著18位即將出發的突擊隊員說的話。
而要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涵義,得把時針撥回到8月10日15時——
突如其來的「利奇馬」,幾乎是在半小時內肆虐了臨安山區,一個個村莊的燈光熄滅,一個個向村支委撥去的電話顯示「無法接通」……
當臨時指揮部在龍崗鎮政府成立時,地圖上的40個行政村失去了聯繫。那裡的村民還好嗎?受災情況嚴不嚴重?一切都是未知數。回答這一切的,只有窗外的大雨和漆黑的夜色。
10日21時30分,因受災情況依然不明,臨安區防汛抗臺臨時指揮部立即召開第二次緊急會議,在23時17分,決定成立由18人組成的應急救援小分隊,分成三組先行挺進島石、上溪、新橋等災區腹地。
「他們以黨員和曾經的軍人為主,身體過硬,救援經驗豐富。裡面道路塌方受阻,只能靠他們徒步進村。」趙堅偉頓了頓說,「我們需要有人進到村裡去,讓老百姓知道,他們不是孤立無援的。」
出發前,隊員們在臨時指揮部拍了三張合影。合影中的三組人,眼神中透著的是堅毅。
「裡面的情況非常危險,這可能會是你們的遺照。」趙堅偉的話,沒有動搖任何一個人的決心。
「臨行前,我沒有給家裡打過電話,他們只知道我是去龍崗出任務了。」張彬祥出發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看了一眼手機中家人的照片。
由於道路被山洪衝毀,救援隊只能徒步挺進災區
跋涉中,手電筒照射出唯一的光
那一夜很漫長。夜色像一團濃墨,在雨水的浸潤下,染滿了這片天地。沒有燈光,沒有指引,記憶中的道路已經有些面目全非。
三組小分隊在龍崗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部長佘華鋒的引導下向失去聯繫的村莊進發。
手電筒是路上唯一的光源。「雨那麼大,山體滑坡隨時可能發生。回想起來,才反應過來當時有多麼危險。」張彬祥回憶說,車開到望湖村,公路就斷了。兩組12名隊員開始步行,一路沿魚跳村、東塔村、上溪村、太平村、國石村、玉山村,一直走到盡頭的峽谷源。
「最難走的是上溪村,雖然只有二三十公裡的山路,他們卻足足用了四個多小時。」張彬祥說,原本沿著公路走十多分鐘即可到達的村莊,因道路阻隔需要徒步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光是這段路,就走了四個小時。他向記者伸出雙手,滿是山石刮破的痕跡,有些已經結痂。
身上背著15公斤的裝備,當時這個37歲的男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泥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腳並用去支撐身體的平衡和重量。「這裡的路已經這麼艱難了,村裡會不會更嚴重?當時就只有一個念頭,趕緊走完這『該死』的山路。」
時間緊迫,爭分奪秒。另一組的趙義也連夜趕往島石鎮深處。他們一組6人從龍崗鎮的仙人塘附近起步,最終的目的地是和安徽交界的銀坑村,也是此次受災最嚴重的村之一。
「我們數了數,一路上共有4個塌方點,還是大大小小的小型山體滑坡。不能過去的,就創造條件翻過去。」趙義說,很多泥潭,他們都直接趟了過去。「一腳踩進去,最深的地方,泥巴把大腿都埋住了。其他人手拉手把陷進去的人拉出來。」
再次回憶,他們已不記得到底經歷了多少這樣的危險。
被山洪衝毀的山路
入村後,他們點燃了40座「孤島」的希望
直到凌晨5點,雨才漸漸小了下去。
趙義一隊終於抵達了銀坑村。眼前的場景,讓這個八尺男兒在一瞬間有些恍惚。
迎著微弱的光線,他看到這個曾經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已經完全認不出來了:房屋受損嚴重,村道上到處都是沒到腳踝的淤泥。一幢房子裡,一位七旬老人在瑟瑟發抖。隊員們立即將身上僅有的一塊餅乾和一片麵包交給了老人。
村外來人了!消息傳得飛快,很快村民們從家裡走出,圍住了小分隊的隊員。
「你們終於來了!」一位年過八十的老人淚眼婆娑地衝了上來,緊緊抱住了趙義,仿佛攬住了生的希望,「你們來了就好了,有希望了。」
「雖然當過武警,但這樣的場面從來沒有見過。」聽到老人呢喃地說著「謝謝」,趙義這個49歲的硬漢剎那間紅了眼眶。
救援隊隨身帶上了4部衛星電話,每隔一個小時,就要打電話給指揮部報平安。衛星電話對於場地要求高,每次通訊時間也只有短短一分鐘,而村裡的人員是否安全、道路哪裡塌方,就是通過這幾部電話陸陸續續傳了回來——
「龍崗桃花溪村附近,共有476名遊客受困,亟需救援!」
「銀坑村房屋倒塌,有人被埋,急需救援……」
……
救援隊挺進災區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章旭 陳志權 攝
信息陸續傳來,黑暗中的40座「孤島」終於被逐步連通,從省市到區縣再到鎮村的應急系統,終於咬合了最後一塊「齒輪」,開始急速轉動。
當晚,就有2700名左右的救援人員從省市各級匯聚而來,集結在昌化、龍崗兩地。根據「勇士」們傳來的消息,救援力量分批分撥開向了40座「孤島」。
而當十八位「勇士」從村子裡開始分批撤回時,已是8月11日的下午。但連休息都沒顧上,突擊隊中的六名消防官兵再次出發趕往了下一個受災點。趙義和張彬祥也一直奔忙在抗災的第一線,直到午夜方休。
睡了4個小時後,早上6點多,趙義和張彬祥又起床了。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個亟待重建的家園。「現在不是休息的時候。」
趙義、李明、項俊傑、梁曉瑞、沈曉斌、郭成東、遊子、張彬祥、民安、馮建佔、倪煊、張高平、蔣俊豪、張波、童波、吳迎春、汪興龍、俞皎。
這十八個負重前行的名字,並不如何驚天動地,卻值得我們默念、感激。
我們在尋找他們的故事,也是在尋找讓人安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