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知名圈!續上一篇「我們期待的焦慮,期待,興奮…這些他們都沒有,但他們卻依然快樂」,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繼續走進有關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圈子!
我每次去見女兒的老師,都要問:「她是第幾名啊?」老師就是不告訴我。我也沒有辦法,因為美國的家長都是不問這些的。
——李開復
「我是中國教育制度中飽受摧殘的一代,『填鴨式』的教育、一級一級地考上來。」韓
這樣說。
韓現在是微軟公司的部門主管。也是一個中國人,他出生在北京。他說他經過了一個「沒有快樂的童年」:從清華附小,到清華附中,然後是清華大學。這樣一個學生,一定對「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懂得那是他獲得社會認可的唯一標準。可是,他後來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遇到的一件事情,徹底顛覆了他的這個觀念。
那一天,學校裡的一群學生發動了一場投票運動:決定是否需要向招聘者提供畢業生的成績。結果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反對公布自己的分數。老師們為此不滿,在他們眼裡,這學校一直是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過去幾十年裡,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他們一直為學生的優秀而自豪,也樂意向招聘者公開學生的成績。儘管如此,校方還是不能不尊重學生的決定,對外宣布:今後學校將有義務為學生的成績保密,招聘者也不得過問學生的分數和名次。
韓對這種事情聞所未聞,甚至無法想像。事實上,他在那天投了贊成票。他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生,所以從不擔心公開分數。恰恰相反,他擔心,如果不說明分數優秀、名次靠前,將會影響自己未來就業的機會。讓他驚訝的是,那時候美國大多數商學院已經採取不公開學生成績的制度,更讓他驚訝的是,他畢業之後幾次應聘,人家果然不問成績,而且這個制度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就業。這時候他才發現,分數在一個學生未來的道路上,真的不能決定什麼。這同韓在中國積累的那些教育經驗,真有天壤之別。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教育文化是一種「排隊的文化」,這一文化後面包含著兩個東西:
1.大家都必須遵循同一標準——分數。
2.大家都想得到同一個東西——大學錄取通知書。
高考前的三個月裡,「排隊的文化」放射出最耀眼的光彩,你不僅要知道你在班裡是第幾名,以及在學校裡是第幾名,還要能夠計算出,你在你居住的城市是第幾名,甚至在全省是第幾名。然後所有的父母都帶領他們的孩子醞釀「志願」。志願表上有十五欄是空著的,所以在理論上你可以填寫十五所大學和專業。這時候,「名次」讓人興奮也讓人悲傷,而且無論多好都不能讓人心安。如果那「名次」能夠上一所普通大學,父母會想:為什麼不是重點大學呢?如果能上一所「重點大學」,父母會想,為什麼不是清華北大呢?如果能上清華、北大,家長會想,還有那幾個最熱門的專業呢,還有哈佛麻省呢!
可是在美國,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庭,衡量一個孩子的標準都是很不同的。有些家長注重孩子的數學,有些家長注重孩子的演講。有些學生畢業後去了哈佛麻省,大家都知道他很好。有些學生去了一般的大學,大家也不覺得他有什麼不好。有些孩子不想上大學,父母不會強迫他上。美國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個A就會覺得很光榮,可是中國家長要孩子全部都是A,才會說你好。那些在美國讀過書的「微軟小子」,有一個共同的經驗: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績是第幾名。等到他們成了父母,又從來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第幾名。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朱麗葉和她14歲的兒子沃倫這裡來。
有一天,有個中國記者告訴他們,在中國,學校有時候會把學生的成績排出名次表,張貼在牆上,這位美國母親聞聲驚訝不已:「怎麼會這樣呢?」
沃倫:「不管學習好不好,每個學生都應當是平等的。」
朱麗葉:「美國的學校鼓勵你和自己競爭,比你自己更好,不是和別人比。我們在愛爾蘭的時候,那裡的學校就是鼓勵學生超過別人,這也許有點像中國。」
記者:「你在班上比其他學生小兩歲?」
沃倫:「對。」
記者:「有沒有人說你是神童?」
沃倫:「沒有。我也不希望別人這樣說,大家都是平等的。」
記者:「有沒有人欺負你?」
沃倫:「沒有。」
記者:「你知道你的成績是第幾名?」
沃倫:「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記者:「老師有沒有說你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沃倫:「沒有。我的老師從來沒有說我是榜樣。」
朱麗葉:「我也不希望他是榜樣,如果他是最好的,那麼就會有另外一個學生被用來做比較,這樣不利於那個學生的自信。比如,你在學習畫畫,一個老師拿來『蒙娜麗莎』,然後對你說,你看人家畫得多好,你畫得不好。這有利於學生學習嗎?」
這種想法在美國的教育中是很自然的,但是那些到美國去留學的中國學生,都會對美國學校的「不排隊」感到意外。李開復在70年代初期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就發現「美國的學生沒有排隊的概念,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分數,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大約十年以後,張益肇在美國讀高中,也有一番感受,和李開復完全一樣:
我們這些華人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讀好書。可是美國的學校裡幾乎不存在「排名」的概念,美國父母也沒有「名次」的感覺。這種信息根本就不存在。美國學校一般會把學生的成績做成一個曲線圖,比如100分的有幾個人、90分以上的有幾個、80分以上的有幾個。你看到這個曲線,就會知道自己大概的位置在哪裡。每個人的分數隻給個人,別人是不知道的,學校把成績單給家長,不過家長也不知道你的位置。父母只是看到A,B,C這樣的成績。如果你都是A,那肯定是不錯的,但如果你都是B,也不一定不好,因為你不知道這是在什麼位置。
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是第幾名。美國學校強調的是你個性的發展,你的獨特的地方,而不是你的名次。當然也不是不分優劣。美國的孩子高中畢業的時候,前20%的學生可能會頒發個類似緞帶的東西,表明你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作為紀念。後80%的學生也不會給你排列出來,無論前面的還是後面的,都是不公布的,自己的位置是屬於私人的東西。有些人滿意,有些人不滿意,都是自己的事,由他自己來決定要更加努力還是保持現狀,別人都無所謂。
又過了20年,李開復的女兒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入學之後有一次考試,考完之後分成三個班,起的名字叫「黃班」、「藍班」、「綠班」,不分先後,至於哪個班好哪個班差,無論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都不在乎。李開復每次去見女兒的老師,總是要問:「她是第幾名啊?」老師就是不肯說。他沒有辦法,只好打道回府,去問女兒,可是女兒也不知道。
女兒在一所私立小學讀書。學校設在山上,被鬱鬱蔥蔥的紅杉環抱著,規模很小,只有大約100個學生和9個老師。副校長名叫多維特,是個身材高大的中年女人。「我們每學期都有一次考試,每個星期還有測驗,但我們不公布成績,也不分名次。」她堅決地說,「美國人不喜歡把孩子分成好的壞的。這會傷害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好還是不好,都是個人的事情,與別人無關。這是美國的文化。」
李開復的童年在臺灣度過,那裡的教育和中國大陸如出一轍。他還記得,那時候他特別清楚每一門課考了幾次,平均幾分,期末考試又是多少分,排第幾名。他說:
說實話,這種「排隊」的心態,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脫離,總是想讓女兒也有個好名次。有一天她的成績單來了,三門100分,三門95分,對她來說,這是很好的成績,可能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也許是班裡第一名。我跟她開玩笑,說:「你的成績怎麼越來越退步啦?」她說:「是嗎?可能是沒有很努力吧。」她考了3門100分啊!可是她的腦子裡完全沒有這個概念。雖然她也想有個好成績,她也知道我們在乎,想讓我們高興。她也知道考試成績好了有獎勵,可她還是不知道「3門100分」算個什麼。
喜歡就關注,歡迎您的留言評論!知名圈持續為您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