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今朝話體壇
2017年2月24日17時25分,李震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100歲。姚明曾被母親、上海女籃老隊員方鳳娣帶著去李震中家探望過這位名宿。姚明說,他很小時候就聽說過李老的名字,可惜無緣一睹其在球場上的風採。在這場中國籃壇三代人的相逢中,姚明親切地稱李震中是自己的「祖師爺」。
李震中先生1916年4月11日出生在天津。童年時代的耳濡目染,使他迷戀上了籃球。小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而失學,遂加入「街頭籃球」隊伍,他勤奮努力,刻苦練習,在天津的大街上完成了籃球的基礎訓練。
在少年時代,14歲的李震中觀看了一場前"南開五虎"的籃球表演賽,球員們精彩的球技、觀眾們熱烈的喝彩,更加激發了他對籃球運動的熱愛之情,而1.88米的身材,良好的身體素質使他有打好籃球的資本。那時候球隊是自發組織,沒有場地,沒有教練,為了練就更加出色的球技,李震中在一個廢舊球場,借著旁邊一個公司營業廳折射出來的微弱燈光苦練籃球。李震中仔細計算投籃角度,不斷提高中率,練就了一手紮實的基本功。
次年,李震中因身材高大、頭腦靈活被籃球國手姚恩漢、唐寶堃發現,在他們的指點下,李震中技藝大進,被吸收進入天津「良華」籃球隊,成為「良華五虎」之一。
1934年,正值青年的李震中參加了第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亞軍,時年18歲。他用6年時間完成了從街頭籃球少年到國手的轉變,可謂「籃球天才」。比賽結束歸國後李震中便考取了南京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系統地學習加上刻苦的訓練使他的球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讀書期間多次獲得"中央杯"、"林森杯"等杯賽冠軍。報紙以"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動作細膩、姿勢優美"之辭,盛讚他在籃球場上的身姿。在解放前的六屆全運會上,他又以出色的表現奪得"最佳中鋒"稱號。
1935年12月,李震中應邀回歸"良華"隊,在上海以50比48的成績戰勝美國號稱不敗的"海賊"隊,全場比賽李獨攬18分,因為李震中單手投籃出神入化被人們譽為"託塔李天王"。
1936年7月,李震中從南京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畢業後,他為了生計來到青島交通銀行工作,但不久後"七七事變"的爆發讓他丟掉了工作,抗戰爆發後,李震中任中華籃球隊隊長,率隊到東南亞為抗日傷兵和難民募捐,為此他痛失長子,表現了毀家紓難的民族大義。八年抗戰中,他在上海、南京、廈門等地流浪,經常失業,生活無著,在艱難困苦中掙扎,四處逃難。在長沙,他接到了中國紅十字會的來信,請他參加中華籃球隊到海外的義賽為抗戰募捐,李震中欣然允諾。並先後到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通過球賽宣傳抗日。在27場比賽中他們以26勝1負的戰績鼓舞了海外華人抗日的信心和勇氣。
1948年5月,已過而立之年的李震中入選上海市籃球隊,任隊長,參加舊中國第7屆全國運動會籃球比賽,獲得冠軍。同年6月,入選國家籃球隊並任隊長,代表中國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十四屆奧運會籃球比賽,獲得第18名。10月,被上海籃球委員會和中央日報社聯合評為上海男子籃球十傑之首。他還參加了上海市第4屆籃球聯賽,獲冠軍。這是李震中籃球運動生涯輝煌的頂點。
解放後,老人改執教鞭,開始了籃球新生涯。1977年,他調入上海師範大學,任體育系主任、 教授。1979年被聘為中國手球協會副主席。作為專業體育學者,他先後五次主編全國體育院系《籃球》教材、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籃球條目、參與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1998年,南方暴發特大洪災,李老拖著大股骨壞死的大腿,冒著酷暑、拄著拐杖,蹣跚著來到行政樓三樓,捐出500元。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李老第一時間坐輪椅到學校捐上2000元,學校為汶川發起捐款後他再捐二萬元,當遇到體育學院學生在義賣時,李老又慷慨地用身上僅有的500元買了一個金黃色的中國結留作紀念。
2015年4月11日,中國籃球泰鬥李震中體育思想研討會暨百歲壽辰,在上海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已經100歲的李老先生身著紅色中式上衣,頭戴棒球帽,儘管腿腳不便,但依然精神抖擻,不戴眼鏡就能清晰地讀出發言稿上的字句。會上,被人稱為"上海高度"的姚明也親手將鮮花送給李老前輩,以表敬意。李震中老先生說,自己少年時代學籃球,青年時代打籃球,中年時代教籃球,老年時代還要研究籃球。老人家為中國籃球的崛起奉獻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