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實用的心理療愈&成長平臺
許多人遲遲不決定是否走進婚姻,是因為害怕結婚的人一想到自己要結婚,就覺得很不真實,甚至想要逃離這段感情。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總結了人們害怕結婚的七大原因,其中包括:
害怕失去和其他對象交往的可能性、害怕喪失絕對的自主、害怕婚姻失敗、害怕需要承擔的責任、害怕失去自我的邊界、害怕未知,以及害怕被完全真實地看見。
要知道,美好的婚姻從來不會隨處可見,我們只是很小心地用帶刺的鎧甲將自己包裹起來,讓人們只能看到我們對婚姻的輕蔑。
不要為結婚找理由,每個人都不同,你看不到的人生還有很多。
"為了結婚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這一問題可能也令許多人感到困惑,出於好奇,我們發起了一項關於「結婚前提」的調查。
從186份有效反饋來看,投票結果最高的三個婚姻狀況分別是:
相處舒服(71.74%)、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67.39%)、雙方都具備了獨立思考並決定自己人生的能力(54.89%)
好有道理,是不是?
那怎麼才算「有經濟基礎」,才能結婚呢?
有40.86%的受訪者認為,即使暫時沒有購房能力,但雙方(以及雙方家庭)都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能力,能夠在可見的未來買房,就可以結婚,而且大多數人選擇了這種方式。
另外,我們也調查了大家對婚姻的一些看法。
調查顯示,76.34%的受訪者認為「婚姻是否合適與戀愛時間無關」,而在「閃婚是否可靠」的問題上,只有2成受訪者認為可靠,8成受訪者持否定意見。
婚姻意味著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除了相伴一生的承諾,還有更多的責任,風險和義務。
最近幾十年,離婚率不斷上升,他們說「傳統的道德標準已經下降了」,婚姻帶來的幸福感也在下降。
但是實際上,幾十年前,婚姻中那些真正的傷害和現在一樣普遍,如果只是用婚姻的形式來束縛兩個不幸福的人,那就更危險,更不幸了。
EliFinkel是美國西北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他認為,這個時代的婚姻正走向兩極分化:好的婚姻比過去更好,壞的婚姻更壞。
人們對於婚姻的滿意,並非離婚率這個數字能夠反映出來,可以說今天的婚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
為何美好的婚姻會更美好?
這一變化的關鍵是:我們對婚姻的期望越來越高,我們希望滿足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JohnHopkins大學的 Andrew J. Cherlin提出,歷史上人類婚姻經歷了三個階段。
制度婚姻
在1850年之前,人類對婚姻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基本需求上:兩個人一起生活,比較容易實現衣食住行,不受侵犯,有房可住,生兒育女;
友伴婚姻
從1850年到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漸轉向了親密和性的需求,雙方開始注重愛與陪伴。
自我表現婚姻
1850年至1965年,友伴婚姻逐漸向親密無間的要求轉變,雙方開始注重愛情和伴侶。自一九六五年至今,婚姻的制度性色彩被空前地削弱,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婚姻中表現自我,感受尊重,並使自己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類型的婚姻,都有很大的歷史趨勢,事實上,即使在當今社會,體式婚姻、伴侶式婚姻依然大量存在。
我們所選擇的伴侶,正是那些能夠真正滿足我們精神需求的,而且能夠成功的,在友伴婚姻和自我表現的婚姻中所能帶來幸福的,遠遠勝過過去的制度婚姻。
這種婚姻中,自我並不會為婚姻妥協或犧牲,相反,婚姻會促進自我實現。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更加穩定、持久和幸福。
在這個兩極分化的時代,怎樣才能擁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呢?
假如你想得到更高的婚姻滿足感和幸福感,就應該儘量多花點時間和 Ta在一起,比如定期約個時間。
假如真的沒辦法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你們還可以坦誠地交流,儘可能地滿足對方的精神需求,例如,試著在一個時間段內一起寫一本日記。
再總結一下,要想婚姻幸福美滿,需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
1.心理視角
能預測一段關係能否持續數年之久的幸福與穩定,最重要的指標是對象的人格特徵,即 Ta所具有的個性與價值。
所以,當你考慮與某人結婚的時候,你也必須學會理性地分析和審視對方的個性特徵。
與那些神經質、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人相比,你需要找一個「和藹可親」的,具有較高共情能力的伴侶;
再婚的人,婚後也一定會面臨爭吵,所以結婚的條件就是: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
愛情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兩人對爭吵的處理方式:是否可以接受爭吵的發生,爭吵後能否妥善解決問題。
否則,你們的婚姻將會是無休止的 battle。
2. 浪漫視角
要找一個真正愛你的人做你的伴侶。
假如一開始你們沒有足夠的感情,也許很難去抗衡未來生活中的種種磨耗。
3. 道德視角
道德的角色再次變得重要,是否能在這個「自我實現」的時代實現美好的婚姻。
美好的婚姻是一次重新發現自我的機會,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原來有這樣的問題,而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相處。
而且一個好的伴侶就是能正視對方的缺點,互相交流,認真對待對方的那些缺點,學會更不自私地對待對方。
從這三個角度來看,我們對前兩者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
個人的性格特徵往往是相對固定的,難以改變,更別說期待你們可以改變對方,愛情往往也是不可人為操縱的,很難培養。
唯有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人們才能作出努力來改變這種關係,以抵抗這種本性中自私、邪惡的部分,以相互支持和促進,共度餘生。
這種「變化」,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積極意義上的「妥協」:
事實上,我還不能肯定自己是否會最終步入婚姻殿堂,對我來說,一想到將來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牽涉到另一個人時,我就會感覺到這是一種重大的折衷——我現在還無法想像自己是否心甘情願地做出這種決定。
最後,別人的生活只是作為一個參考,你可以根據這些建議,重新思考自己的結婚標準,如果你還覺得迷茫,也別急。
結婚是一個嚴肅而浪漫的決定,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斟酌和考慮。
如果你決定步入婚姻,願你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