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兩百年命運浮沉。
一種思念,兩座園林。
一衣帶水,兩岸同根。
廈門理工數字創意學院學生耗時兩年,從鼓浪嶼菽莊花園和臺灣板橋花園入手,拍攝歷史人文紀錄片《園緣》,講述了臺灣林氏家族幾代人在兩岸間來回輾轉,起起伏伏的發展歷程。透過在臺灣和大陸對望的這兩座花園,透視那個特殊的年代,林氏家族背後微縮的臺灣近代史和兩岸分分合合、難以割捨的血脈之情。
一個全部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如何完成題材龐大的紀錄片的全程製作?在長達兩年的拍攝過程中,他們又經歷過什麼?收穫了什麼?
「由小見大」關注花園背後的故事
「從建築中看到人物,從人物中看到歷史」
大一的一次創新創業課程上,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趙珂聽劉蔚老師講起了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與臺灣板橋花園的淵源。兩座花園同為臺灣板橋林家所建,其中,鼓浪嶼菽莊花園由林爾嘉於1913年仿照臺灣板橋林家花園建造,以寄託因甲午割臺遷居鼓浪嶼的思鄉之情。
當年寒假,趙珂隨劉老師去鼓浪嶼菽莊花園和漳州角美的林氏義莊考察。通過這次考察,趙珂和幾個同學漸漸萌生了拍攝一個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想法。趙珂所在的專業,為廈門理工學院閩臺「3+1」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們大三要去臺灣學習一年,正是這一年,他們開始嘗試將大一時那個美好的夢想變為現實。
「一個大家族在兩岸建造了兩座花園,透過這個大家族兩百年命運沉浮的故事,折射出微縮的兩岸近代史。我們希望用建築來反映人物,用人物來折射歷史。」《園緣》紀錄片總導演、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王言介紹,《園緣》拍攝的紀錄片時長40分鐘,全片文案6000餘字,改稿30多版,原始素材500多G。
在兩年時間裡,拍攝團隊前往臺灣、廈門、漳州、泉州兩岸四地取景,採訪了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蔡思薇,臺北藝術大學、建築古蹟保存所專任教授林會承,以及參與鄰家花園修復工作計劃團隊的林家花園職工鄭勝吉等,廈門鼓浪嶼、漳州林南義莊、臺灣銘傳大學、廈門博物館、泉州閩臺博物館……他們走遍每一個可能留下林氏家族資料的地方,採訪每一個可能知道相關訊息的人。
「我們不僅要知道園子內的人發生了什麼,還要了解園子外的人怎麼看。我們了解的東西是說出來的十倍,大到史學教授,小到銘傳大學的保安也去採訪過。」學生團隊從歷史資料中、從口耳相傳中尋覓到那段塵封家族史的點點滴滴,將建築、人物、歷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紀錄片——《園緣》。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學院院長葉耀明認為該紀錄片「有深度,採訪的也都是很權威的人」。
「厚積薄發」學生也能拍紀錄片
「很多人都說題材太大了,但更要努力去做才能找到頭緒。」
「題材太大了,很多人都這麼告訴我,你們做不好的。沒有頭緒,沒有想法,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知道怎麼去做。」王言說,開始著手拍攝紀錄片後,橫梗在他們面前的是難以掌控的龐大題材和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從哪裡開始?怎麼去做?指導老師劉蔚建議,不要僅僅拍攝園林題材,還要去挖掘園林背後的人文歷史故事。
「人間處處是孤山,予季相期耐歲寒。」王言悠悠念起林爾嘉的這句詩,笑著搖頭說,「我們現在就是耐歲寒的階段。」在那段不斷被質疑的時光裡,王言每天守在電腦前將維基百科上林氏家族的搜素項從第一頁翻到30多頁,記下所有關鍵詞,再依據關鍵詞搜索。
「廈門圖書館裡有個閩臺關係分區,我在裡面待了好幾天,從早到晚地看書。連《林氏家譜》、《抗戰鼓浪嶼》、《廈門近代化發展》也看,甚至去看《臺灣1895》、《臺灣巡撫劉銘傳》、《走向共和》這些電視劇,想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一些和林家相關的內容。」
清末閩粵移民、林氏義莊的建造、尚義可風牌匾、漳泉械鬥……浸潤過繁雜的歷史資料,《園緣》開始擁有了筋骨血肉。但是紀錄片也不能僅僅堆砌歷史資料,王言和她的團隊成員們在熟知歷史的基礎上,開始在紀錄片裡不斷加入一些自己對於歷史的解讀和表現歷史的手法。
紀錄片的文案中寫道:「林家幾代人在臺灣和大陸之間輾轉的生命軌跡,讓人感受到一種化不掉的親情的牽引。無論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時期,這種血脈聯繫都纏繞重複著。林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背後,也是一衣帶水,兩岸同根的海峽情。」在紀錄片裡,王言和她的夥伴們也試著模仿《河西走廊》等優秀紀錄片使用場景重現、3D建模等演繹手法來重現歷史。
「傾情投入」重新審視歷史
「想要讓人看見那些在歷史中被忽略的小人物」
在接觸到那些歷史往事時,王言一次次被觸動。「今年是甲午國殤200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在那個大時代下有很多像林家人一樣的臺灣人放棄所有家業來到廈門。很多人甚至遊泳過來,就是因為不想當日本的二等國民,想要回到中國。但是他們都消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回溯那段歷史,王言不覺心痛。
她一次次刪改文案,增減資料,想要透過《園緣》表達出對那個年代下的小人物的感懷。「歷史裡有太多人被忽略,我們想要從一些小人物說起,他們在那個年代裡付出了多少,我們要讓這些被看見。」
回憶起拍攝的心路歷程,王言說,「我們學會了怎樣更理智地去看待問題和把控影片的拍攝。剛開始的時候看那些歷史覺得很心痛,只恨不得全部放進紀錄片裡,後期開始學會圍繞主題有所取捨。而有些在歷史中起到負面影響的內容和無法確定的史料我們都把它們去掉了,哪怕主題需要也不放,放進去了我心裡的坎過不去。」
目前,《園緣》紀錄片已經入圍鳳凰花影展,並擬參加第八屆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大學生微紀錄片大賽等等。團隊表示,在這個影片日漸商業化的時代裡,他們希望團隊不散,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願意沉下來拍攝的夥伴們,將自己喜歡的事繼續做下去。
「在學生團隊中能夠去選擇這種厚重的歷史題材,又能夠花費那麼多時間去打磨修改的還是很少見的。」《園緣》紀錄片指導老師劉蔚老師表示,「希望有更多團隊去關注本土文化,沉下心去積澱人文底蘊。」(本文作者:施思、孫曉玲,系廈門理工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