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

2020-11-15 中國新聞網

  一個家族,兩百年命運浮沉。

  一種思念,兩座園林。

  一衣帶水,兩岸同根。

  廈門理工數字創意學院學生耗時兩年,從鼓浪嶼菽莊花園和臺灣板橋花園入手,拍攝歷史人文紀錄片《園緣》,講述了臺灣林氏家族幾代人在兩岸間來回輾轉,起起伏伏的發展歷程。透過在臺灣和大陸對望的這兩座花園,透視那個特殊的年代,林氏家族背後微縮的臺灣近代史和兩岸分分合合、難以割捨的血脈之情。

  一個全部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如何完成題材龐大的紀錄片的全程製作?在長達兩年的拍攝過程中,他們又經歷過什麼?收穫了什麼?

  「由小見大」關注花園背後的故事

  「從建築中看到人物,從人物中看到歷史」

  大一的一次創新創業課程上,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趙珂聽劉蔚老師講起了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與臺灣板橋花園的淵源。兩座花園同為臺灣板橋林家所建,其中,鼓浪嶼菽莊花園由林爾嘉於1913年仿照臺灣板橋林家花園建造,以寄託因甲午割臺遷居鼓浪嶼的思鄉之情。

  當年寒假,趙珂隨劉老師去鼓浪嶼菽莊花園和漳州角美的林氏義莊考察。通過這次考察,趙珂和幾個同學漸漸萌生了拍攝一個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想法。趙珂所在的專業,為廈門理工學院閩臺「3+1」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們大三要去臺灣學習一年,正是這一年,他們開始嘗試將大一時那個美好的夢想變為現實。

  「一個大家族在兩岸建造了兩座花園,透過這個大家族兩百年命運沉浮的故事,折射出微縮的兩岸近代史。我們希望用建築來反映人物,用人物來折射歷史。」《園緣》紀錄片總導演、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王言介紹,《園緣》拍攝的紀錄片時長40分鐘,全片文案6000餘字,改稿30多版,原始素材500多G。

  在兩年時間裡,拍攝團隊前往臺灣、廈門、漳州、泉州兩岸四地取景,採訪了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蔡思薇,臺北藝術大學、建築古蹟保存所專任教授林會承,以及參與鄰家花園修復工作計劃團隊的林家花園職工鄭勝吉等,廈門鼓浪嶼、漳州林南義莊、臺灣銘傳大學、廈門博物館、泉州閩臺博物館……他們走遍每一個可能留下林氏家族資料的地方,採訪每一個可能知道相關訊息的人。

  「我們不僅要知道園子內的人發生了什麼,還要了解園子外的人怎麼看。我們了解的東西是說出來的十倍,大到史學教授,小到銘傳大學的保安也去採訪過。」學生團隊從歷史資料中、從口耳相傳中尋覓到那段塵封家族史的點點滴滴,將建築、人物、歷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紀錄片——《園緣》。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學院院長葉耀明認為該紀錄片「有深度,採訪的也都是很權威的人」。

  「厚積薄發」學生也能拍紀錄片

  「很多人都說題材太大了,但更要努力去做才能找到頭緒。」

  「題材太大了,很多人都這麼告訴我,你們做不好的。沒有頭緒,沒有想法,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知道怎麼去做。」王言說,開始著手拍攝紀錄片後,橫梗在他們面前的是難以掌控的龐大題材和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從哪裡開始?怎麼去做?指導老師劉蔚建議,不要僅僅拍攝園林題材,還要去挖掘園林背後的人文歷史故事。

  「人間處處是孤山,予季相期耐歲寒。」王言悠悠念起林爾嘉的這句詩,笑著搖頭說,「我們現在就是耐歲寒的階段。」在那段不斷被質疑的時光裡,王言每天守在電腦前將維基百科上林氏家族的搜素項從第一頁翻到30多頁,記下所有關鍵詞,再依據關鍵詞搜索。

  「廈門圖書館裡有個閩臺關係分區,我在裡面待了好幾天,從早到晚地看書。連《林氏家譜》、《抗戰鼓浪嶼》、《廈門近代化發展》也看,甚至去看《臺灣1895》、《臺灣巡撫劉銘傳》、《走向共和》這些電視劇,想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一些和林家相關的內容。」

  清末閩粵移民、林氏義莊的建造、尚義可風牌匾、漳泉械鬥……浸潤過繁雜的歷史資料,《園緣》開始擁有了筋骨血肉。但是紀錄片也不能僅僅堆砌歷史資料,王言和她的團隊成員們在熟知歷史的基礎上,開始在紀錄片裡不斷加入一些自己對於歷史的解讀和表現歷史的手法。

  紀錄片的文案中寫道:「林家幾代人在臺灣和大陸之間輾轉的生命軌跡,讓人感受到一種化不掉的親情的牽引。無論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時期,這種血脈聯繫都纏繞重複著。林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背後,也是一衣帶水,兩岸同根的海峽情。」在紀錄片裡,王言和她的夥伴們也試著模仿《河西走廊》等優秀紀錄片使用場景重現、3D建模等演繹手法來重現歷史。

  「傾情投入」重新審視歷史

  「想要讓人看見那些在歷史中被忽略的小人物」

  在接觸到那些歷史往事時,王言一次次被觸動。「今年是甲午國殤200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在那個大時代下有很多像林家人一樣的臺灣人放棄所有家業來到廈門。很多人甚至遊泳過來,就是因為不想當日本的二等國民,想要回到中國。但是他們都消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回溯那段歷史,王言不覺心痛。

  她一次次刪改文案,增減資料,想要透過《園緣》表達出對那個年代下的小人物的感懷。「歷史裡有太多人被忽略,我們想要從一些小人物說起,他們在那個年代裡付出了多少,我們要讓這些被看見。」

  回憶起拍攝的心路歷程,王言說,「我們學會了怎樣更理智地去看待問題和把控影片的拍攝。剛開始的時候看那些歷史覺得很心痛,只恨不得全部放進紀錄片裡,後期開始學會圍繞主題有所取捨。而有些在歷史中起到負面影響的內容和無法確定的史料我們都把它們去掉了,哪怕主題需要也不放,放進去了我心裡的坎過不去。」

  目前,《園緣》紀錄片已經入圍鳳凰花影展,並擬參加第八屆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大學生微紀錄片大賽等等。團隊表示,在這個影片日漸商業化的時代裡,他們希望團隊不散,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願意沉下來拍攝的夥伴們,將自己喜歡的事繼續做下去。

  「在學生團隊中能夠去選擇這種厚重的歷史題材,又能夠花費那麼多時間去打磨修改的還是很少見的。」《園緣》紀錄片指導老師劉蔚老師表示,「希望有更多團隊去關注本土文化,沉下心去積澱人文底蘊。」(本文作者:施思、孫曉玲,系廈門理工學院學生。)

相關焦點

  • 電視紀錄片《百年辛亥》 10月兩岸及香港同步播出
    以「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為主題的紀錄片《百年辛亥》10月將在中央電視臺與港臺電視媒體同步播出。   中新社記者28日自攝製方獲悉,10集電視文獻紀錄片《百年辛亥》自2009年初開始籌劃,2010年7月19日在武漢開機;攝製組足跡遍及內地、臺灣、港澳以及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等辛亥革命重要事件發生地。
  • 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的打工夢,讓公益電影守護留守兒童的家
    他們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日常和夢想,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他們慢慢了解這些兒童的內心。當時我比較衝動,想著可以用記錄片的形式,把這種現象記錄下來,再向上級反映。我2008年開始工作,在大學學的是設計,不是拍紀錄片。我以前喜歡文學,上了大學以後瘋狂迷戀電影和紀錄片,所以大部分時間是在看電影和泡圖書館裡度過的。紀錄片看得多了,我就開始想自己能拍什麼?那就拍我最熟悉、最了解、最有共鳴的這群人。這張照片是我跟弟弟。
  • 這位58歲的鄉村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家鄉變化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人人都是攝影師隨時隨地,掏出手機一張漂亮的照片就拍好了愛美的姑娘們還可以用各種軟體進行修飾人人都成了「大明星」而在58歲鄉村攝影師周明的鏡頭裡自2018年10月蠡康雅居建設打下「第一樁」,周明就用手中的相機做起了「監工」,看著樓「一點一點長高長大」,「基本上隔三差五就會去從不同角度拍一拍,想到自己的新家就在這裡,十分開心。」周明的影樓在禮河老街開了27年,他的攝影技術還是在部隊時自學的。1980年周明進部隊第一年,就花60元買了一臺紅梅相機。
  • 追尋稀有雪豹:攝製組稱曾長時間拍不到鏡頭(圖)
    畫面中,一隻雪豹守著巖羊,一隻淘氣的雪豹用前爪好奇地觸碰紅外觸發相機,「這個雪豹家庭是一隻母豹帶著兩隻未成年的小豹」。  「我們在很長時間裡拍攝不到雪豹,一個講述雪豹的紀錄片竟然拍不到雪豹,而且我們很難找到願意長期拍攝雪豹的攝影師。」
  • 園林紀錄片大全|你們要的片源都在這裡啦!
    園林的起源來自「蓬萊」,再到「桃花源」,夢想蜿蜒至今,中國人始終追求的是最佳人居環境和園林裡的生活方式。園林,更是一種人生態度。」,P2蘇州園林,P3揚州園林,P4安西華清池,P5承德避暑山莊,P6無錫園林,P7嶺南園林。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中國醫生 國產醫療劇怎麼拍?換個角度想—— 為什麼這些聚焦我們平時嫌苦悶嫌沉重題材的醫療紀錄片,在近年來屢屢成為催淚和口碑擔當,甚至口碑碾壓國產醫療劇?
  • 直到最後一刻的思考--日本紀錄片大師土本典昭
    通過土本典昭的電影鏡頭,我們不可避免地看到水俁病患者扭曲的身體,但搖動的攝影機似乎在用溫柔的目光撫摸創痛,每一個承受著巨大苦難的人,都在鏡頭前保有尊嚴。  電影裡有一個著名的捕章魚老人的場景。在還沒發明水下攝影機的年代,土本與同伴們創造性地拍攝了水下鏡頭,斑斕水波中章魚的遊動像是舞蹈,大自然的美、漁民的傳統生活一一顯現。
  • 46年,在天安門拍下兩張對比照片 蘇州77歲老黨員用鏡頭記錄生活
    他說,相機裡面每一個普通鏡頭,都是值得珍藏的念想。今年國慶前,李榮山再次來到天安門,拍下一張對比照自從2002年退休後,李榮山便報名成為了社區第一批社區志願者,如今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李師傅」。截至今年,他已經志願服務近20年,熱愛攝影的他拍下的活動照片不少於4000張。
  • 科學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紀錄片
    ,但是拍紀錄片時卻不知道,這是紀錄片讓他興奮的地方。】有意思的是,這次影展在這兩部劇情片之前,分別放映了他早年的兩部紀錄片《守夜人的觀點》和《醫院》。就像有的影迷說的,這次主要是衝著他的紀錄片來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都是紀錄片。在談到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區別時,他認為拍攝劇情片時可以知道影片的結局如何,但是拍紀錄片時卻不知道,這是紀錄片讓他興奮的地方,「對我來說,紀錄片是一種比劇情片更偉大的藝術形式,因為我覺得,生活本就比我更聰明。
  • 《生門》製片人戴年文:「紀錄片本身就該掙錢」
    導讀:紀錄片難看又賠錢嗎?當《生門》紀實劇以紀錄片領域的「天價」賣給東方衛視時,製片人戴年文舒了一口氣,一是因為資金運轉活了,「沒賠錢」;二是他理想中的「商業模式」被證實可行,第二個故事又可以去拍了。文 | 多米高質量、好口碑的作品是紀錄片人不懈的追求,但長期以來,「紀錄片不賺錢」的說法似乎成為一道魔咒。
  • 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乙亥年最後一輪絕美月色(圖)
    顛沛流離的文人墨客只好借著月圓時刻,用詩句來表達思親和思鄉之情。所以,十五月圓夜就成了詩人們創作的「高產期」。比如李白經典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已經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關於明月的詩句不勝枚舉,大部分作品在描述月色之外,都包含了思鄉的寓意。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其中,在拍攝手術臺上的人物夏錦菊的時候,鏡頭並未多做渲染,而是將她面色蒼白的臉和夏錦菊父親點燃的香菸,止不住的嘆息都真實地記錄在鏡頭裡,儘可能地保留醫療紀錄片的現場感,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 2.首先,《生門》並未採用旁白和解說的方式,主要用同期聲對觀眾進行引導,真實、客觀地反映和記錄了已發生的事實情況,用極少的字幕對故事人物的情況進行交代。例如,為了讓觀眾自行判斷,畫面中會出現「塗甜,懷孕39周」等字樣,並附以畫面與聲音。另外,由於醫療記錄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畫面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真實的生育現場,包括產婦喊叫、醫護人員的勸慰、嬰兒的啼哭等。同期聲的使用,可以傳達與展現更加真實、鮮活的畫面。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看完紀錄片你會發現,原來動物們的親情和成長,和人類是那麼相似——為了讓熊貓寶寶產生抗體,媽媽會餵自己的口水給它。對熊貓寶寶來說,爬樹很艱難,但再多次摔倒它也不會放棄。而藏狐爸爸一天至少要捕捉20隻獵物,才能養活它的四個孩子……靈動又真實的鏡頭下,展現了一個可愛又殘酷的動物世界。
  • 趙薇獻聲紀錄片《四個春天》定檔賀歲 2019年1月4日全國公映
    《四個春天》是一部紀錄片,憑藉對家庭本真生活的深情記錄與刻畫,在北京展映幾輪後,被觀眾譽為國產紀錄片的「清流」,在專業平臺的評分高達8.8分,導演陸慶屹更是被稱為「北漂大叔」。 該片得到趙薇的支持,並為預告片「目送」獻聲。據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影片在各類展映後,獲得鞏俐、陳國富、周浩、王傳君、章宇等多位影人的喜愛與聲援。
  • 紀錄片《川流不息》今日播出 焦波歷時十年拍攝六位汶川地震孤兒
    今天,紀錄片《川流不息》將在騰訊、優酷、愛奇藝同步上線,央視也將播出剪輯版。該片由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耗時十年拍攝完成,真實記錄了汶川地震後六位孤兒的經歷,見證他們從廢墟中站起,一路跌跌撞撞地長大。
  • 《城市夢》紀錄片劇集年內上線
    該片製片人戴年文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片首輪上映後還會推出11集劇版,年內將在愛奇藝上線,「劇集版《城市夢》比電影版內容更豐富、更紮實,精彩程度不亞於紀錄片《生門》。」直到有一天,按照城市發展規劃,王天成攤檔所在的武漢魯磨路將打造成「珠寶一條街」,需要徹底清理沿街攤販,王天成一家和城管的矛盾開始升級……《城市夢》的故事背景是2014年,用陳為軍的話說,當時網際網路上充斥著關於城管的負面新聞。在他看來,「拍攝一部城管和小販的紀錄片,或許可以回答這一反問,城管與小販,並不是貓和老鼠那樣簡單。」
  • 優酷紀錄片《第一線》4月22日收官 用真實抗疫故事描繪動人畫卷
    而這些,正是4萬多醫務人員、10餘萬社區工作人員和900萬武漢人攜手努力的結果,他們用樂觀和堅韌對抗病毒,書寫著每個平凡人的堅強。回想兩個月以前,那時正值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1月23日凌晨兩點半,武漢宣布自上午10時封城;2月12日,武漢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萬,及時轉運重症病人從隔離酒店到醫院已變得刻不容緩。
  • 德國電影大師赫爾佐格:這五部紀錄片,你們一定要看看
    為追尋自己心目中人類最深層的真相,他不惜上天入海,甘冒生命危險,以鏡頭記錄下各種充滿想像力的奇詭畫面。赫爾佐格的最新紀錄作品《火球:來自黑暗世界的訪客》(Fireball: Visitors from Darker Worlds)日前也已登陸蘋果流媒體平臺。藉此機會,他接受了英國《衛報》採訪,列舉了自己心目中的影史上五佳紀錄片。
  • 寧姐137空中課堂|如何拍出更好看的視頻——《小腦袋裡的大問題...
    導演,用光影構築夢想,用快樂滋潤成長,做為一名紀錄片導演,持續六年從第三方視⻆觀察,思考和實踐幼兒教育。02選擇基礎拍攝模式今天我們用一臺華為的Mate 20X 來舉例,給大家分享一下手機攝影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可以怎樣快速提高自己的攝影水平。這款手機有好幾個鏡頭,一般包括主要的攝像鏡頭一枚,及遠攝鏡頭和近攝鏡頭各一枚。打開手機的拍攝界面,我們可以看到,鏡頭前有一個眼藥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