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慘遭失利的袁紹憂鬱而死,袁紹的大兒子袁譚被曹操所殺,他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則選擇投靠烏桓,企圖在異族的支持下,東山再起。
烏桓,是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
烏桓屢次侵擾中原邊境,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給當時的中原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和災難。
為了消滅袁氏的殘餘勢力,鞏固北方,曹操準備攻打烏桓。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無奈當時大雨滂沱,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不能行進。
得知曹操為此事愁眉不展,當地名士田疇向曹操建議,若走偏僻小道,可趁烏桓不備致其措手不及。
無計可施的曹操聽取了田疇的建議,乃回師,並詐稱待秋冬時節進軍。見曹軍撤退,烏桓因此戒備鬆弛。
烏桓中計,曹操便以田疇率部為嚮導,上徐無山,輕騎出盧龍塞,於崇山峻岭中疾行數百裡。
當軍隊路過碣石山時,曹操心中陡生豪情,他興致勃勃地躍馬揚鞭。及至登上碣石這座名山,面對眼前壯麗的秋景,曹操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當時正值初秋,天海蒼茫,海水浩蕩,一座座山島在岸邊高高挺立;那碣石山上的樹木,蔥蘢繁茂,岸邊的百草也依然碧綠;陣陣秋風拂過,海面上巨浪湧動。
雖然這秋風、這洪波帶來了一絲涼意,但站在碣石之巔,曹操雄心萬丈,他的頭腦中一直在閃現這樣幾個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因為誓做天下的主人,曹操才敢與各路英雄角逐,也才生出了一種帝王的胸懷與氣度。也許別人站在山上看見的,都只是浩瀚的大海,唯獨曹操還想到了,天上日月的運行和星漢的燦爛皆出自於此。
那足可包孕日月的大海, 何嘗不是曹操廣闊的胸襟;那大海吞吐自如的氣勢,何嘗不是曹操的氣魄與抱負!
公元207年八月,曹軍和烏桓部終於相遇,並且在白狼山展開了一場激戰。當時,曹操的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因為他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
曹軍的將士們對當前的危險局面感到恐懼,他們希望後援部隊到來以後再開始作戰。
在左右皆恐的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極力勸說曹操不應等待,而是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
懷著必勝信念的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心壯志,於是命張遼率軍突擊。經過戰前激動人心的動員,曹軍士氣高昂。
張遼便率曹軍衝鋒陷陣,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人。
曹操對烏桓的這次軍事打擊,不僅有力地鞏固了曹軍的大後方,而且為曹操次年揮師南下,實現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千多年過去了,曹操攻打烏桓的那場戰爭,其過程和細節早已不可追尋,唯有人們吟誦《觀滄海》的聲音,在我們的耳畔不斷迴響,清晰可聞。
《觀滄海》不僅使我們體會到了,曹操四言詩的魅力和他傑出的文學才華,更使我們感受到了大海非同一般的性格與氣質。
大海的那種靈動,那種博大,那種一瀉千裡和不可羈束,其實正是曹操自己的性格與氣質。
這種氣質,是一種王者氣質,也是一種氣吞寰宇,睥睨天下的徵服者的氣質。
這種氣質,與生俱來,不可模仿;並且它只屬於極少數的人。
因為歷史,就掌控在他們手中。
-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