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賈宏濤說電視劇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蕪城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抒情小賦的名作之一。南朝宋竟陵王劉誕有大功,頗得人心,引起宋武帝嫉恨,於是派他出鎮廣陵(在今江蘇江都縣北)。大明三年(459年),劉誕據守廣陵抗命。宋武帝派遣車騎大將軍沈慶之前去討伐。圍城三月後,城破,劉誕被殺。沈慶之殺城中士民三千餘口,將女子作為軍賞。江北名城廣陵因而殘破不堪,幾成廢墟。

鮑照面對廢城,不由百感交集,追念往日的繁華,嘆傷今天的荒蕪,揮筆寫下了這篇抒情名賦。全賦都是對「蕪城」二字的鋪敘。
第一段是寫蒙受戰亂之前廣陵城繁榮昌盛的面貌。如同一支歡樂的樂曲,旋律優美高亢明亮。作者先從城市地理形勢的重要說起。經過層層鋪墊,廣陵城終於呼之而出,形成了中國大地上的焦點,顯得異常醒目。這是寫其地理位置的突出。但是作者似乎仍嫌不夠,繼續渲染。先從外向內,越過重重關隘和道道江河,廣陵城就深藏在其中;而再由內而外,用四通八達的道路將這座城與整個天下連接在了一起。這又是寫其戰略位置的重要。
在這一層中,作者的描寫以廣陵城為中心,走了放一—收——放的過程,使文氣跌宕起伏,饒有趣味。大全景的筆墨,從廣闊的空間範圍上,凸顯了廣陵城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當昔全盛之時……將萬祀而一君」是這一段的第二層。用「當昔」兩字引起,追憶了廣陵城當年各方面的盛況。可以說,這些文字都是在鋪敘「全盛」二字的。「出人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剖而豆分」三句,是此段的第三層。既是對前文的總結,又開啟了下文描寫的大門,埋下了強烈的懸念:城因何而毀,毀成了何樣?
下邊一段,具體而微地描寫了劉誕之亂,廣陵城被破壞後的慘狀。

據《宋書》、《南史》等史書記載,南朝宋時竟陵王劉誕,曾立有大功,對人寬而有禮,人心多向。他又蓄養了一些才力之士,儲備了武器鎧甲。宋孝武帝劉駿因此對他不放心,派他出使廣陵。劉誕知道孝武帝對他心存嫉恨,也暗中做了起事的準備。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劉誕據廣陵城抗命,孝武帝任命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率兵討伐。三個月後,城被攻破。劉誕落水被擒後斬首。沈慶之殺城中士民三千餘人,攜走女子。廣陵城因這次戰事受到嚴重破壞,城市殘破不堪。這一段就寫了城破之後的慘狀。
文章的最後兩段,是作品的結尾。這是傳統賦的寫法。

賦是從「楚辭」演變而來的一種文體。楚辭本是配樂演唱的,在演唱到結尾最後一段的起首處時,通常歌詞會以「亂日」等來提示。漢魏之賦雖然已演變成純粹的文學文本,但是楚辭結構上的這種特點保留下來。同音樂作品一樣,起著收束全文的作用。
前四句是過渡轉折。「天道如何」兩句用了議論的手法。人們常說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表現了人們在命運面前的無可奈何,而這兩句蘊含的情感力度卻強烈得多,表達了作者對城市慘狀的難以言狀的悲憤情緒,類於控訴,但同樣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情緒。既然無法逆料天意,那麼也就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鼓琴作曲,為這座昔盛今衰的歷史名城一灑同情之淚,唱一支悲傷之歌了。

在寫作上,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比手法的運用。以昔日廣陵城的繁盛美麗與今日的凋散破敗對比,以城中人與物的美麗堂皇與今日的香消玉殞作比,用昔日襯比今日,故其描寫顯得驚心動魄,字字有千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