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登嶧冤得很。
康熙五十二年(1713),翰林院編修戴名世因其《南山集》中語多悖逆之文而被處斬。此案共牽連三百餘人,又有多少人頭要落地了!
這事與方登嶧沒有任何直接聯繫。
戴名世在其文中引用了很多他父親方孝標《滇黔紀聞》中的資料,用到的年號,多有南明弘光、隆武、永曆。這是懷念明朝啊!推導一下,懷念明朝就是不滿清朝,因此,戴名世大逆,方孝標也是大逆。
結果,死了十幾年的方孝標被開棺戳屍,以洩愛新覺羅·玄燁的心頭之憤——幸好,洩完憤之後的康熙「心生憐憫」,「不忍」將幾百人全殺頭,才讓他們逃得一命,很多人發往東北寧古塔流放。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方登嶧和兒子方式濟還有一些親戚,都被發配了到東北苦寒之所。
東北本是滿清龍興之地,但上百年後,大概沒有滿人再想回去了。哪個滿人聽到寧古塔三字,都要發抖——因為,他是要被流放到祖宗之地過苦日子。
滿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漢人了。
寧古塔在順治、康熙、雍正年間集中了大量寫「清風不識字」的讀書人、削職官員,其中就包括方登嶧的爺爺方拱乾、父親方孝標、叔叔方章鉞。
方家這是跟寧古塔有緣嗎?
(荒涼的寧古塔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來,順治十四年(1657),江南科場案發,主考方猷等十九名考官都判死刑(有一個考官運氣好,先死了),方章鉞等當科舉人,被打幾十大板之後,發配寧古塔——當時身為清廷官員的方拱乾、方孝標都受牽連,同時發配——不得不說,清朝前期對科舉不正之風那是零容忍啊。
好在,兩年之後,京城要修前門,方拱乾捐了不少錢,為大清立了點小功,將功抵過,好歹一家子回了南方。拖著老病之軀,他在感慨於自己死裡逃生之後,竟然總結出寧古塔有五條「中土禮義之邦」的好處——
路不拾遺;民眾間喜歡互相幫助,行百裡路,不必帶乾糧,碰到人家進去吃就是;官員的牛羊踩了平民的秧苗,竟然也要賠錢;受人恩惠者,總想著要報答人家;對文化人很尊重,就算是滿人在路上遇到流放的士大夫,騎馬者下馬,佔道者讓道——一句話,此處民風淳樸、溫情脈脈,讀書人感受到朝廷裡沒有的重視。
方拱乾真會苦中作樂啊。康熙皇帝給了他個面子,把他孫子、曾孫扔到了那個「好」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雍正六年(1728),方登嶧死在寧古塔。此前八年,兒子方式濟已先他而去。
從1657年方拱乾發配寧古塔到1728年孫子死在那裡,中間七十一年。方家祖孫四代在寧古塔留下很多詩文,是如今人們研究當時黑龍江人情風物的絕妙資料——這次資料,都含著血淚與悲愴。
之後幾十年間,方家出過好幾個總督級大員。前輩的仇,在後輩不斷高升的官職裡消解。
歷史就是這麼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