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榮給丈夫理髮。 曾剛 攝
中新網瀘州12月14日電 (鄒立楊 鍾旭娟 曾剛)10年前,正值青春年華的鄒小榮輾轉1000多公裡,從廣東省來到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嫁給了皇華鎮利河村下肢癱瘓的小夥楊世均。從此,她用善良和愛心撐起了一貧如洗的家。
「這姑娘真傻,明知楊世均是一個殘疾人,卻偏要往『火坑』裡跳。」鄒小榮剛進入楊家時,左鄰右舍議論紛紛,不時向她投去異樣的眼光。然而,鄒小榮認為,楊世均很誠實,還有上進心,自己心甘情願與他同甘共苦一輩子,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據介紹,2008年楊世均在蓋房時不幸摔了一跤,導致下肢癱瘓,只能坐輪椅。楊世均上有年邁的母親,下有才上小學的孩子,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鄒小榮在園子裡摘菜。 曾剛 攝
2010年,楊世均和鄒小榮無意間在網上認識,幾個月的網聊後,鄒小榮對楊世均產生了好感。遠在廣東的鄒小榮決定來古藺縣皇華鎮利河村與楊世均「見一面」。
「那時,從皇華鎮到利河村全是爛泥巴路,我坐了個摩託車過去,有一段爛路連摩託車都去不了,只能下車走路。」回憶起第一次到古藺的場景,鄒小榮有些唏噓。
「第一次見到楊世均,他連坐都坐不穩,又黑又瘦,腳也開始萎縮。」鄒小榮說,當時覺得他好可憐,有一種想幫他的衝動。儘管家人極力反對,但她毅然決定留下來。
嫁入楊家,鄒小榮面對的是癱瘓在床、需要長期吃藥調理的丈夫;是楊世均和前妻生的正在讀書的孩子;是年邁體弱的婆婆……生活困難重重,要如何「當好這個家」?
鄒小榮暗下決心,要讓這個家脫貧致富,要讓老人和孩子都過上好日子。然而,利河村作為烏蒙山深處一個交通封閉、資源匱乏的小村子,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製約著村子的發展,僅靠鄒小榮一個人在家務農,根本無法改善當前的狀況。
有著大專文化,也見識過外面世界的鄒小榮並不氣餒,她始終相信自己會找到脫貧的方法、致富的門路。2017年,鄒小榮在網上了解、搜集各類信息,試圖找到一樣適合自己做的事。也就在那段時間,村裡的水泥路修通了,國家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可以申請小額貸款。一系列利好政策,讓鄒小榮看到了希望。
「養雞鴨豬牛有市場,養殖技術難度也不大,再種些莊稼,找點副業,雖然辛苦,但可以同時照顧丈夫和孩子。」鄒小榮看到了希望,有了新的打算。
在農村發展產業需要起步資金,「幸好有幫扶責任人的協助,我成功申請到1萬元的小額貸款。」鄒小榮說,從2017年起,她的家庭種養計劃啟動。
2018年,扶貧政策幫扶力度逐步加大,鄒小榮有了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藉助3000元到戶項目資金和申請到的1萬元產業扶持基金,我又買了一頭母牛,這樣只需一年,養牛規模就會增加到4頭。如果牛崽是母牛,就留下來持續發展,是牯牛的話,餵一年就出售。」養牛的同時,鄒小榮並沒有閒著,她利用村裡引進毛葉山桐子種植的契機,把自家的4畝地種上了桐子。
2019年,鄒小榮家賣了兩頭小牛,收入近2萬元。今年上半年,隨著牛肉價格普遍上漲,鄒小榮家的牛也賣了個好價錢。如今,圈舍裡還有3頭母牛和1頭小牛,年底可以出售小牛,還有萬餘元的收入。
養牛產業有了起色,貧困戶的帽子也成功摘掉,但鄒小榮並沒有止步,又盤算著再找點事做。2019年,有一定護理經驗、責任心強的鄒小榮被聘為村裡的殘協管理員,每個月有400元的收入;當年下半年,她又主動報名參加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為村裡的33名老人理髮、打掃衛生,每年有1萬元左右的補貼;由於業務能力強,今年起,利河村又聘請她擔任村裡的勞保協管員,負責統計村內勞動力,發布招聘信息、宣傳就業政策等,每個月有1200元固定收入。
「都說技多不壓身,儘管工作多了也很累,但在村裡做事比在外面打工強。」鄒小榮說,她趕上了好政策,很幸運。
村裡的一切都在改變,唯一沒變的是楊世均和鄒小榮的感情。
妻子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楊世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很想幫忙,但就是使不上勁。」言語中,楊世均有愧疚也有感激,更多的是幸福。
「她來我家的時候,家裡一貧如洗,如果換成其他人,可能轉身就走了。」楊世均說,沒想到鄒小榮一來就在這裡紮下了根,十年如一日地照顧這個家,還讓這個家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她當初承諾的日子。
鄒小榮正在餵牛。 鍾旭娟 攝
說起妻子的日常,楊世均有些激動。他說,妻子攬下來的活兒很多,既要照顧家裡,又要做好村裡的事務。每天忙到晚上7點過回家時,天已暗了下來,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緊緊巴巴。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但離不開現在的好政策。如今,家裡有了固定收入,兒子讀書免學費還有補助,丈夫看病還有報銷,每個月都能領到殘疾補助,房子重新修了,產業發展起來了,還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鄒小榮說,她和丈夫之間有分歧時,都是相互理解,從來沒有紅過臉。
「如今,一年還能掙好幾萬,日子越來越好。」楊世均望著妻子,兩人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