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門的潘虹淡看風雲輕為塵……

2021-01-09 曬曬舊照片

走過了名利場,看淡了功名成就,該經歷的潘虹都經歷了。參透了,看開了,心靜了,步入佛門修身養性,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歸屬。

——題記

已經過去的80年代,是潘虹的年代,可謂風光無限,屬於她的輝煌接踵而至,27歲得全國大獎,29歲得國際大獎,32歲獲「世界十大影星」稱號。

1978年,一部《苦惱人的笑》,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並受邀參加坎城電影節的展映,潘虹由此成名。

潘虹曾說「我這個活在銀幕上的女人,已經在角色裡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所以在自己的故事裡就只好三緘其口,欲說還休。」

潘虹拜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禪法師為師

然而,三緘其口,欲說還休的潘虹於2009年12月16日,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語出驚人:「我有自己的信仰,我已皈依佛門,拜上海玉佛寺已故方丈真禪法師為師,成為了一名居士,平時我沒有任何的利慾爭鬥,心態好精神狀態自然就好。」

在中國影視圈,作為實力派女星,潘虹跟劉曉慶等很多明星比起來,她的「新聞」卻顯得相當少,曾有記者問:「除了拍戲,你平時都幹些什麼呢?」潘虹笑了:「我就喜歡過平靜的生活,很多朋友都說,不拍戲的潘虹就不是演藝圈的人了。在我看來,自己應該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因此,生活裡面不需要那些鬧來鬧去的元素,媒體自然就沒有興趣去寫了。」

如今皈依佛門的潘虹,已吃素多年,眉梢眼角都是塵埃落定的從容。大概這是她內心平靜力量的來源。沒有玫瑰從不凋零,我們只需記住她美麗綻放的剎那。

潘虹近影

作為虔誠的信徒,潘虹儘可能多地去了些佛教勝地,拜佛行善,祈福安康。杭州的靈隱寺、普陀山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相關焦點

  • 陳曉旭潘虹丁嘉麗,三位皈依佛門的女明星,1人慘死2人至今未婚
    當然,有一些演員選擇了皈依佛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三位皈依佛門的女演員。陳曉旭,憑藉央視版《紅樓夢》中林黛玉一角,成為家喻戶曉的女演員,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最經典的林黛玉。她用一個角色就火爆亞洲,可見她對角色的把我有多麼精細明確。可就是林黛玉的身體不好,得了癌症,晚年皈依佛門,生活悽慘。最後因癌症慘死。潘虹,她是一個擁有貴族氣質的女演員。
  • 原盛大文學CEO侯小強皈依佛門 揭李娜陳曉旭等出家名人【2】
    回應質疑:並非大和尚有分別心 侯小強皈依佛門的消息發出後,引發上萬網友轉發評論。作家李洱在評論中發問:釋永信「特意」為侯小強舉辦儀式,而且「異常」莊嚴,「說明在永信大和尚那裡,眾生並不平等。」侯小強隨後在微博中回應:「不對。是我感覺特別莊嚴。我也沒有想到會有儀式。
  • 與名導米家山離婚的潘虹,曾被朱軍追求,如今皈依佛門,無兒無女
    以致很多觀眾看了潘虹的"惡婆婆"角色之後開始討厭潘虹,認為潘虹的面相看著就嚴肅,刻薄,所以才能把惡婆婆演得那麼貼切,從而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她一定也是電視劇中那麼,刁鑽,霸道。別看現在潘虹演的都是婆婆丈母娘之類的角色,她年輕的時候確實一位美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沒有濃妝,沒有濾鏡,也沒有任何修圖軟體的年代,那時候的美人可都是貨真價實的,而被稱為"悲劇女皇"的潘虹就是其中一位。潘虹可是首位登上《時代周刊》的華人藝人,當年與劉曉慶,斯琴高娃並稱為"80年代的三朵金花"及"新時期三大女星",就連鞏俐也只是在戲裡給她當丫鬟。
  • 罕見:陝北4口之家子女陸續皈依佛門,父母潛心學佛,功德無量
    也有不少人放棄掉自己的家庭,毅然決定皈依佛門,在佛門中尋找一片適合自己的天地。在信佛的眾多教徒中,陝北有這麼一個罕見的4口之家,他們家父母都是信佛之人,一生都在潛心學佛。子女在父母的影響下也選擇了皈依佛門,一家人平日裡交流佛法,分享感悟,修行起來進步也十分迅速。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這一家人。首先要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家庭裡的德明法師。
  • 從薛佳凝皈依看貴圈:女星多背負情債,有男星炒作還不忘賺錢
    【薛佳凝皈依】昨晚,女星薛佳凝「皈依佛門」的話題傳遍了網路,她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透露其已「皈依修行」一年之久。這讓一眾粉絲紛紛艾特起了胡歌,兩人的陳年舊事也一再被提起。很多人猜測薛佳凝的感情不順才是其尋找心靈信仰的根本原因。
  • 留法女博士養立法師:14歲皈依與佛結緣,辭去醫生出家為尼
    大部分的人還是因為看破紅塵,然後選擇皈依佛門。有的都是因為自己無家可歸,而寺廟可以成為他的安身之所,因此,選擇出家即可修行養生又可安身立命。 第三種原因則是因為要躲避戰禍,因為在古代的法典裡規定,如果你是出家人則不需要服兵役,不需要替國家出去打仗,即使被抓到了出家之人也很少遭到殺戮,因此許多人選擇出家是為了保命護身。
  • 文殊菩薩聖誕日 重慶華巖寺舉行皈依法會(圖)
    華巖寺方丈道堅法師拈香禮佛    道堅法師為弟子宣說三皈五戒    虔誠秉受三皈五戒的眾弟子佛教在線重慶訊 2007年5月20日(農曆四月初四),正逢中國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聖誕日,重慶華巖寺舉行盛大皈依法會。
  • 陰陽五行與漢字——塵
    塵,表示大地之上的灰土,灰土最大的特點就是微小輕揚。並在此基礎上引伸出了許多的含義,比如比喻成了現實的世界、人生,也指痕跡等。這就是漢字的特點,有其本義也有其延伸之意。塵,上面一個「小」字,下面一個「土」字,組合在一起是小土,小就是微,微土就是塵。而仔細觀察上面的「小」字少了一個勾,這說明連小都算不上,可見其微。小到一陣輕風吹來,塵土便會到處飛揚,大的土塊肯定不會因為風吹飛揚起來。所以塵字常有漂泊不定之義,但另一方面也有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特點。同時下面的「土」可以代表著大地,而上面是一個「小」字,說明在大地之上的微小之狀。
  • 如何正確稱呼佛門裡的出家人?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對於出家師父的稱呼方式,皆有佛門中的規矩。因此身為佛弟子,都應該知曉對出家師父適當而得體的稱呼法,方能彰顯內心的恭敬,從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們稱呼出家師父,都以「某甲法師」或「某乙師父」或「乙師父」等來尊稱。
  • 網際網路大佬也迷信:看風水、改名字不算啥,皈依大師也是有的
    首頁 > 人物 > 關鍵詞 > 劉強東最新資訊 > 正文 網際網路大佬也迷信:看風水、改名字不算啥,皈依大師也是有的
  • 83歲終南山「茅棚隱士」:與山為伴 與人為善
    中新網西安2月2日電題:83歲終南山「茅棚隱士」:與山為伴,與人為善 作者李思默 1979年,王芝霞做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皈依佛門。(圖片來源:中新網) 「我法號王慈善,長安縣細柳鄉人,原名王芝霞,43歲在香積寺皈依」,談到這段人生經歷時,王芝霞幾度哽咽。 1932年出生的王芝霞,從小好佛,7歲信佛,但皈依之前她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至於是何原因選擇離開家人,進佛門修行,她已不願再提起。 1979年,王芝霞做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皈依佛門。幾年後,她從香積寺來到終南山,蓋起一座小廟,取名「三聖殿」。
  • 拜佛的意義是什麼,看法師開示
    拜佛的意義是什麼,看法師開示。佛教的本義是佛法的教育,故而拜佛的意義,我想也應從佛法教育的意義上去理解。進寺院門口,就能看到當來下生彌勒佛。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弟子,現在在兜率陀天內院講法,將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下一位佛。寺院門前的彌勒佛是未來佛,寓意是凡進入寺院之人,即種下了菩提善根。金剛種子,歷劫不滅。
  • 豪門太太,引狼入室夫「女」苟且,離婚皈依佛門,118歲今健在
    書香門第才女,一波三折尋人;才子佳人相配,二十年風雨歸;引狼入室暗結珠,夫「女」無言傳宗接代;明悟紅塵客,佛門濟蒼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你說我離開你,就不知道怎麼活了,我就活出個樣給你看。在1943年,在南京皈依諾那活佛,改名李逸塵,法號意空,持戒修行,遠離紅塵。1950年因緣具足拜屈映光上師為師,侍奉左右,細心照料其衣食起居。屈映光上師灌頂李逸塵學習藏密法教,參與協辦法會,注經修藏。
  • 詳說佛教的「皈依」含義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我們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二、三皈依:(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範、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
  • 紫微七殺,吉為大將,兇為盜匪
    紫微七殺入命,財帛宮為武曲貪狼,官祿宮為廉貞破軍,遷移宮坐天府。三方星系組合特別強烈,其中紫微七殺主權力,廉貞破軍主開創,武曲貪狼主欲望。故此這個組合是野心欲望相當大的結構。對這個格局古訣評價「紫微七殺化權,反作禎祥。」「紫微七殺加空亡,虛名受蔭」。
  • 富二代看破紅塵、遁入佛門,卻因太帥被香客看中追求,結局怎樣?
    因為過于帥氣,在出家前就有許多的女孩子熱烈的追求過,但釋明心也說過自己本身就有一點的臉盲,對這種事並沒有想法,所有都被拒絕了,在出家後,也有不少人在為了看他來上香,這其中也有很多富婆。而有的富婆為了讓他開心,不惜花費巨資送他價值400萬的法拉利。這輛法拉利不論是外觀還是性能都是年輕人想要擁有的,十分的誘惑。但在釋明心眼中也不過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代步工具。
  • 《吉日吉時道教皈依》
    拜師磕頭儀式:花 絮:明財說:師父,張老師可不是一般的人,我們認識十幾年了,那可是很牛的,也是不低頭的人(高人嘛,就是高,),沒有想到對您不但是低頭而且是跪拜,呵呵…他拜的不是我磕頭都要搶著來,不象吃飯,我可以讓著師兄們,這給師父磕頭我可要搶著來呀。呵呵……佛家是入世法門,道家是出世法。要求有緣皈依到門下的弟子要精,不要多,一切都是緣起!注 明:張正亞:建築風水宗師,《金鎖玉關》正宗傳人。歷代為御用風水顧問[全真龍門派武當宗二十代玄裔皈依弟子] 。
  • 佛門弟子蘇軾: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雖然並未信奉佛教,此時的蘇軾只是對佛教充滿了好奇,地域文化背景、家庭宗教氛圍和蘇軾慧敏的天性為其日後進一步領悟佛教打下來基礎。首次出京到鳳翔做官,蘇軾就開始四處考察寺廟古蹟,並創作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詩,如《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題文殊、普賢》,他在詩中並非面面俱到,而是以「佛滅度」為中心,突出修道的艱辛與修心的追求,同期的《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也以佛教為題材,還表達了蘇軾對《維摩詰經》中維摩居士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