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高考,為中國甄選了大量的人才,在每年的九月,有多少年輕人進入各個高等學府。但是近年來高知分子頻頻出事,從北大牟林翰、北大吳謝宇、到清華高杏欣、清華胡士泰、天大鮑毓明、藥科大許可鑫等,一個個臭名昭著的名字,不要說成為大國棟梁,就算成為利國利民的普通人都辦不到。所以人們說: 高考能過濾學渣但不能過濾人渣。為什麼呢?
首先,高考主要是考核基礎教育的學習效果,各中學重點放在對知識的學習上,各大高考工廠盛行,並沒有對人品道德情操的考核,難免會有修養不佳的學子進入高等學府殿堂。從高考完後撕掉書本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對功利高考的深惡痛絕。如果是真正熱愛只有感激愛護,絕沒有這種燒書撕書的行為。
其次,少年得志,缺乏時間的積累和對社會實踐的理解,難免輕狂不可一世。如果過於年少就得到高等學府殿堂的學歷學位、得到出國留學、得到各種獎勵、得到舒適優厚的待遇,容易引發優越感虛榮心,對他人缺乏尊重和憐憫,有些德不配位最終引發災難性事故。
因此高等教育該如何過濾人渣呢?這裡有兩個過濾器。
一、勞動。高中畢業先學會謀生技能!
勞動創造了人類,再沒有比勞動更能塑造人的精神和品格的事物了!勞動能夠淨化人的心靈,讓人專注於改造外部世界,從而變得心靈純潔和身體強壯有力。我們看到,中國的基建工人訓練有素、作風優良、技術先進,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的橋梁。
因此中共中央特別重視勞動的偉大作用,近日更是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筆者前面的文章也談到過: 要把二本三本院校改造成應用型實用型大學,以發展勞動技能為主。事實上現在的九零後大學生容易滋生不愛勞動好逸惡勞,對工作挑三揀四的習慣,都是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方向不對,不把他們當成普通勞動者的一員,讓他們在農民工前秀優越感。一聽說流水線工人,工作有挑戰性就不去,而父母心疼他們寧可讓他們在家啃老。現在的人們宣揚睡後收入,財務自由,以及溫州炒房團,也加大人們對勞動的厭惡感。
其次,大力發展高職高專中職中專初級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社會需要的勞動專業比如「木工」「金工」「電子」「種植」「數碼攝影」「陶工」「烹飪」「服裝」「機器人」「紙工」「手工縫紉與繡制」「泥工」「養殖」「絨線編織與鉤織」「手工編制」等。
再三,取消重點大學招收應屆高考畢業生,將所有孩子都進入應用型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在成人之前先學會謀生技能。現行高考不再類似於科舉考試,不再決定前途命運,他只是一個選擇專業的志願,與社會地位無關。
二、時間。實踐之上再科技發展!
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只有時間的打磨才可以區分學渣和人渣。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社會不是父母,能夠真正的教育教訓好學子們,如果有人品問題的人早被社會淘汰,有的進了監獄,有的灰溜溜的隱身。
所以筆者建議第四,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每年舉行真正的高考,要求年齡在30-70歲之間的廣大社會人士報考科技人才,從而在勞動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而且這些人大都已經結婚生子,不再可能出國不歸,公費留學要連坐家屬。因為是他們的熟悉專業和真正熱愛,所以更能高效出科研和管理成果。這時候才給與他們優厚待遇和社會地位!
讓高中學生直接進入勞動體系,而不是高等學府,有利於打磨他們的人品和動手能力,更能創新。讓30歲以上的人士再「高考」進入科研機構進入管理階層進入國家決策,他們更成熟更理智不辱使命。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創新,才能中興中國。而不是一直師法西方教育體制。我們實事求是,不應該惟西方馬首是瞻。更不應該崇拜常青藤高校的教育模式。
我是鸚鸚,每天一個新觀念,帶給你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