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生存壓力加大,2020內憂外患,更是有史以來艱難的一年,很多人都在迷茫,都在關注一個問題,我們還有機會嗎?我們的機會在哪裡?
首先說結論,我認為當今社會下,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下的機會,只需要做一個順應時代變化,並被其所需要的人。
我會從四個方面來論述觀點
1.機會從哪裡來
2.不同時代下的機會
3.如何抓住機會
4.當下的機會有哪些
【1.機會從哪裡來】
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國家政策、科技轉變、企業推動
當世界或國家層面引導新的變革、或新科技出現的時候,企業家們抓住時代發展的趨勢搭建平臺,創造時代所需要的產物,取代舊的模式推動社會新陳代謝。大眾依託企業建立的平臺。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實現人生第一階段的價值。
這時你有三種選擇:
1.如果你是學習成績很好,所選擇的專業正好符合國家政策需求、科技發展趨勢,那麼你可以進入研發領域,成為專家型人才
例如,最近有一位叫張霽(ji)的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拿到了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201萬年薪
2.如果你善長做生意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你可以運用資源響應國家政策
08年的時候國家出臺了四萬億計劃,資金重點流入建設領域,有三萬多億,當時大量需求鋼材,價格瘋漲,形成求大於供的現象,只要有貨就賣得掉,那個階段很多人通過鋼材生意實現財富自由,與今年疫情的口罩生意相似
3.第三種就是伴隨網際網路的出現,時代轉變的大趨勢下,選擇進入新興行業深耕,適合所有人,當初的電商、後來的直播、公眾號、現在的自媒體
後面重點要講的就是第三種
【2.不同時代下的機會】
帶入時間線
90年代的下海經商
改革開放初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開啟了下海經商的浪潮,國務院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大批官員和知識分子投身私營工商界,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馮侖、潘石屹就是當時的下海者,這些曾一文不名的遊子,成了日後叱吒房地產行業的億萬富翁;下海者還多有官員,包括兩度下海的前國家計委官員顧寧珂等。
00年代房地產紅利
2000年以來進入本世紀,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產投資熱潮的推動下迅速升溫。由於政策影響,房市攀升,一些人藉機囤積房源,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慫恿大家買房,增大供應,進一步提升房價,轉手獲利,這一現象持續十幾年之久,炒房客賺到盆滿缽滿,各種拆二代一夜之間改變人生
10年代網際網路電商
我們那個小地方,大部分人家裡幾代都是生長在土地裡的農民,一些運氣好進場早,抓住了電商時代紅利,同樣催生了一批百萬、甚至千萬富翁,這還僅僅是湖北省內一個十八線城市管轄之下不到2w人的小農場。
現在的自媒體
同樣造就了很多神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咪蒙,
200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主攻魏晉南北朝文學。
至2015年,任南方都市報深圳雜誌部首席編輯。
之後到北京創業,2016年其微信公號"咪蒙"破百萬粉絲。有報導提到,咪蒙微信公眾號擁有粉絲超過1000萬,日活超過300萬。
當然,她通過誤導兩性對立製造社會矛盾,傳播負能量的方式恰爛錢被封殺,我們大家不要學她。
回到主題,從淘寶出現的那一年開始到現在,中國一直都在不斷出現新的變化,新的領域,新的行業,每一個新的變化,對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契機。淘寶。海淘代購。滴滴打車。直播。公眾號。知識付費。電動汽車。自媒體個人IP(出現時間不分先後,因為我也忘記先後順序)
從淘寶誕生到自媒體。短短十幾年時間,就有這麼多適合個人,輕資產進場、高回報的新契機。
統一的規律都是在它們剛出現的時候,只要你是第一批在這些平臺做嘗試的人,都能很輕鬆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益。
支撐這些新產業,新領域出現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和網際網路的出現。智慧型手機的變革。網絡移動端進入3G、4G時代。一帶一路政策等等。
每一次這種新平臺出現的時候,都按照相同的商業邏輯運行,就是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入,為了搶佔市場,做出好的數據上市,會瘋狂燒錢補貼,嘀嘀打車剛出來的時候,網約車司機一個月賺幾萬是很平常的事情,當然,隨著後面供需關係的轉變,平臺為了賺錢,門檻標準會越來越嚴苛,收入也會降到正常水平。
通過梳理時間可以發現,正因為世界不斷的發展,時代不停在改變,所以才會有層出不窮的機會。只要抓住一個,就能實現最初的原始積累。
【3.如何抓住機會】
當然,成功不是偶然,抓住機會的三要素,眼光、認知、能力,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這三樣條件做支撐,機會出現了也抓不住。
【關於眼光】:是指在某一時刻,對某領域未來趨勢準確預測的判斷能力。
第一,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第二,能夠根據現在,極為準確的通過規律對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判斷出是不是真正的機會。
【什麼是規律】
1、自然界和社會各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覆出現的關係;
2、有節奏的;不是雜亂的 ;
3、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繫,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例如:
太陽早上從東邊升起,晚上西邊落下,晚上沒有光,於是發明了電燈;
人會生老病死,於是三星就有了從出生到頭七業務範圍;
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於是就被PUA騙去割了韭菜。
【關於認知】:是指人們認識事物過程的一種產物,進而支配人的行為,做出決策。
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某一件事物起因、過程、導致的結果認識的完整程度。
例如:
你知道遵守交通規則就會減少危險發生的概率,不遵守就會增加危險發生的概率,從而選擇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規避風險;
牆倒了會砸到人,輕則流血受傷、重則殘廢死亡,所以孟子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理解的人就不會讓自己處在危險的境地。
【關於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活動效率,活動是否能順利完成。
簡單來講
它可以是工作上的體現,如何把工作做的更高效,更高質量的完成。
它可以是產品上的體現,如何改進手上的產品質量,生產效率。
它也可以是組織上的體現,如何協調組織關係,如何減少協作摩擦,如何幫助別人提升能力。
接下來討論怎麼具備三要素。
簡單點,分三步。
1、你先做到這個行業最專業。
在這個資訊時代,方法有很多種,文章、書、視頻,網絡公開知識、行業大咖。只是看你是否有這個心去收集整理學習罷了。
注意,你必須是最專業的。了解方方面面。
什麼叫最專業,簡單的評價標準是,當你碰到本領域的大咖,你能很好的平等交流。你還能教會他一些東西。
2、發現問題。
當你用肉眼去看一個瓷器,你會覺得,嗯,很漂亮呀,沒有任何問題。
當你用放大鏡去看時,你會發現,還是有很多的瘕疵,好多細節都可以完善。
最後當你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去觀察內部分子結構,用光譜分析儀研究釉面的化學成份時,你會發現有無數可以改進的點。
前提是,你的專業知識夠。你眼光夠細緻入微時,你就自然會發現無數的問題。
3、改善並解決問題。
通過組織資源,去改變原有的問題。
資源有很多種,包括錢、包括人。但核心資源只有一個,就是你。
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消除認知偏差,通過實踐提升能力。是不是很簡單。
但其實不然,絕大多數人能接受,但應用的並不好。就是那句老話,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你只有去學習,去身體力行實踐,去做,去總結,去糾錯,才能讓事情在過程中發酵,產生結果。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缺少三要素會怎樣】
首先,沒有眼光就意識不到眼前的就是機會,就算你具備一切抓住機會的條件,在行為上你也不會參與進去。
其次,認知不夠,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做出錯誤選擇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往往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導致做的越多錯的越多,機會就這麼流失掉。
最後,沒有能力,就根本無從著手,就像華為這次被美國制裁,技術斷供,由於中國半導體和晶片製造工藝能力的缺失,導致今年麒麟高端晶片成為最後一代。
【我舉一個我父親做生意的例子】
我出生的地方是新中國解放之後成立的國營農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萬畝西瓜園的美稱,一到夏天周邊省市的商販都會慕名而來販運西瓜。
19年的夏天我的父親從農場帶了十幾個西瓜,回到現在所居住的十八線城市,因為吃不完就送了一些給別人,正巧有一個人加盟了一個品牌水果店在經營,覺得這個西瓜非常好吃,就主動找到我父親談西瓜合作的事情
合作模式就是讓我父親幫他選品供貨,保證西瓜的質量,第一次合作很順利,一千多的本錢一趟下來賺了500,他很受鼓舞。
結果第二次就掉坑裡了,據他所說,下地裡摘西瓜前別人挑了一個西瓜打開給他看是好的,由於是熟人,所以很信任,但西瓜拖回來後,連續開了5個都是壞的,結果是這次西瓜別人不要,自己損失了一千多,他還始終不相信是別人騙了他。
按道理來講,一般去進貨的時候都有那種專門拍西瓜驗貨的人,他不僅沒有,還一廂情願的相信別人,把決定權交到對方手裡,問題發生後他對這件事的反應,只是抱怨不停,也不去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直接放棄不做了,後來這個西瓜生意也就沒了下文。
簡單分析一下,這個生意我認為是有潛力的,模式簡單,投資回報比高,一手貨源,還能複製,主要的精力放在控制好貨源的質量上,先專注做好這一家,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方案流程之後,可以主動的找其他的水果店洽談合作,我們那個十八線小城市光這種水果店都不少,少說幾十家是有的,既然一家是有這種需求,其它的人肯定也有,做出幾家案例,後面擴大規模就相對簡單了。
回到問題的本身
首先,我父親不能判斷出這次合作是很好的機會,遇到失敗就立馬放棄,而不是總結經驗教訓;
其次,沒有足夠的認知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能從源頭開始控制事情的走向,例如為了保證不被騙帶上驗貨的師傅、過於相信別人忽略了驗貨流程;
最後,沒有足夠得能力操盤運作好這個生意,例如辨別西瓜好壞、如何選品、篩選可靠的供應商等。
所以,最終這個主動出現的商機就這麼沒有了。
我想我父親這個案例是大多數人的現實寫照,有時候機會就在眼前卻發現不了沒有認真對待,認真對待又沒有足夠的認知做正確的決策,讓事情始終保持在正確的方向發展,並且不具備讓問題不發生,或遇到問題能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拿我在廣州做四年電商錯過的機會為例】
在我學生時代,有幾個要好的兄弟,其中有一個年紀最大,我們都叫他一聲大哥,他有個老表,在我們那開網吧,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他老表大不了我們幾歲,所以一來二去都很熟。
零幾年我還在讀高中的時候,就很難看到網吧老闆的身影,問了才知道,說是去廣州在網上賣衣服去了,好像叫什麼淘寶。
有次放月假回家,照例去網吧玩耍,無意間聽到網吧老闆在打電話,內容是別人在問他衣服的尺碼,什麼時候發貨等等,他這次回來後,網吧就轉給他的一個親戚了,我當時還在想,這衣服賣的連這麼好生意的網吧都不要了。
前面交代過,我出生在2W人不到,以土地為生的小農場,我們那地方小,大家基本都認識,什麼消息沒幾天都能傳播開,沒多久就聽說網吧老闆搞淘寶年入幾百萬,那時候一百萬對我們來說是不敢想像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轟動,隨後便帶動來一大波人前往廣州淘金。
再往後誰誰誰一年賺幾百萬的例子層出不窮,直到我爸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強烈安利我去淘寶,便開始了自己的電商生涯。
去廣州是自己第一次從家裡面走出來,獨自面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預演,就像古代抓壯丁,抓起來就上戰場,一點儀式感都沒有,14年我就像被我爸抓壯丁一樣丟進了社會,啥都不會的就這樣懵逼的開始了一點點的摸索。
說個題外話,當時做淘寶的同鄉人基本上住在一起,廣州的犀牛角是有名的淘寶村,我們那做的好的人還被採訪過。
我是14年初南下廣州,算是進入電商行業比較晚了,當時大部分人都在以同一種方式做淘寶,剛去沒多久的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不斷有小平臺冒出來,比如美麗說、蘑菇街、楚楚街、卷皮、拼多多等。
新平臺初期商家少,入駐早的商家都能吃到一波資本紅利,因為發現在了這個規律,所以我的做法是先戰略性的放棄門檻高、競爭大的淘寶,在每個平臺剛出來的第一時間入駐賺取紅利,之後再集中資金轉戰淘寶,對接布行、加工廠,自己選款、找模特拍圖,做自己的品牌。
美麗說主打輕熟、時尚,蘑菇街主打學院風,按照平颱風格賣衣服銷量都會不錯,價格還能賣的比較高,利潤空間大,只是要求的保證金比較高一些,淘寶當時保證金1000,美麗說1W,蘑菇街2W,退店的時候可以退保證金,銷量雖然沒有淘寶爆發力那麼強,但正常做也能一年賺個小几十萬,有些人一次性開了幾家店一起賣,那效果就不必說了。
後來我就一直在琢磨,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收集了很多信息之後,總結出了一個商業規律,一個拿到融資的平臺,前期肯定是不缺錢,最終目標是為了上市,上市需要做出漂亮的數據,他們會瘋狂燒錢補貼用戶,吸引別人來買東西,搶佔市場,跟之後的滴滴、瑞信咖啡,逃跑到美國的賈躍亭上市前玩的套路一模一樣,就算他們是不同領域的公司。
前期入駐的商家會因為競爭少能吃到一波紅利,這也驗證了淘寶之初為什麼那些沒什麼文化的人去做都能年入百萬的原因,因為不需要什麼能力,只要你把衣服上架就能賣掉。
最初的淘寶,不需要直通車推廣就能賣貨,加上初期買家不懂退貨,也沒有現在的運費險,基本上賣一單就賺一單得錢。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戲稱,你就算上架一坨翔都能賣出去,後來商家多了之後,開始直通車競價,最初也只要一分錢一次點擊,很便宜,之後發展到熱門類目關鍵詞一次點擊幾十塊的都有,這幾年拼多多發展也類似。
由於認知的限制,很多人在紅利期的時候很膨脹,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實力得到眼前的一切,每天日常逍遙快活,停滯不前。
其實淘寶的政策一直都在變,隨著紅利期一過,一直原地踏步的他們也隨即一個個被淘汰。
從我去做電商期間總會聽到之前賺了多少錢的誰誰誰也撤退了,走的時候留下一句淘寶不好搞之類的,這幾年中,多少神話一樣的人崛起,隨後又倒下,仿佛就像一場夢,現在夢醒了,除了增長的年齡,多出的皺紋,就是身上的一大圈肥肉了。
現在繼續說回主題,當我發現這個規律便開始留意新出來的平臺,隨著入駐一個個平臺收割紅利,也驗證了我的猜想,當時覺得賺錢真的太簡單了,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不過,我並沒有被眼前的表象所蒙蔽,一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平臺起來的快,倒的也快,錢燒完了平臺沒做起來就等於自己的店鋪也一起掛了,所以,後面一定要想個辦法銜接上。
研究了很多案例,苦思冥想之後,我發現那些能長久存在的店鋪,無一例外都是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品牌,就有了選款、找面料、打板、找工廠、找模特,為做品牌做鋪墊,也做到以品牌的方式第一個月利潤達到10W的成績,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不過還是太年輕,對人性的認知不足,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生意推進到一定程度矛盾也到了不堪重負、分崩離析的時候,導致很好的生意卻因為各種矛盾功虧一簣。
另一個要重點說的,就是16年中旬電商直播剛出現,我看到的現象是:
一個平臺直播間對著牛棚直播,十分鐘時間內觀看人數始終保持在2萬人,
美拍小視頻,一些長得普通的人每天就拍自己吃的幾個菜,接著說上一句今天吃這些,只是簡單的分享十幾秒日常,一看粉絲數幾十萬,當時我就震驚了,小咖秀、秒拍其它的那些小平臺全部一樣
我立馬認為這是自己有史以來遇到最大的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想讓當時的女友跟我一起做這個,漲粉然後引流到淘寶,因為總是想法很多,經常拉著她嘗試很多最後不一定會有結果的事,導致她不願意跟我一起折騰,也不理解我的想法,就是不願意幹。
自己當時的認知也是有局限性,自己賣的女裝,就認為必須要女孩子直播,女孩拍短視頻,對流量的理解不夠深刻,不知道流量變現的方式,所以也挺可惜的錯過了,後來因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加上生意上的問題不斷出現,自己又沒有能力恰當的處理,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分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做淘寶是很幸苦的,忙起來經常熬夜到凌晨3、4點,早上又不得不很早爬起來聊客服,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道自己怎麼熬過來的,全靠一口氣吊著,想想一個女孩子跟自己吃苦這麼久確實挺不容易的,分手之後我也失去了留在廣州繼續堅持的理由,只想逃離。
生活往往需要智慧,但能教會你智慧的卻只能是生活。
到現在16年最開始嘗試直播的小部分人,有的成了大主播,成立工作室,一年賺幾百萬,有的做自媒體,成為了頭部大號。
電商這段經歷,通過不斷地預判和實踐,在想法不斷得到驗證之下,慢慢地我對商業方面有了一定地理解,那就是順勢而為、跟上時代的腳步。
當我連續發現機會卻一個都沒有把握住的時候,我開始反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
做了很多次復盤,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認知和能力與機會不匹配,能發現機會,但做不到每次決策的正確,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做的很辛苦,很艱難,也就抓不住眼前的機會,大概率沒有結果。
種種經歷表明,要想成功抓住機會做成一件事,需要有眼光、認知、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沒有眼光就發現不了機會,就算自己眼光和商業邏輯能夠發現當下的機會,能力和認知不夠的話,機會發現了也抓不住,做了也做不起來。
所以,當你不具備所需條件的時候,機會就算擺在你眼前也並不會屬於你。
這些我所經歷的事,成為了我對賺錢方面的認知,我常常見到那些賺不到錢的人,把原因歸咎於經濟不好,錢不好賺,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我反而認為機會是隨處可見的,我們就活在機會之中,只是大多數人沒有那個眼光發現他。
只要時代一直在進步,社會在發生改變,那麼就會有大量的機會出現,當機會出現之前,我們要做好的僅僅是多嘗試、多學習、多收集信息提升認知,針對自己在行業內的不足提升相應的能力,保持住耐心,參透更多的本質規律,確保新的機會到來時處在風口的位置,那麼當機會再次出現時,便能把它牢牢抓住。
我們並不缺乏機會,缺的是抓住機會的實際能力。
【4.當下的機會】
最早沒有電視的時候,人們為舞臺上精彩的演出鼓掌叫好;有電視的時候,人們為熒幕上的idol支持、投票;當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人們為精彩的內容點讚、轉發,一鍵三連;
網際網路從1990年起步,到現在經歷了30年的發展,從移動社交,到電子商務,再到現在自媒體內容創造,爆款文章趨向於流水化形式,加上頭部創作者固化,和視頻內容趨勢的轉變,流量大部分導向視頻,可以說視頻創作會成為內容趨勢和未來的主陣地。
現在,媒體渠道完全打通,所有人都能通過網際網路發聲,展現自己,而在內容同質化的大環境下,做高質量的內容是創作的重點方向,無論在任何領域,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人都能通過自媒體放大自己的價值,只要抓住做好內容的本質,保持耐心不斷提升自己,輸出有價值的東西,就能搭上當下時代的快車
如果你認為現在的自己能力還不夠,也不要緊。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時代如何發展, 內容傳播方式如何變化,一直不變的就是內容,就像十年前QQ空間的那些腦殘文章,例如《傳說腳涼的女生前世都是折翼的天使》,《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現在還在流行。
這是18年爆款文章截圖,取材於網絡,可能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這樣,觀眾一直在變,但內容的本質沒有變,因為不變的是人性 ,內容才是最底層,做一個好的內容創作者,時間和改變對你來說是有利的
所以,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不要緊,因為永遠不變的是世界一直在改變,後面肯定還會出現新的內容平臺,現有的傳播方式肯定會繼續被打破,按照市場需求標準,持續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拿現階段試錯,為下一次機會做準備,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我就是一個例子,從最初有做自媒體的想法開始,到現在第一期長視頻發布,花了一年的時間思考和試錯。
時間一直都在有力的證明,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下的機會。
我們都在這大時代的旋渦中浮沉,理應成為一個順應時代變化,並被其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