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化妝品不能只是「妝樣子」
2020年6月29日,國務院頒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稱為我國化妝品史上「最嚴法規」的《條例》包含了總則、原料與產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等六方面的內容。對生產、流通到消費者的整個產業鏈條進行全面監管。
從此,梳妝檯的瓶瓶罐罐們,將以更安全可靠的方式,守護每一位為「顏值事業」奮鬥終生的達人們。
>>分類:無論是普通還是特殊化妝品都不可加入藥物成分
2021年作為化妝品行業的監管之年,作為史上最「嚴」條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首先,《條例》將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原料分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對於特殊化妝品實行註冊管理,普通化妝品實行備案管理;其次將染髮、燙髮、祛斑美白、防曬、防脫髮等功效性產品列為特殊化妝品,非特殊用途化妝品不允許宣傳特殊用途化妝品的功效,禁止註明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萬卷教授說,《條例》對於化妝品的分類更加明晰化。普通化妝品指的是具有基礎保溼潤膚作用的產品。而特殊化妝品對於皮膚細胞表層有著輔助型的功效。例如美白產品會添加維生素C、熊果苷等抗氧化、幹擾皮膚黑色素合成的功效成分;祛斑產品會添加使得角質層色素斑脫落的成分,諸如水楊酸;防脫髮產品會添加為毛囊提供營養素的成分,刺激毛囊生長。
無論是普通化妝品還是特殊化妝品,都不能加入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成分,比如祛痘產品不能加入有抗菌作用的氯黴素等藥物成分;祛斑產品不能加入維A酸等藥物成分。
>>化妝品集團:期待針對個性化定製化妝品制定相應的監管模式
《條例》頒布後,歐萊雅中國總裁兼執行長費博瑞發表署名文章表示,《條例》明確了企業對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鼓勵創新、按風險高低實施分類管理、推進安全評估,這些管理方式不僅參考了國際上化妝品成熟市場的監管實踐,而且在立足中國化妝品行業現狀及產品特點的基礎上,兼顧到了科學監管和行業未來的發展。
文章也指出,近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信息技術和數位化技術的發展,個性化定製的化妝品在國際上各主要化妝品市場日益湧現。《條例》明確提出「鼓勵化妝品生產經營者採用先進技術和管理規範,提高化妝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歐萊雅集團期望在未來《條例》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個性化定製化妝品的不同特點和模式,制定相應的監管模式。
>>品牌營銷:化妝品小樣不可單獨賣
網絡銷售主體需實名登記
「買正裝100ml,送4個25ml小樣,相當於5折優惠!321上連結。。。。。。」在直播帶貨的當下,無論是頭部主播還是新晉網紅,這樣的「話術」幾乎每天都在直播間上演。
而按照《條例》規定,化妝品樣品要和正裝一樣包裝。理論上講,作為贈品的小樣不可以進行二次銷售,而自己生產的小包裝化妝品需要貼標籤貼到最小單元,就比如一個套裝,它必須要在裡面的每個產品上都貼標籤,不能只在套盒包裝上貼示。此外,針對網紅直播帶貨的新業態,新條例明確了網絡銷售化妝品責任的主體,要求化妝品電商平臺對平臺內的化妝品經營者進行實名制登記。
美好生活文商旅研究院院長夏強認為,規範化妝品銷售管理,遏制「小樣經濟」正當時。政策不僅僅是針對直播帶貨,線下也必須遵循。直播帶貨如果不能隨著監管的趨緊而產生迭代,就證明這種銷售形態只是曇花一現,各種帶貨亂象會逐漸規範。
化妝品電商平臺不止限於銷售型平臺,很多社交平臺的大V帶貨和微商,也需通過實名制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監督帶貨者的職業操守。
>>酒店人士:星級酒店對客用品遵循嚴格的採購流程
「美容美髮機構、賓館等在經營中使用化妝品或者為消費者提供化妝品的,應當履行本條例規定的化妝品經營者義務」。《條例》首次關注諸如美容美髮機構、賓館等社會性領域化妝品的質量安全。
從事星級酒店客用品管理25年的Lisa表示,對於萬豪、洲際等全球集團性酒店,會選用諸如歐舒丹、寶格麗等知名洗護產品,由集團統一採購,用作客房的洗護產品裡的洗髮液、護髮素、沐浴液和護膚乳。有一些五星級酒店,在不同樓層用的產品也是不同的,諸如在總統套,會用到帕爾瑪之水這樣的高端產品。上述這些進口化妝品,將會嚴格執行《條例》中對進口化妝品的監管。
還有一些星級酒店,會選用由國內加工生產的洗護產品,酒店對於洗護產品的採購,有著嚴格的採購流程。進行定期參觀工廠,每一次的採購,廠家都會及時提供合格的、更新過的同批次檢驗檢疫報告給到酒店。
Lisa說,星級酒店客用品的原料,以大眾的肌膚狀況和發質普遍適用的溫和性成分為主,但因個體體質不同,個別客人用後可能會有不適感。酒店接到關於洗護產品的投訴,主要集中在個別客人使用洗髮水後有一些乾澀感。Lisa表示,如果客人使用酒店提供的客用品出現過敏狀況,建議提供相應的證明,酒店會寄給相關檢測部門進行鑑定,並會時刻關注客人的身體狀況。
>>美妝博主:《條例》可達到市場淨化效果
讓消費者少繳「智商稅」
多年從事美妝行業的自媒體達人路客認為,這次全新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在「淨化」化妝品市場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從消費者層面,該條例加大了對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其次,明確了在化妝品標籤上禁止標註的內容,如「明示或暗示具有醫療作用的內容」,這把之前市場上很多「打擦邊球」的漏洞行為進行了填補。畢竟「醫療作用」「類似醫學美容效果」都免不了有「虛假、引人誤解」之嫌,常常因為一詞之差,讓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繳智商稅」。第三,是在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化妝品功效」問題上指出了一條明路,雖然目前還在過渡期,但將來會逐步形成一套關於化妝品功效評價、評定規則,相關廠商、企業也要明確公示產品功效的理論依據(比如文獻資料、第三方評測資料等)。
同時,路客闡述了他對於化妝品購買的準則,在境內購物,一定要買有中文標籤的化妝品,這意味著該產品已由國家幫你把過一道關了,風險係數大大降低。這也是這次《條例》中再次明確的信息,無論進口、國產化妝品,都必須要有中文標籤。
>>時尚達人體驗:外宿自備沐浴產品
不合適也不會選擇投訴
微博200萬粉絲的時尚達人Li-anger涼兒,一年有300天到處飛,入住五星酒店的概率很高。就她個人而言,比較喜歡Diptyque的全套沐浴系列。她說五星酒店對於沐浴產品的品控把關相對比較放心,遇到不合適的產品較少。而且由於自己的發質,很多酒店的洗髮產品其實都不太適合,所以一般出差遊玩都選擇自帶沐浴產品,特別是洗髮產品。還未遇到產品不合適以致過敏等情況,如果覺得不合適應該就是會棄用,不會選擇去投訴。 華商報記者尚璟牛鳴飛
(文章來源:華商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