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當整座城市還在安睡,掃帚摩擦地面的聲音打破了寂靜,環衛工人的一天開始了。作為「城市的美容師」,環衛工人不顧日曬雨淋維護著城市的清潔,用汗水詮釋著文明的意義。
每天不到5時,大嶺街道的環衛工人張華恩和妻子就從家裡出發了。夫妻倆一人騎一輛三輪摩託車,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到達鞋材市場,這裡是他們共同包幹的片區。
大嶺街道有200多條主要道路,幾乎每條路上都有製鞋作坊。鞋材市場是鞋業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每條街巷都是鞋材店、製鞋工廠、女鞋電商,容易產生大量的鞋廢料垃圾。收拾清理這些廢料是張華恩主要的工作。
早晨是垃圾量最大的時候,幾乎每家檔口前都有成堆的鞋廢料。「8、9月是做冬季馬靴的季節,早上鞋廢料垃圾特別多,做涼鞋的時候廢料就少了。」張華恩又到了每年最忙的時候,一個上午能清出6車垃圾,「一車能裝1噸到1.5噸」。
張華恩是安徽人,他們一家人已經在惠東打拼了十七八年。今年是張華恩從事環衛工作的第9個年頭。身為創文一線的奮鬥者,張華恩可以深切體會到城市環境的變化和市民文明意識的提高。
「鞋廢料零碎垃圾很多,直接倒在垃圾桶裡我們工作量很大,之前垃圾飛得到處是,現在業主會打包好放在門外。」張華恩說,隨著創文工作的推進,檔口業主的環境衛生意識不斷增強,鞋材市場整體的環境整潔度也在提高。
大嶺街道衛生環境煥然一新,離不開每一位環衛工人的辛勞付出。這些年,大嶺街道辦對環衛工作的投入也不斷加大,環衛工人從原來的100名增加到150名,環衛車輛、分類垃圾桶等設施設備不斷完善。隨著分工越來越細,環衛工人的工作條件也不斷改善。「現在工作量輕鬆一些,沒有之前那麼壓力大,那麼辛苦了。」張華恩說。
事實上,環境衛生髒亂差一直是大嶺街道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創文工作的主要短板和失分點。為了助力惠東摘得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牌匾,在疫情發生後,大嶺街道利用生產場所和商鋪停產停業、居民外出活動明顯減少的「空檔期」,組織環衛外包公司對轄區內積存的建築垃圾、混合垃圾以及衛生死角等開展集中清理行動,市容市貌全面提質升級。
【記者】於蕾 烏天宇
【攝影】梁維春
【通訊員】李昕諭 葉衍達
【作者】 於蕾;梁維春;烏天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