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部隊,獻身國防;退役後,服務地方。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回到地方後,不忘初心,牢記宗旨,以永恆的軍人信念、過硬的素質作風和不竭的奮鬥精神,幹事創業,擔當有為,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新時代退役軍人轉業不轉志、退役不褪色的優秀品質。為了講好退役軍人故事,激發農科城的英雄氣質,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濃厚氛圍,楊凌示範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楊凌融媒體中心、楊凌示範區作家協會聯合推出「楊凌退役軍人風採錄」專欄,敬請垂注。本期推出第十篇《永不退役的空降兵》。
從曾經偏遠的西北小鎮,到如今聞名海內外的現代農科城,楊凌示範區建設發展的徵途中也凝結著退役軍人默默無聞的奮鬥汗水。他們用軍人「敢打必勝」的精神和愛拼敢贏的氣質,為楊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天,就讓我們領略一下楊凌退役空降兵群體的風採。
軍心未改踐使命,執銳披堅為人民。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楊凌退役空降兵紛紛請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戰場上,他們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著軍人的愛國、忠誠和擔當,成為楊凌疫情防控中的一支「硬核力量」。
新冠肺炎發生後,退役空降兵王亮主動請纓,每天戴著厚厚的口罩,駕著一輛麵包車為業主配送生活物資。在楊凌博學嘉苑小區當起了志願者,還拉起了一支志願者服務隊,他們14人直接參與到疫情的宣傳教育、物資採購、排查走訪、檢疫防疫等具體工作中來……
遠在奈及利亞支援建設的楊凌退役軍人姜超,得知國內醫療防護用品緊張,自費採購了300個醫用防護口罩(N95),但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國際形勢和航班等各種原因,這批口罩最終沒能在第一時間送達國內,隨後他又通過網絡號召戰友共同為示範區防抗疫情捐資5000元,其拳拳之心,感召了許多人。
隨著楊凌中小學陸續復學,退役軍人耿亮通過微信群,聯繫到楊凌高新二小的學生家長,動員大家齊心協力,發動和聯繫各自的社會力量和資源,最終採購到醫用口罩2400個捐贈給學校,為學校減輕了物資採購壓力,孩子們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來自人民,回歸人民,服務人民。如今,脫下軍裝的退役軍人在新的崗位上正以軍人的品格、軍人的作風、軍人的行動,書寫著他們的愛國情懷。
每天6時30分,嶽浩準時起床,進行常規的步行和快跑等。然後,開始早餐,打掃衛生。8時整,到單位上班。儘管已退役15年,但這樣一板一眼的生活,對嶽浩來說早就習以為常。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懷念在部隊的日子,現在我還經常夢到在1200米高空跳傘時的樣子。」嶽浩魂牽夢縈的軍營,在千湖之省湖北。2003年,初到部隊,水土不服、飲食不適應、語言溝通不暢、訓練強度大、時間要求嚴格……他克服困難,刻苦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終於成長為一名優秀戰士。
和嶽浩一樣,馬波把這種氣質和作風歸功於部隊對他的磨礪,「部隊重塑了我,讓我學會了吃苦耐勞和果敢作風。」
2008年,服役期滿的馬波沒有回家鄉,他選擇了去貴州。打個背包,兜裡揣著2000多元錢,搭上火車就出發了。在貴陽,他看準房地產營銷行業,毫不猶豫做起了銷售。
2016年冬,某陝西籍退役空降兵家中突發大火,房屋盡毀,妻兒全部遇難。嶽浩得知此消息後,作為楊凌空降兵退役軍人聯誼會負責人,及時通過電話、簡訊等方式,第一時間通知聯誼會所有成員,帶頭並號召大家積極捐款,同時組織老兵前往看望,協助處理後事,還幫助聯繫其原部隊、現單位,一周內籌措捐款4萬餘元,其親朋好友和當地群眾深受感動,也紛紛解囊相助,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及時給予了有力的幫助和鼓勵。
多年的軍旅生涯磨礪了馬波的意志品格,「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特別是部隊的老兵。」馬波說。
「楊凌退役空降兵,是楊凌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我們要一如既然地保持部隊作風,恪盡職守,衝鋒在前,在各行各業盡顯擔當。」嶽浩的話鏗鏘有力,信心滿滿。
作者:郭媛媛
編輯:王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