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採取雙重標準,那麼所謂『人權高於主權』,不過是歐洲或者西方認定的人權,高於非西方國家的主權。這是百分百的霸權主義。」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每周一晚21:30持續熱播。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將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對西方話語與中國話語進行比較。
在4月8日的第十三期節目中,節目主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解構西方普世價值概念,指出「普世價值」並不普世的四重困境。
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與問答部分,以饗讀者。】
張維為: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普世價值,顧名思義就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的價值,這是西方政治話語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西方主流話語一直說自由、民主、人權都是普世價值,也就是不分民族、不分國籍、不分種族都應該接受的價值觀。所以西方它存在一個價值觀外交,也就是以普世價值為基準推動它的外交。
我首先想跟大家談談普世價值面臨的一些問題,給它做一個解構。
第一個我叫做歷史困境,首先要看普世價值的歷史淵源。現在西方的主流話語一般這樣說,說是西方國家所推動的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可以追溯到歐洲啟蒙運動,追溯到《美國獨立宣言》,追溯到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等等,自那時候起就確立了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
左為美國《獨立宣言》,右為法國《人權宣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國內的一些人也被忽悠,以為真是這樣的。實際上真的歷史事實並非如此。我想大家可能都學過一點英文,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座也有一些學過法語。法語實際上和英文、中文有一點不同,就是它的名詞分陰性和陽性,法國人自己非常自豪說我這個語言是特別精準的語言。比方很簡單,你說我晚上見一個朋友,法文表述要非常明確,究竟是男朋友還是女朋友。所以說法國人為了迴避這個敏感的話題只說晚上有個約會,這是它語言的特點。
我就想到西方老講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這個《宣言》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通過的。請大家注意它的法文名稱,實際上我們翻譯得不是很準確。它的法文原文叫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這在當時的法文裡具有非常清楚的含義,它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實際上都是男人的權利,男性公民的權利,當然不包括婦女。所以我們要還原它的歷史,了解真實的情況。
在所謂「男性公民權利與人權權利宣言」通過之後兩年,1791年,一位法國女性叫奧蘭普·德古熱,專門寫了另外一份《女人和女性公民權利宣言》,用法文說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a Femme et de la Citoyenne,結果她被送上了斷頭臺。她當時提出婦女要有投票權,但是一直到她死後一個半世紀,直到1944年的戴高樂時期才真正實現。
另外就是1776年通過的《美國獨立宣言》。現在我們承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文件,美國國父們也是一批在美國非常受尊重的人。但是我們還是要還原歷史,他們都是歐洲白人移民,大部分都擁有黑奴,包括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就是大奴隸主。《美國獨立宣言》裡講,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保留奴隸制也是美國國父經過辯論後作出的慎重選擇。根據憲法規定,美國眾議員是按照人口比例選舉出來,在沒有廢除奴隸制的前提下,黑奴的公民權屬於奴隸主,五個黑人折算成三個白人。
從17世紀開始的兩個世紀裡,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是當時西方的普世價值。他們談論的自由在相當長時間內包括販賣奴隸的自由、包括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自由、包括向中國傾銷鴉片的自由。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儘管廢除了奴隸制,但是戰爭結束以後,南北政治妥協認為美國統一的價值要高於黑人自由的價值。所以美國又頒布了新的法律,建立一整套制度化的種族隔離制度。這套制度又踐踏了黑人人權,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
我已經跟大家談過 「西方國家的崛起」,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殖民掠奪的過程。他們迷信武力、迷信種族主義、迷信民族主義,最後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3,000多萬,法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慘,傷亡是將近9,000多萬人。
西方種族主義者喜歡鼓吹所謂「理性的西方」:經歷過啟蒙運動的是「理性的西方」,而沒有經過啟蒙運動的東方是「愚昧的東方」。這種謬論你要怎麼駁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們「理性的西方」怎麼會產生兩次滅絕人性的世界大戰,引發這樣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