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職場乾貨,專注個人成長,歡迎關注「春在華職」.
前段時間,有網友說出自身經歷:
大學畢業後,我一直想去大城市闖一闖。聽著老師、學長的建議,這個專業最好的就業方向就是去央企工作:裡面待遇不錯,專業對口,還有很多學長都在裡面。因此,我也抱著這樣的態度,選擇了上海的一家國企,
通過考試和面試之後,正式開始了職業生涯。但是,在體制裡面待了兩年我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的適合這個企業,雖然待遇還不錯,但由於自身性格問題,看不慣裡面很多現象,最後,工作兩年後選擇了離職。
當初自己太衝動,選擇了裸辭。以至於在家呆了幾個月還沒找到工作,最後感覺人快廢了,天天悶在家裡,不知道幹什麼。為此,我消沉了很長時間,特來向大家求助:
自己辭職在家一個月了,還沒找到工作,人快廢了,不知道幹啥,悶在家裡不知所措,是何等感受?
從這個問題中,很能反應出題主一些問題。現分析如下:
一、「不知道幹啥」說明題主辭職前沒有做好計劃
前段時間,我有一朋友辭職,他提前一個月打辭職報告,然後利用休息時間在網上找工作,後來篩選幾個滿意的,直接就去面試了,約定好上班時間。然後這邊辭職,那邊就交接上了。
從題主反映的問題來看,很明顯,題主是「裸辭「的。這種盲目的辭職方式,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挺好,每天睡到自然醒,可隨著時間消逝,錢包慢慢癟下去,不得不為生活考慮的時候,就變得焦慮起來。
所以說,這對題主的第一個提醒是:不要盲目辭職,辭職前請做好規劃。
從另一方面說明,題主沒有做好「職業規劃」,腦子發熱直接就辭職了,以至於辭職後還沒找好「出路」。這顯然是非常魯莽的。
二、閒散在家不作為,是感覺「人快廢了「的主要原因
從「悶在家裡」很能看出題主,從辭職到現在這段時間,一直是遊手好閒的。如果一個人辭職後,整天無所事事,就會產生自卑感,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題主所說的「發慌」。
實在想問一句題主:一時找不到出路,可以理解。但為何整天「悶在家裡」不出去掙點錢,比如說去建築隊做小工?
題主隨便找點事情做,也不至於會「發慌」。針對題主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讓消極情緒繼續蔓延,以免產生更大的焦慮。
這對題主的第二個提醒是:辭職後,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每天保持學習,同時可以去做兼職,賺取生活費用。
三、經常陷入自我懷疑中,就會產生「不知道幹啥「的迷茫心情
前段時間某網友曾發帖說,自己在家閒置了三個月。後來快沒錢了,慌裡慌張開始到處投簡歷,由於沒有目標,很少有通知面試的,後來她陷入深度懷疑中。
針對題主這種情況,重拾心情,針對自己的專業和工作經歷,做好市場定位,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增加面試概率。
四、出去找份活幹才是題主當前最需要做的
題主與其在問「有何感受」,倒不如踏踏實實找份活先幹著。
比如說,題主可以去建築隊做小工,一天也能掙個200元;也可以去做快遞員、送外賣,一個月的收入也相當可觀。
以上工作幾乎沒有任何門檻,只要能吃得下這份苦,掙的工資,養家餬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同時,題主也可以一邊工作著,一邊找出路。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題主與其「焦慮」,不如走出去,興許好的出路就在眼前。
END
今日話題:
辭職在家,人快廢了,不知道幹啥,悶在家裡不知所措,是何等感受?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