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醫典·《人間世》:賭命換肺,66歲父親湊40萬給兒子救命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作為《人間世》第二季醫學科普支持平臺,騰訊醫典聯合業內專家,圍繞每一期節目中涉及疾病進行深度解讀,希望通過有溫度的醫學科普傳遞溫暖和力量。

一呼一吸,對於健康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人間世》第三集《呼吸》的開頭就告訴我們:對於一些人,有時連呼吸都是一種奢望。

他們都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病人,患有各種類型的肺部疾病:慢阻肺、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瀰漫性支氣管擴張……這些病聽上去似乎不嚴重,可一旦發展到終末期,有的人走幾步就喘,有的甚至24小時離不開氧氣,根本無法下床走路。如果不依靠呼吸機,他們甚至可能活不過下一秒。如果患上無法逆轉的肺部疾病,換肺是唯一的生路。

但肺移植,也是所有臟器移植中難度最高的手術。它對供受體匹配要求最高,需要多個醫院和多個學科通力合作。光是這一門檻,就把國內大多數醫院擋在了門外。好在,病友們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到了目前國內最大的肺移植中心——無錫市人民醫院,然後帶上一切身家來到這裡尋求治療的希望。

為了換肺,他們拼上全部做賭注

儘管,我國目前具有肺移植資質的醫院有35家,但真正具備獨立開展肺移植手術能力的醫院不超過15家。而肺移植手術業界公認比較成熟的醫院只有3家: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無錫市人民醫院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本片拍攝地是無錫市人民醫院,該院肺移植團隊在2017年總共做了142例肺移植手術,佔全國肺移植手術量的47.5%,位列全球前三。團隊帶頭人陳靜瑜教授,也因此被推為國內肺移植的「第一人」。

「都是早的時候叫他們來都不來。」陳靜瑜說,很多人存在恐懼觀念,以為肺移植是「最後沒救了」才去搏一把。但事實上,越早做肺移植,生存率越高。只要移植前全身狀況好,手術成功率能到90%。即便是80歲以上的肺纖維化病人,也有5成勝算。而一些病人往往在瀕死前一個月或幾天才來,生的希望非常渺茫。

陳靜瑜一直向病人強調,不要賭博來做移植。

第一,肺移植手術的總死亡風險高達20%。最後還有一關感染和排異,這一關過了,病人才能長久活下來。

第二,肺移植費用高昂,六七十萬是平均費用。假如經濟很緊張,賭輸了可能血本無歸。

但對於病人和家屬而言,賭過這一把,也許就是晴天。哪怕只有50%的希望,也比0%強。

兒子救父親:為家人,在此一搏

這一集的主人公是兩對父子——廖連和、廖延龍父子,和戴照章、戴向群父子。不同之處在於,廖家需要肺移植的是64歲父親廖連和,而戴家則是42歲兒子戴向群。廖連和是淮南市第一個肺移植病人,他從1980年開始就下井工作。

為救被塵肺折磨了20年的父親,兒子廖延龍把車賣了,湊了60萬。來之前,他給父母做了一個星期的思想工作。

但光是肺移植前的等待期,就是漫長的煎熬。「事實上,一個器官平均有三十個人在等。給誰移植,一要看器官分配的準則,二要看醫生的評估。」

愛心捐贈的肺源來自全國各地。一旦有合適的肺源,無錫市人民醫院移植團隊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往外地。

由於大多數醫院不具備肺移植能力,一旦有合適的肺源,各地器官獲取組織都會直接通知無錫方面,移植團隊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往外地。

每一隻肺從取下到移植,不能超過12小時的安全冷缺血時間,否則質量就會變差,甚至無法使用。而刨去手術的5個多小時,留在路上的時間僅有6小時。

為了趕在6小時內把肺運回來,負責取肺源的醫生走的都是器官轉運綠色通道,有時還需要民航和高鐵無縫銜接。每一次都是千裡奔波、生死時速。有的人還沒等到肺源,就因呼吸衰竭離開了。即使有了肺源,遇到親屬突然反悔不捐,也是常有的事。

9天後的一個夜晚,廖連和終於等到了肺源。

肺源已經到了,所有分離工作也做完了,廖連和右側的塵肺卻遲遲取不出來。

醫生又深入胸腔掏了一掏,幾個手指用力一抓,終於把肺拿了出來。原來是塵肺太重,兩根手指根本拎不動。

經過長時間的粉塵堆積,原本柔軟的肺硬得像塊石頭,黑不溜秋,裡面全是矽的結節。

連夜趕來的廖延龍感慨道:「生命,一定要把身體搞好,別的都是假的。」

肺移植手術很成功,廖延龍給父親搏來了一個生的機會。但好景不長。術後一周,廖連和感染了多重耐藥菌,病情十分危急。

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廖延龍一如既往地樂觀堅強,安撫著大家的情緒。可惜,世事並不都能如人所願。隨著病情不斷惡化,所有治療已經達到極限。

「如果真的想要你爸留一口氣回去,現在就可以走了。」醫生非常不忍地告訴廖延龍。

「媽媽,生老病死是理所當然的。爸,你受罪了。」

「老爸,我們回家啦!」

這個一向堅強冷靜的中年漢子,在病床前哭得不成人形。

父親救兒子:我的命,由我不由天

戴家的情況還要艱難一些。戴向群是磨砂工,靠打磨鎢合金製造合金模具謀生,堅硬的鎢合金粉塵布滿了他的雙肺。經過3年的奔走,他最終被認定為職業病,是工傷。

10年的疾病折磨,讓當年一口氣能爬9樓的壯小夥,變成了一個行動吃力、再也離不開制氧機的「老病號」。

當地醫生說,如果戴向群不做肺移植,可能活不長了。

「就算只有50%的希望,也要給他換肺。」66歲的戴照章為了救兒子,去鄰居家挨家挨戶借錢。

錢湊夠50萬時,他們接到了醫院的電話,通知供體已經有了,可以準備去醫院手術了。

「以前都是由天不由我,現在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手術前,戴向群狠狠地吸了一口氧,給自己打氣。

但就在距手術還有50分鐘時,他們卻接到通知:手術決定取消。原來,醫生發現新來的肺源不太理想,痰比較多,懷疑有感染。為了保證手術的安全,只能再等下一個肺源了。

2017年,中國有5146例心腦死亡的公民成功進行了器官捐獻。但由於供肺容易出現感染,肺的利用率只有5%。

又等了5天,與戴向群相匹配的合格肺源終於出現了。手術中,由於全胸黏連嚴重,經過4個小時的奮戰,戴向群左側的塵肺才終於取出來。新鮮的肺開始在他的身體裡工作,一張一合。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兩位主人公做的都單肺移植,而不是雙肺呢?

其實,在兩個病肺都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只需要移植一個肺就足夠了,5年、10年的長期存活率和雙肺移植相同。但如果兩個肺都已感染了各種耐藥菌,就需要做雙肺移植,病人才能長期活下來。

幾天後,戴向群的胃管、胸管都拔掉,基本沒管子了。陳靜瑜告訴他,「現在就靠你自己了」。

「錢、辛苦、我付出,值得了!」看到兒子恢復得很好,吃飯狼吞虎咽,戴照章笑了。

「現在我想想,如果說我的器官有用的話,我願意捐!」這次成功的肺移植,讓思想傳統的戴照章也萌生了捐獻器官的想法。

生命,就在一場又一場的奉獻與接力中得以延續。

無論輸贏,只為完成一個心願

父親去世一個月後,廖延龍來無錫人民醫院結帳辦手續,給每一位認識的醫生都送了自己家種的花。他找到陳院長,再次表達了感謝:「手術沒有成功,但是完成一個心願。你們也盡心盡力了。」他的話很質樸,卻對生活充滿期待。「就像我種花一樣,舊葉子剪了還會生長出新的枝葉,我們要好好的重新生活。」

和疾病抗爭,誰能死裡逃生,誰又徒勞一場?但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生的機會。

「目前國內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在60%,10年生存率在40%左右。」陳靜瑜介紹,在他2004年以後做肺移植的病人中,不少人到現在還健康存活著。也就是說,存活最長的病人已經達到了14年的長期生存。

有一位病人術後1年半給他發來微信,爬上了海拔5900米的地方,其他同行的人都沒爬上去。還有很多年輕的病人,現在已經結婚生子。這些生的力量,也給了陳靜瑜很多鼓舞。正是他,推動了器官捐獻轉運綠色通道的建立,推動了腦死亡立法,義拍籌款30萬救助肺移植受者,呼籲「放開塵肺病診斷權限」。

如果肺移植是一場賭局,如何增加勝算的機率?

陳靜瑜建議,對於肺纖維化的病人,如果出現活動受限、輕度呼吸衰竭,哪怕只是輕度的,或者需要長期用呼吸機吸氧、生活不便,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做一個肺移植評估。

即使醫生判斷目前還沒達到手術指徵,也可以先將資料留在醫院。而一旦呼吸衰竭加重,就可以到具備資質的肺移植中心啟動肺移植,醫院會向國家進行網絡申報,得到供體。

「可惜的是,很多病人都是等到晚期才來我們醫院,路途遙遠,在救護車上靠呼吸機千裡迢迢轉運過來,結果在路上就不行了。」

一般來說,年紀越輕的病人越容易成功。60~70歲的肺纖維化病人,肺移植手術有80%的成功率。但80多歲的患者,就只有50%的成功率了。

他還在微博中寫道:「另外有必要加強肺移植科普。許多有經濟能力的受者也不知道肺移植,每天都在上演悲劇。」

為了解決塵肺病患者長期醫療的需求和費用負擔,2018年9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與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醫保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的通知》,將塵肺病納入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覆蓋病種[4]。

這意味著,符合專項救治條件的塵肺病人可到本地區的塵肺病定點醫院進行救治。個人無需額外繳納大病保險費,醫療費用將按照各省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相關規定政策進行「一站式」報銷,出院時只需支付個人自付部分的費用。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患者在縣級區域內住院,可享受「先看病、後付費」。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場賭博,不管是輸是贏,醫生都會盡力陪伴他們完成心願。也希望這部紀錄片的出現,能拯救更多人的命運。

後記:作為《人間世2》的醫學科普平臺支持方,騰訊醫典已上線「塵肺病」詞條,包含症狀、病因、就醫等資訊,並將持續系統擴充和拓展權威科普知識。

希望大家不會用到它。而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在這裡,和你一起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來源:東北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掃碼領取騰訊醫典定製版微信紅包封面
    晚輩得到壓歲錢 就可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庚子年 騰訊醫典推出 您的專「鼠」健康紅包封面 旭日東升 祥雲環繞 滿滿皆是健康團圓的祝福
  • 《人間世》幕後故事:拍攝生死是一件殘忍的事-虎嗅網
    25歲的謝抒豪有一張娃娃臉,和病房裡那些十來歲的孩子處得來。「我把他們都當同齡人。這些孩子是在成人病房,不是在兒科病房,在其中經歷的除了病痛,還看到了錢、人情,壞人等等,他們心理年齡都不小了。」播出至今,《人間世2》每周都要上幾次微博熱搜。
  • 老公兒子「吃軟飯」,66歲趙雅芝拍戲撈金,演技辣眼遭群嘲
    除了讓年近四十的章子怡出演15歲少女,皮膚黝黑、身材健碩的楊祐寧出演男二「白月光」,還成了老戲骨的「演技照妖鏡」?66歲的趙雅芝在《上陽賦》中扮演了章子怡的母親,因為「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演技,被觀眾抱怨太出戲。每次說臺詞,趙雅芝總是搖頭晃腦,仿佛下一句就要唱出來了......
  • 90歲父親帶薄荷糖看望66歲生病的女兒!女兒說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宜賓66歲的女兒生病了,90歲父親得知後,坐三輪車來看她,還給她帶來了她小時候最喜歡的禮物!女兒生病多時,怕父親擔心就一直沒告訴他。父親在得知後,竟然帶著薄荷糖來探望女兒,希望女兒吃到甜甜的糖,能緩解病痛。女兒說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有父母的孩子真的非常幸福,不管自己多大,只要有父母,自己永遠都是孩子,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貝疙瘩。
  • 5歲兒子癌症晚期,年輕父親要幫他實現50個願望
    自2010年,牟聰的母親、父親相繼生病。2019年,他的兒子牟熠又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如今,六七十萬元的花費,以及孩子仍未可知的未來,讓他已然直不起腰。在剛剛過去的元旦,牟聰為孩子列了一張心願清單,上面包含著去吃一次漢堡、去一次動物園、去學校體會一次上課……「不管將來怎樣,我得想辦法讓他享受一次正常孩子該有的童年。」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年僅34歲。 人間世,人世間 從故事角度看,國產醫療紀實節目既有「全景式」展現,也有「特寫式」描寫,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敘事視角。 《人間世》的片名,來自於莊子探討人生無常的短篇《人間世》。節目導演認為,「拋開醫生和病人的身份,他們都是人。醫院是尋找人性故事最好的地方。」
  • 《人間世2》有感:只要活著,總有陽光透過指縫
    時光邁進2019年,元旦伊始,迎來了《人間世2》的播放,沒有華麗的構圖,藝術的光效、音樂的烘託,刺激的劇情,而是把珍貴又脆弱的生命,直白地攤開在每一個人眼前。面對生命的無能為力,痛過以後,懂得了感恩和珍惜在你的眼前,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聚焦醫患雙方,臨病痛生死,既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生的無奈,引發「集體淚崩」,人想救命,但命不由人。
  • 父子饑荒中失散,60年後兒子通過媒體找到親人,無奈父親已逝世
    70歲老人想回故鄉在九江的一戶人家中有一位名叫曹亮老人,他如今已經70歲了,想要找到親人,回到故鄉去,那麼在這個老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原來曹亮老人是在他10歲的時候,被繼父收養的,當年老人的家鄉江西饑荒非常嚴重,曹亮老人跟隨著父親來到九江討口糧,希望能夠讓父子倆生存下去,然而不料父子倆在饑荒中失散了,與生父失散後,曹亮老人流浪到了街頭,被一個保安發現了,保安在見到曹亮之後,將曹亮交給了沒有兒子的養父,就這樣曹亮老人在養父家裡生活了60年,對於養父和養母的救命之恩,曹亮老人十分感激,如今70歲的曹亮老人對待養母非常好,
  • 66歲老戲骨仍在演戲,娶小21歲女演員,如今12歲兒子長相像足了他
    眾所周知,寇振海老師24歲時就進入到高手如雲的「長春電影製片廠」,作為王牌製片廠,相信它是幾代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寇振海夫婦在這場感情裡,寇振海老師也走得了「俗套」,與妻子李婷是因戲結緣。如今12歲的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同樣非常出色,此前還為奮戰一線的「抗疫」戰士錄了一段感謝視頻,為大家打氣。視頻中,這對相差54歲的父子倆的長相十分相像,不管是從眼睛到鼻子,還是嘴巴都像足了父親,處處散發著強大基因的信號。同時,視頻中的寇振海老師神採奕奕,絲毫不像66歲的人。
  • 慈禧19歲父親去世,26歲丈夫去世,40歲兒子去世,馬未都:她命硬
    慈禧除了個人能力外,還跟她的運氣有關,因為鹹豐的正宮娘娘不會生育,唯有慈禧生了個兒子,且此兒子是鹹豐帝的獨子,所以毫無懸念的當了皇帝。所以慈禧走上權力巔峰的第一步就是以微末身份為鹹豐帝生了個兒子。
  • 七歲兒子寫詩找父親要錢,全詩20字沒一字提錢,好友:我要把女兒嫁他
    黃雲鵠是北宋黃庭堅十七代世孫,34歲中進士,官至四川鹽茶道,但由於為官清廉正直,不願和晚清官場同流合汙,主張「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從而得罪權勢,官就越做越小。
  • 豆瓣9.6分的《人間世》,網友都說「哭到喘不過來氣」
    第一部:《人間世》《人間世》是一場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通過全景化的紀實拍攝,抓取一般觀眾無法看到的真實場景,還原真實的醫患生態,人性化展現醫患關係、全民參與、全民討論的電視新聞紀錄片。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應社會變革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 16歲兒子成慣偷 父親痛哭:曾給他磕頭跪求收手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民警找來了徐某的監護人,也就是他的父親。看到兒子又犯事兒,做父親的又痛苦,又無奈。在對兒子的教育方面,這位父親總感覺束手無策。他說,兒子特別調皮,很幼兒園起就開始偷人家東西。為了糾正兒子的不良行為,父親沒少管教,從口頭教育到打罵,但始終沒有效果,他甚至下跪給兒子磕過頭,求他不要再偷東西了。而在徐某印象中,10歲那年被父親痛打後,他便再也不願意和父親溝通了。
  • 海報深度丨5歲兒子癌症晚期,年輕父親要幫他實現50個願望
    自2010年,牟聰的母親、父親相繼生病。2019年,他的兒子牟熠又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如今,六七十萬元的花費,以及孩子仍未可知的未來,讓他已然直不起腰。  在剛剛過去的元旦,牟聰為孩子列了一張心願清單,上面包含著去吃一次漢堡、去一次動物園、去學校體會一次上課……「不管將來怎樣,我得想辦法讓他享受一次正常孩子該有的童年。」
  • 情關難過,離婚兒子玩失蹤,七十歲老父苦苦尋,父親:兒子回來吧
    來自運城的段大爺最近研究起了智慧型手機,今年已經七十歲的他說研究這「高科技」的玩意有點費勁,但是沒辦法,必須得學習,因為他要用這上邊的地圖找兒子。兒子是廚師,獨自在異鄉打拼十幾年說道這兒子,還得從兩年前說起。段大爺的兒子小段十幾年前就和妻子離開運城,到太原打工了。
  • 焦裕祿二兒子,有父親遺風,親自進京推銷大蒜,人稱「小焦書記」
    焦裕祿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二兒子焦躍進,有著父親的遺風,為人民默默奉獻。沒有父親陪伴的成長當父親去世的時候,焦躍進還是一個6歲的小孩。6歲是一個有些不太懂事的年紀,長大後也不太記得父親的模樣,只知道母親一個人拉扯六個兄弟姐妹長大的辛苦模樣。
  • ...荊州一家四口感染病房互相照顧,母親成功摘掉人工肺 2020-04...
    兩人在不同病房卻只隔了一堵牆,當時母親劉子香肺部的病灶比兒子更嚴重。「入院的第一天晚上,我由於發燒而汗流浹背,我擱了一條毛巾在後背吸汗,度過了難熬的一夜。第二天晚上,我的父親也住院了,和我在同一個房間。母親擔心我,於是和父親互換了房間。」高暢說,「可能是因為打了很多針,我嘴裡感到乾澀無味,母親在我身旁幫我剝橘子,一片一片地給我剝。我已經是26歲的人了,在我母親眼中,我就像7歲的小朋友一樣。」
  • 死亡率63%,你敢花30萬賭命嗎?
    有的人害怕錢財兩空,糾結是否要欠債賭命... 有的人關心治療費用,勝過治療方案... 要錢還是要命?這道選擇題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旁人看來,當然要先保命,但是當你真的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時,你會做出怎樣的決斷呢?
  • 吉林16歲男孩被毒蛇咬傷命懸一線 急尋血清救命
    本報訊(記者 彭志軍 張林林) 「一個16歲的男孩在山上放牛被毒蛇咬了!蛇毒仍在發作,孩子有生命危險!吉林市的醫院都沒血清,你們幫忙聯繫一下救救他吧!」昨日18時45分,吉林市讀者打進本報熱線電話急切地說。  毒蛇突然躥出 咬傷男孩中指  據了解,被毒蛇咬傷的男孩名叫程顯東。
  • 回顧父親滅子案:因兒子不寫作文,父親打死6歲兒子,並將其活埋
    有一位家長為了孩子作業,大打出手,竟然一頓把6歲的兒子給打死了,並且將其活埋,這喪盡天良的事,讓人又恨又痛又惜!導火索被點燃,矛盾一觸即發2012年3月的一天,天氣陰寒,一股春來的風依舊刺骨般侵入身體。小波跟著他的哥哥、堂姐、堂哥歡歡喜喜、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哥哥說,他的作業已經在學校做完了,回家可以盡情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