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最可貴的品質是真誠,如果對方能感受到你的真誠,他們也會更加願意和你相處。
可是,在人與人相處過程中,往往是複雜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能贏得對方更多的好感,經常懷著一絲「善意」,主動迎合對方,卻在不知不覺之中,隱瞞了事情的真相,最終,既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對方。
就像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有意無意地隱瞞了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許,一時之間看不出什麼端倪,時間長了,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彼此間的相互隱瞞,造成了誤解加深,伴隨著誤會的增多,也會帶來不必要的後果。
有些謊言,看上去是善意的,卻為何會如此呢?繼續往下看:
01.以善意為出發點的謊言,結果未必善意
也許,你在說謊的時候,出發點是好的,沒準兒也是出於善意。
為了獲得對方的認可與接納,或者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一點小私慾,我們總是會不經意間,隱瞞了部分事實。
也許,你害怕對方聽到這件事以後,暴跳如雷,渴望維護所謂的穩定,沒有將某些細節告訴他。
也許,你害怕這個細節告訴對方之後,將會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或者使自己造成威脅,最終選擇隱瞞。
也許,你害怕自己的想法很可笑,如果告訴對方,就難以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最終,選擇了委屈自己,將內心的真實感受壓抑住,繼續微笑的面對對方。
……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卻在我們的彼此交流中,被逐漸隱瞞了下來。它們就像河水中的淤泥,越積越多。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卻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隱患。
為何如此隱瞞?
畢竟,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我們覺得隱瞞以後,似乎也有一定的好處:至少能夠使對方感到開心,似乎不會對自己帶來一些小麻煩,能夠使對方更加喜歡自己……
於是,我們在各種各樣的顧慮中,不得不說出謊言。只是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過於在意自己對他人的看法。
甚至,是為了迎合對方,迫不得已委屈自己,渴望收穫對方的認同。
只是,這樣看似出於善意做出的一切事情,隨著事情的發展,未必會像你期望中那樣發展,沒準兒會使事情走向更加絕望的不歸路。
02.想法是善意的,結果未必是好的,謊言終究是謊言
善意,是需要彼此間感受到的,可是,很多時候,結果即使是好的,你努力迎合對方,別人也未必就感受到你的誠意。
況且很多時候,謊言只是一種藉口,善意是為了滿足自己被對方的認可,而並非全然為對方著想。
記得,曾經分享過一篇關於「黑羊效應」的文章,就是講述了一種殘酷的現象:明明很多人在初始階段都心懷善意,到了最後卻漸漸殘酷地針對一個無辜的好人。利用排擠他人,換來了小群體的和諧相處。
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下,每個人都渴望被群體接納與認可。然而,最終,群體卻陷入了奇妙的
怪圈,伴隨著人們在群體中責任感的減弱,他們在無意中做出了過激的行為。
由此可見,善意有時候會變質,謊言一出現,它會慢慢向著不可控的因素髮展。為了一個小小的謊言,你很可能需要用更大的謊言彌補,最終,謊言變得越來越大,很可能它會脫離你的控制,逐漸向著你不期望的方向發展。
到時候,你就好像坐上了高速運轉的過山車,身處於無奈的境地,只能跟隨著在跌宕起伏的軌道上,順著它的彎路前行。
03.謊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謊言,終究是謊言。無論你出於某種目的,謊言一旦出現,你希望圓謊,就需要用更大的謊言去彌補。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小的謊言,逐漸就會發展成為彌天大謊。
也許,你只是隱瞞了內心深處的某種感受,或者隱瞞了某些事情的某個細節,極力地不希望讓人知道。可是,無論你怎樣隱瞞,對方總是會知道,最終,彼此間的誤解會更加嚴重,傷害也會更深。
面對同事和朋友,如果,你在交談的時候,無意間隱瞞了一個小細節,就容易為人際關係埋下隱患。沒準兒,就是無意間的這個小細節,便會造成紙包不住火的誤解。對方會認為你缺乏誠意,沒有告訴他這樣的事情。認為你在說謊,甚至與他的立場相對。
在家庭裡,也是如此!周圍有很多「蘋果皮式家庭」,這種家庭表面上看,往往一派和睦的景象,似乎彼此都在為對方著想,也做出了無數的「犧牲」。可是,這種和睦相處,卻建立在成員間相互忍讓的基礎上。彼此,都感覺委屈,卻又從未將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說出來。
實際上,這種家庭關係早已經從內裡潰爛了,只剩下外表看似光鮮的蘋果皮。
無論是事情的細節,還是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都不適宜隱瞞,即使有時候無意為之,卻依然會給人際關係帶來隱患。如果,你性格敏感,也很容易因為類似事情感到自責,影響了健康的生活。所以說,正確處理這些謊言是十分必要的,那麼,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謊言呢?
04.人際交往中採取以下原則,你將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人際關係
首先,一定要不留保留地將真相全說出來,隱瞞部分的事實,即是謊言。
如果,你有意隱瞞了其中的某些細節,對方覺察之後,依然會感受到你在說謊。而且,一旦對方發現之後,他們會覺得你這人城府太深,不易相處,遠沒有那種說出低級謊言的人容易接近。
而且,隱瞞部分的謊言,也容易加深對方對你的誤解,也容易使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就像《羅生門》小說集裡在竹林中的那篇故事:
對於武士被殺的事情,所有目擊者都說出了不同的「真相」,最終,無論誰說都有道理,但是看上去,似乎誰也沒有說謊。
讀者就會不停地探究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所想。
所以,如果,你向對方隱瞞了部分細節,對方也會不停的揣測你的想法,沒準兒就會向著更加糟糕的方向推測。也許,你的本意並非如此,可是,對方沒準兒就認為你是如此的目的,到時候,你就跳進黃河裡也洗不清了。
第二,敞開心扉,勇敢而坦然地面對看似痛苦的真相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在無意中隱瞞真相的細節,就是因為內心深處無法承受迎接和面對真相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刻意去隱瞞真相,而是在內心深處選擇了逃避。
這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你寧願獨自一人承擔痛苦,最終沒能將真相全盤交給別人。這看上去好像在營造和諧的情境,實際上,卻是缺乏了與對方之間的信任感。
時間長了,你不僅會覺得內心愧疚、不安,也會感覺信任出現危機,身心疲憊。
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你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情緒,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成長。
如果,你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也不用太過於自責,也無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既然過去,就讓它們過去吧。從此刻開始,我們要努力做到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坦然,勇敢接納那些看似殘酷、令人痛苦的真相,嘗試努力、和諧地和它們相處,不要因為逃避和害怕而去隱瞞。
努力嘗試修訂你的心靈譜圖,努力嘗試更加坦誠地告訴身邊人更加全面的事實和你內心深處真實的感受,一切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誠懇,你也要努力敞開心扉,這樣活著也會更加坦蕩,也會擁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