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河水產養殖合作社的梯級漁場。張學振給同事發放冷水魚。張學振和他的冷水魚。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浩 通訊員 魏鵬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大家快來領魚啦!」12月14日下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一樓,張學振熱情地招呼著同事們。在他身旁,擺放著一箱箱來自500公裡開外山泉養出的鱘魚。
「跟去年一樣,學校以購代銷,每位老師一條魚,助力扶貧點群眾增收。不少老師的親朋好友還來找我加訂。」張學振笑著說,「我可不是賣魚的,包裝上有二維碼,需要加訂的,我讓他們去找魚老闆,我只是指導他們養魚。」
張學振是華農水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連續7年工作在產業扶貧一線,指導貧困山區農民利用山泉水開展冷水魚生態養殖。他用真心、動真情、下真功,總結、推廣「山區冷流水生態養殖」的產業幫扶模式,帶動3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諾千金
為鄉親們帶來脫貧「冷水魚」
張學振是山東沂蒙山區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對山區農民的貧困生活有著深刻體會。2013年的一天,學校相關部門詢問張學振,願不願意到建始縣開展義務的產業扶貧工作,並強調說,「這是純粹的志願服務活動,不但沒有酬勞,而且可能還要自行解決差旅費用的問題。」「我願意。」張學振毫不遲疑地回答。
說幹就幹!第一次見到張學振時,63歲的建始縣花坪野三河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魚老闆田大才就大吐苦水:「我們這裡的水太冷了,養魚不長魚!」
張學振在漁場住下,不停地觀察、測量、詢問、記錄,為鄉親們理順了生態養殖發展思路:選擇適合冷水環境生長的虹鱒、鱘魚、娃娃魚等品種,發展「冷水魚——常溫魚——水生蔬菜溼地——稻米」的循環農業模式。
「我們從來沒養過冷水魚,張教授把發展思路說得清楚,我們都很服氣!」田大才告訴記者。
更讓田大才感動的是,城裡來的大教授不但會說,還擼起褲管下魚池就幹,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他患有膝蓋滑膜炎,從冰冷的水中爬上來時,兩腿麻木,要緩上好一會才能正常行走。
魚水情深
產業扶貧路上的「留級生」
「我們山區裡養殖魚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是綠色有機的品質保障。」張學振一再提醒村民,魚病防重於治,堅持杜絕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抗生素藥物。他嘗試採用五倍子、苦參等不同的中草藥配方,熬製湯汁預防水黴病等疾病,效果很好。
經過張學振的刻苦鑽研,山區冷水魚生態養殖環節中的人工催產繁殖、苗種培育、飼料研發等關鍵技術難題被逐一攻克。漁場發展迅速,產值實現了從一千萬到兩千萬再到三千萬的「三級跳」。
在漁場工作的貧困戶李前友告訴記者,以前只能在山裡種點土豆、玉米,一年收入不到一萬元。「自從漁場發展起來後,在家門口就一年四季有活幹,每年增加收入接近兩萬元。」
除了技術指導,張學振還為幫扶的水產龍頭企業申請獲批省、市(州)科技項目6項,項目資金220萬元。在學校的大力幫助和相關幫扶縣市的支持下,張學振總結出了山區冷流水生態養殖的「六個一」的產業幫扶模式:定位一個冷水魚特色產業、組建一個冷水魚專家服務團隊、承擔一項冷水魚攻關項目、支持一個縣域龍頭企業、帶動一批養殖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今年6月,張學振走進神農架蕈臻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指導養殖戶張利宏養冷水魚。「以前我們養過冷水魚,出苗率不高,魚長得很慢,張教授來了兩次,準備針對性研發新飼料。」張利宏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年產值100多萬,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爭取產值過千萬!」
2017年3月,張學振的扶貧工作本已到期,他卻主動做一名「留級生」,繼續在建始縣掛職。除了在恩施定點扶貧外,他還不定期地去十堰、神農架、黃岡等地,對當地農民的魚養殖進行技術指導。
義無反顧
個人貸款兩次助魚老闆解困
2016年的那場洪水,讓田大才的漁場直接經濟損失1300餘萬元,他哭幹了眼淚,心灰意冷。「放棄漁場,賣房還債!」
「我們的基礎設施在、市場在、技術在、聲譽在、人在、情在,沒有過不去的坎!」張學振連夜趕到漁場,勸說一夜,田大才終於決定「咬牙堅持」。
冷水魚養殖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在最困難的時候,由於沒錢買飼料,田大才只能每天一餐吊著餵魚。
張學振二話不說,將自己新買的轎車作抵押,貸款30萬元幫漁場賒銷飼料。他還積極聯絡協調,幫助漁場獲得了400萬元的銀行貸款。漁場生產終於回到正軌,恢復到年產值1000萬元的規模。
2017年,在華農定點扶貧建始工作對接推進會上,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滿懷深情地說:「建始受了災,我們的老田不想幹了,張教授含著淚鼓勵他繼續幹,這份真情讓我們建始人民感動。」
今年初,疫情阻隔了交通運輸,魚飼料進不來。眼看著肉食性的冷水魚互相吞噬,死了好幾噸,損失幾十萬元,田大才又沒錢買飼料了。關鍵時刻,又是張學振貸來15萬元,幫老田渡過難關。
「張教授真是用心在捂熱我們的冷水魚!」田大才動情地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教授把我從冷水魚養殖的門外漢培養成了土專家。沒有他的幫助,就沒有富硒冷水魚成功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