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她曾經被人叫做怪物。
因為她的雙手都只有4根手指,而兩隻腳加起來,只有7根腳趾。
但這不影響僅僅20歲弗朗西斯卡-瓊斯追逐夢想。
她剛剛在卡達澳網女單資格賽連過三關,首次打入了大滿貫正賽。
在面對採訪的時候,弗朗西斯卡-瓊斯說:「我不是為了讓懷疑者閉嘴才打球的。」
遺傳病難阻網球夢
弗朗西斯卡-瓊斯2000年9月19日出生於英國利茲,現世界排名第241位。
出生時,她就患上了罕見的遺傳病——皮膚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這導致了她手指和腳趾的缺陷。
得了這種病的孩子從小就面臨艱難的生活,她們通常要進行適應性手術。
走路,搬東西這些常人看來再輕鬆不過的活動,對她們來說都有些困難,在手術後,要經過訓練,才能正常行走和拿捏東西。
弗朗西斯卡-瓊斯從小就喜愛網球。
她打球時用的球拍很輕,球鞋的抓地力也很小。她的腳並不能像別的球員可以依靠滑步移動,必須精確地跑到位避免受傷。
因此在健身房裡,她需要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去努力練習平衡和技巧。
儘管有專家對她的身體情況表示懷疑,但弗朗西斯卡-瓊斯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在2010年獲得了去巴塞隆納著名的桑切斯-卡薩爾學院學習網球的機會。
澳網的闖關模式
16歲,瓊斯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開始在ITF的小比賽中賺取積分,磨練自己。
2018年11月,她排名進入WTA前400。去年11月,在新冠疫情當中,她的職業生涯排名提升到了個人新高的241位。
出發去卡達參加澳網資格賽前,瓊斯發現,自己的手指出問題了。
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在英國,我的手指已經凍裂了,我在正手握拍的時候,甚至有拿不穩的情況。」
「所以在比賽前,我有點精神崩潰。我的手指還沒好利索,我不確定能不能充分利用我的正手進攻。」
想要拿到通往墨爾本的門票,每個人都需要連贏三場。對瓊斯來說,她的對手一個比一個難對付。
首場比賽,她就面對怪球手尼庫萊斯庫,幾乎沒有人相信瓊斯能擊敗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
但瓊斯做到了!
僅僅用了69分鐘,她就把世界排名144的羅馬尼亞人橫掃出局。
第二輪,她三盤擊敗了排名209位的費特。
決勝輪,面對排名200的中國選手逯佳境,僅花了1個小時,瓊斯就實現了自己夢想的第一步,拿到了通往墨爾本的門票。
確認結果後,瓊斯馬上打電話給在薩裡郡威布裡奇家中的父母。
「他們沒說什麼,語言可能不足以形容大家的心情吧,我能聽到的只有哭泣和尖叫,」
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大滿貫資格賽的海外抽籤。
「我想我可能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才會這麼順利。我在賽季前花了很多時間備戰,真的付出了很多。」
那些身殘志堅的同行者
瓊斯並不是網壇第一個身殘志堅,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天的球員。
早在2015年,來自韓國,當時年僅17歲的李德熙就已吸引到球迷目光,他在當年連拿5個ITF未來賽冠軍,打入世界排名前300。
然而,在此之前的10多年中,李德熙的網球生涯是在譏諷和質疑中度過的。
面對動輒超過每小時200公裡的發球球速,網球手要在一瞬間作出反應,不只靠來球軌跡,擊球聲亦是重要幫助,然而擊球聲對李德熙是一個奢侈的體驗。
兩歲時,李德熙確診天生失聰,媽媽讓他學習唇語,並堅持在常規學校上學,期望的只是兒子長大後融入主流社會。
他的父親曾是韓國的200米飛人,李德熙受到家庭影響對運動興趣甚濃。
7歲時,他第一次拿起表哥的網球拍,品嘗到擊球的樂趣後,李德熙立定志向。
為什麼我不能打網球呢?
父母為他找來教練,並明言:「這不單是興趣,是他未來的路,請以職業球手的方式訓練他。」
雖然多數教練都不相信這個職業夢能成真,李德熙卻在自己的靜謐世界裡加倍努力,透過增強手眼協調等,彌補聽力缺陷。
剛接觸網球時李德熙覺得這太難了,一度想要放棄,但是最終堅持下來了。
「失聰反而是優勢,這讓我比其他運動員更加專注。」
「很多人取笑我,說我不應該打網球;那些時刻的確很艱難,但家人和朋友陪我走過。」
李德熙是首名取得ATP賽事正賽勝仗的失聰球手,儘管他的成就達不到同胞鄭玄的高度,但他帶給所有人的震撼和感動只多不少。
「我想告訴所有聽障球手,請不要氣餒,只要努力嘗試,你也能達成任何事。「
與這兩位網球選手相比,後面這位殘疾選手的成就帶給人的衝擊感更強,他是第一個能夠登上NFL的截肢運動員,西雅圖海鷹隊的線衛:沙奎姆-格裡芬。
沙奎姆出生時患有羊膜帶綜合症,這導致他左手的手指不能完全發育。
4歲的一天,格裡芬的父母發現他在廚房裡因為疼痛試圖用屠刀切斷自己的手,第二天他就被安排做了截肢手術。
儘管遭到了身體上巨大的損傷,但他仍然可以在沒有左手的情況下繼續參加體育運動,和哥哥一起參加田徑、棒球和橄欖球。
2018年,來自中佛羅裡達大學的格裡芬收到了NFL的選秀邀請。
在選秀過程中,小格裡芬揮動著獨臂加速衝刺,帶著特質手套擒抱的畫面震撼了無數球迷,獲得了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廣泛報導。
最終,他在第五輪被西雅圖海鷹隊選中(第141位),籤署了一份4年280萬美元的合同,還和他的哥哥沙奎爾重聚,成就了一段佳話。
和著名的殘疾人運動員,南非刀鋒戰士皮斯託瑞斯不同,以上這幾位殘疾運動員參加的可是正兒八經的職業賽事。
他們要和身體健全的運動員競爭,要面對無數的懷疑,更需要付出遠超過常人百倍的努力來贏得在球場上亮相的機會。
他們其實沒有機會成為巨星,在勵志的故事告一段落後,等待他們的往往是職業生涯持續不了多久的殘酷結局。
但是,他們的人生因殘障而改變,也因殘障後的拼搏而多姿多彩。
他們的故事不一定有著精彩的結尾,但過程中一定精彩紛呈。
這樣不就已經足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