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疾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1999年,畢業於濱州醫學院的楊志英被分配到勝利醫院兒科。2006年在北京兒童醫院進修神經康復,2008年在湖南湘雅二院進修兒童心理,2014年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修康復。
「我很喜歡孩子,其實最想當的是一名教師。」後來,楊志英覺得從醫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就選擇了臨床,工作時分配到了兒科,自己也如願以償地跟孩子們在一起。
面對特殊人群的「特殊人群」 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孩子是家庭的指揮棒,是牽一髮動而動全身的寶貝。楊志英每天的工作主要在門診,除了周四的發熱門診外,其餘時間都在兒保康復門診。兒保門診就診兒童包括生長發育、兒童保健查體、心理行為問題(如多動症、抽動症、感覺統合失調、學習障礙等)、發育落後(語言發育遲緩、運動發育落後、孤獨症、智力障礙等)、高危兒早期幹預、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頭暈、癲癇等),需要大夫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每一位患兒來就診,楊志英都會仔細觀察、細緻詢問和查體,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儘快做出診斷,給予有效的治療。
「我們面對的是特殊人群的『特殊人群』。」楊志英告訴記者,他們有的是孤獨症兒童,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圈圈裡,不與外界交流;有的是智力障礙兒童,就像長不大的孩子,不論老師和家長教了多少遍,他們總是學不會、做不到、幹不好;還有的是多動症兒童,家長經常說磨破了嘴、打斷了杆,甚至不敢接老師的電話。面對這些患兒,感情細膩的楊志英有時會忍不住流下眼淚。「很多老師和家長都不理解,打罵訓斥他們,有的甚至被家長放棄,真正變成了問題兒童、不良少年。很多人認為不是軀體疾病的行為問題,更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關注。」
希望讓更多的人接受這些特殊患兒
工作中,楊志英是小朋友們的「暖心阿姨」,生活中,她也是熱愛生活、性格溫和的人。喜好看書、打羽毛球、騎自行車。
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雖然很難照顧到家庭,但還是受到了一家老小的暖心支持,包括孩子也是如此。以前有同事說楊志英只顧別人的孩子,卻拋開自己的孩子不管,以後肯定會後悔。楊志英坦言,後悔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是覺得對不起兒子,在需要陪伴和鼓勵的時候沒有盡職。但兒子仍然關心、支持、鼓勵她,認定這樣認真工作的媽媽是他的驕傲,給了他鍛鍊和成長的機會。
楊志英認為,醫生是崇高的職業,醫生的工作不僅是救死扶傷,更是「軀體和心靈的工程師」。「兒科醫生非常不易,不單是治療發熱、咳嗽、吐瀉等疾病,孩子的保健和預防更關鍵。」楊志英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讓更多人去接受這些特殊患兒,能夠讓他們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