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門前的巨石有段傳說。陳鬱 攝
在南京城東的白下區光華路街道科技園旁有這樣一座獨具特色的寺廟,因為在這一隅之地間,居然出現了仙佛同在的場景,走進寺院,你會驚訝地發現,這裡前有如來後有大仙。
本報記者 陳鬱
探訪
前殿有佛像,後殿供神仙
剛進入大仙寺,你並不會馬上感到這座寺廟的不同,因為一進門展現在你面前的就是大肚子彌勒佛笑哈哈的坐像,然後依次是大雄寶殿,供奉的三尊佛像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分別是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
而再往裡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一座道教殿宇,複式屋簷高低錯落,廊欄相接,陽光之下正中「威靈顯赫」的牌匾很是醒目。道觀裡供奉的三位老太爺,從左向右,分別是張老太爺、黃老太爺、王老太爺。
來歷
佛寺前身是一座道教廟宇
在歷史上佛道之爭屢屢出現,有時甚至水火不容。然而駐足於這座佛家寺院門前,「大仙寺」三個字就足夠讓你好奇一陣子:寺本是佛家道場,為什麼卻要以「大仙」為名?
大仙寺住持法海法師告訴記者,這座寺廟坐落的地方叫大石山,明代時就有一座大仙廟,供奉的是黃大仙。相傳金陵大石山因有黃大仙顯靈,名震一時。鄉裡老百姓為了感恩,為黃大仙建廟一座,即大仙廟。自古以來,前去大仙廟求嗣祈福、消災許願者絡繹不絕。尤其到了農曆十月二十五,整個山廟裡裡外外擠滿了人群,熱鬧非凡。
不過,由於疏於管理,大仙廟在上世紀後半段逐漸蕭條,但還是經常有人過來求籤祈福。2007年,當地政府為了滿足信教群眾的不同信仰需求,將大仙廟正式合法化,更名為「南京大仙寺」,定為佛教活動場所,同時保留道觀。這不僅體現了佛道合一的思想,同時也符合社會和諧的精神。
法海指著寺廟大門上的一副對聯,上聯「理玄各探科技園中藏佛寺」,下聯「釋道兼容如來殿後供神仙」。法海說,這個對聯所要表達的就是深處現代化科技園中的大仙寺所要追尋的和諧包容之意。
傳說
寺內有多塊奇特的巨石
在大仙寺內,除了有佛仙兼容的景象之外,另一特色之處就是在大仙殿正殿前橫臥有巨石,遠遠望去這個渾然一體的大物就像一尊神獸一般,足、首甚至尾都依稀辨認得出。而巨石的構造也頗為罕見,貌似渾然天成的巨石,仔細一看,其中卻鑲嵌著一顆顆小石子,用手觸摸堅硬而光滑。在整個大仙寺內,這種石頭並不少見,有的石頭上甚至還被香客擺上了佛像供奉,在大雄寶殿東側記者看到,這裡還有古代的石刻。據介紹,保留至今的石人一為漢代,一為明代,均為武士,面相完好,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另外在大仙寺的修建過程中,還曾經挖掘出一對漢代古碗。
對於寺院中的巨石,法海法師說,這巨石確實非常神奇,因為寺廟周圍原先全是農田,唯獨寺廟所處的這一區域卻是怪石嶙峋。對於這座小石山,有兩種神奇的傳說。一種說法是,巨石來源於秦始皇的神鞭。傳說秦始皇在巡遊江南途中,見一山擋道,盛怒,揮鞭猛抽,竟將這山斷為三截:山底為今江寧境內的方山,山腰為句容縣三岔鎮境內的赤山,山尖為江寧境內的東山,鞭子所帶的土渣,落在東山與方山之間,而鞭鞘子收時,帶起的幾塊碎石落入了紫金山的南方,形成了今天的石山,而大仙寺就在石山之上。
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大仙殿正殿的巨石,其上有一條溝,舊稱「天溝」,傳說深不可測,正直善良的人到此探視,可見種種瑞相,獲福無量。
大仙寺小史
相傳明代大石山有黃大仙顯靈,建大仙廟。
上世紀後期逐漸蕭條。
2007年更名為「大仙寺」,定為佛教活動場所。
連結
黃大仙是何許人?
關於在南方廣受信仰的黃大仙究竟是什麼人,民間有兩種傳說。
說法一:張良恩師黃石公
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授予《太公兵法》。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
說法二:晉代道士黃初平
晉代道士黃初平是浙江金華人。十五歲的時候,家裡讓他去牧羊。有道士見他本性純善,為人良謹,便帶他到金華山石室中,修學道法,得成神仙。舊時東南地區普遍信仰,隨著華僑的外出謀生,黃大仙信仰逐漸傳至境外。現今以我國香港地區的黃大仙廟尤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