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絕代芳華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重寶之首的「乾元重寶「。
天寶年間,乃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然而,就在長安驪宮「仙樂風飄處處聞」的昇平景象中,唐王朝走上了它的衰退之路。唐玄宗耽於享樂,整日陪著楊貴妃在花前飲酒,月下細語,把一切政務全盤交給了那位紈絝無賴的楊國舅。朝廷養奸謀賢,地方豪強割據。面對朝廷內部的空虛與腐敗,安祿山趁機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
唐玄宗逃往成都,叛軍乃進入長安城進行殺掠。紛亂的戰火,燒出了一幕絕代愛情悲劇,演奏了一曲馬嵬坡千秋傳唱的《長恨歌》。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入蜀避難,肅宗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開始調集天下兵馬平定叛亂。這時,叛軍發生內訌,勢力減弱,唐軍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領導之下,率領大食、回紇的援兵趁機反攻。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後,在唐軍的威逼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平定。唐玄宗的奢侈腐化和安史之亂,使財政狀況捉襟見肘。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秋,朝廷開鑄當十的「乾元重寶」年號錢,幣質有銅鐵、鉛,以一當開元錢十。「乾元重寶」四字為集歐陽詢字,隸書直讀,早期品輪廓深峻,字文精美。
後期遂減重貶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次年三月,鑄重輪乾元重寶。因背面的外郭是雙圈,故得名,又稱重稜乾元重寶。錢面錢文寫法同乾元重寶,筆畫有粗有細。《舊唐書食貨志》載:「琦入為相,又請更鑄重輪乾元錢,一當五十,二十斤成貫。詔可之。於是新錢與乾元、開元通寶錢三品並行。」這種錢初鑄時每枚當開元通寶五十枚,次年改為一當三十,後又改為一當三,再改為一當一。熔一枚重輪乾元重寶即可獲利五倍,大利所在私熔大盛。由於重輪大錢對開元錢的比價過高,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鬥米自盛唐時的十錢左右漲升至七千。乾元重寶錢品種繁多,大小不一,比值多變,反映出戰亂後的經濟蕭條狀況,這是中國貨幣史上首次用「重寶」來命名的錢幣。
唐代金銀幣只見於開元通寶小平錢,所鑄年號大錢則未有聞載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鑄銀質乾元重寶重輪大錢,屬於賞賜錢而非通貨,主要是用於賞賜平定「安史之亂」的有功將士。銀質重輪大錢成色達96%,早年出土於時屬唐之東都的河南洛陽,乃錢譜未載之大珍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孤品。乾元重寶錢大多光背,也有背面穿下或瑞雀或祥雲,穿上也有祥雲的。據史載,唐玄宗李隆基收復長安重坐京師,四川錢監為祝賀皇上從四川返京,便製作了背瑞雀、祥雲的乾元重寶錢,以表效忠。殊不知錢監在送錢於京師的途中,不幸車馬墜下山崖,故此錢存世極少。
20世紀80年代末,我剛步入古錢收藏的行列。一天,在樊城的漢江邊溜達,岸邊的一船老大問要不要「窟眼錢」?說著拿出一枚折二錢的重輪乾元重寶錢。我接過一看,內孔缺了一塊,背面還有凸出一塊,想必是澆鑄時的「流口」。便問多少錢?船夫說兩塊錢。我說,品相不好,最多一塊錢。討價還價,船夫一生氣,回到船上去了。我想,乾元重寶錢多著呢,便走之。回家拿出丁福保的書一看,頓時傻了眼。這是一枚背「祥雲」的乾元重寶錢,背面凸出的不是流口,應該是「祥雲」,珍品也。我轉身就往江邊跑,可哪還有船夫的影子?有眼不識泰山,導致了終生遺憾。
據《唐會要·泉貨》及《新唐書·食貨志》等史書記載,唐時實行鹽專賣制,官私之間,錢幣不敷足用的問題已日漸突出。肅宗乾元初,度支鹽鐵使第五琦曾請加鑄乾元重寶和重輪乾元重寶,不料,引起物價升騰,本人也因此貶官。第五琦之後,歷任鹽鐵使官雖也多有鼓鑄之舉,卻仍不足以解決錢少的危機。貞元中銅貴物賤,百姓銷錢鑄銅,政府禁而不止。加上其時錢重貨輕的矛盾,致令「錢荒」問題更加嚴重。史載,此時「民間錢益少,繒帛價輕」,而州縣也竟因此畫地為牢,「禁錢不出境」,結果是「商賈皆絕」,「課利有缺」,政府專賣收入也受到影響。乾元重寶錢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僅次於開元錢。朝鮮也曾鑄造過乾元重寶錢,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