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卣《猴趣》作於1980年 紙本設色 95.7釐米×60釐米
猴為小家族樹棲或半樹棲的雜食性靈長類動物,種類較多,大部分能直立行走。在中國,其別名還有猿、猱、猨、狖、狙、禺、王孫等。猴的大腦相當發達,通人性並知曉利害,據《搜神記》載:「楚王遊於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號。」
北宋 易元吉《猴貓圖》卷 絹本31.9釐米×57.2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隻白猿笑著將飛箭一一打掉,似是說:「這也叫箭術?」而當神箭手由基拿弓時,自知不妙的它就抱樹哀號:「你,你,可別來真的啊,拜託!」看來,人還真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朱維錚教授到四川大學講學時曾提過「人種西來說」,他說:「人類共同的祖母,很可能是來自東非大裂谷中的一隻母猿或母猴。」
南宋 劉松年《羅漢圖》 局部 絹本設色117釐米×55.8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猴類聰明活潑,是智慧靈氣的象徵,自古就會攀援取物,現在甚至都會泡溫泉了。《詩經·小雅·角弓》說「毋教猱升木」,是說猴爬樹木可以不教而能。泰小時候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看猴戲,鑼鼓聲中幾隻繫著鏈子穿著衣服的小猴,騎車、爬杆、走高蹺、翻筋鬥樣樣在行,不時博得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觀者歡呼。猴戲也由來已久,據李昉《太平廣記》載:「蜀人陽千度弄胡孫(猢猻),飼養十餘頭,會人言語。令騎馬作參軍戲。」
清代 四川綿竹年畫《三猴燙豬》
猴文化源遠流長,與其相關的詞語甚多,如成語「沐猴而冠」、諺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歇後語「猴子的屁股——坐不住」等。「猴」與「侯」同音,在開疆闢土、拜將封侯的秦漢時期,「猴」又成為吉祥、富貴的象徵並影響至今,尤其在「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圖案及年畫中。猴與廣增福壽的桃果結合寓意「猴桃瑞壽」,猴在樹上掛印是為「封侯掛印」、猴子騎馬意即「馬上封侯」、猴背猴則是「輩輩封侯」……
南宋 劉松年《羅漢圖》 絹本設色117釐米×55.8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世說新語》就有「肝腸寸斷」的典故:「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裡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清代李印綬《杏林集》中的名篇《義猴》載:「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者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葬,猴遍哭於鄉,鄉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墦間。鄉人憐之,乃葬於老者之側,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義猴如此有情有義,實在讓人感動。禽獸尚能如此,人何以堪?近有「猴娃」楊某,9歲時流浪到黔靈山公園與猴為伴,與猴群的感情很深。11歲時不慎摔傷手臂後曾在山洞養傷,這時一隻猴子遞給他一個髒饅頭。當有遊客傷到猴子,猴娃為之大打出手,甚至為籌猴糧不惜搶劫而被捕。他也頗委屈:「我懂猴,他們很可憐。」
在繪畫史上,猴畫最遲可追溯到宋代。最知名者當屬北宋的易元吉。《宣和畫譜》載:「(元吉)遊於荊湖間,搜奇訪古,名山大川。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幾與猿狖鹿豕同遊,故心傳目擊之妙,一寫於毫端間,則是世俗之所不得窺其藩也。……」《圖畫見聞志》說他「入萬守山百餘裡,以覘猿狖璋鹿之屬,逮諸林石景物,一一心傳足記,得天性野逸之姿。」易元吉動經累月寓宿深山,偷窺獐猿的動靜遊息之態,所畫猿猴自是天然活潑,得野逸之姿,遂成「寫動植物之狀,無出其右」大名,曾奉詔在汴京開先殿西廂畫百猿圖並「先給粉墨資二百千」。傳世作品《猴貓圖》卷,畫出了類似戲劇衝突的精彩瞬間。一隻被縛的猴子突然頑皮起來,一把抱起經過身旁的小貓,另外一隻小貓則怒目相向並吼叫,似要出手相救,這兩隻小貓頸系紅色絲帶,應是富貴人家所養寵物,估計也不好惹。而大猴才不管呢,歪著腦袋很是逍遙自在。所畫的猴貓,毛髮以細線繪製並稍加暈染,有著毛茸茸的質感。
「南宋四家」之一的劉松年也擅畫猴,《羅漢圖》畫羅漢與侍童在深山小憩,有兩小鹿相伴,石榴樹上兩隻猿猴正在採擷石榴,其中一隻還掛在樹枝上遞給他們一個大果子。該畫構圖嚴謹、層次鮮明,形象生動。能與猴鹿和諧同處,這與隱居山林潛心修煉的高僧大德形象頗合。
母子情深
在清代年畫中,猴畫也能針砭時弊。武強年畫《扛箱官》,畫身穿清朝服飾的四隻毛猴,兩猴抬著一猴官,最前面一猴則扛著「禁菸中」大旗鳴鑼開道,似乎喻示禁菸不過是一場猴戲。綿竹年畫《三猴燙豬》,則有勸賭之意。「燙」為四川話,即欺騙、整人的意思。一隻右手拿著一吊錢的大肥豬,心不在焉地與仨猴玩牌,不忘抽一口美女遞上的水煙,左手順便摸摸美女的衣領佔點小便宜,而精明的猴子則趁機換牌。就在一瞬間,這隻豬就被「燙」了。
清代及以前的各種猴畫,大多有宏闊的背景襯託,清末民初西畫的透視、解剖等「科學」造型方法開始東漸,對猴的描繪就更為精細準確,大畫幅的猴畫也不鮮見。代表性的畫家有高奇峰、劉奎齡、劉繼卣、周北溪、徐培晨等。1980年2月15日,郵電部發行影雕套印的郵票「庚申年」,猴的原圖出自黃永玉之手,這枚8分的小小郵票已成為收藏神話,如今價格已過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