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雷傑龍 昭通日報
作者簡介:雷傑龍,1973年生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199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1999年至2001年進修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居昆明,供職於《邊疆文學》雜誌社。1995年開始文學創作,在《人民文學》《鐘山》《花城》《江南》《大家》《詩刊》《滇池》《當代文壇》等雜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百餘萬字。
「勐海味」是普洱茶香中的至尊之味,但很少有人知曉「勐海味」中有書香,只會喝茶,不會讀書,一個人無法深刻品味「勐海味」中的人文精神之味。
茶香中的書香味道古已有之。宋朝茶香氤氳,並非只因北苑龍團為天下茶中極品,還因蔡襄、趙喆(宋徽宗)、沈括等著名茶人為茶著書立說,蘇東坡、朱熹、陸遊等著名詩人以茶入詩,塑造了茶在宋朝瀰漫至今的書香味。
和宋朝的茶香,以及任何一種茶香一樣,「勐海味」既是天地賦予、眾香和合的自然奇妙之香,還帶著悠長人文歷史沉澱和詩性書寫激發的濃鬱書香。
1995年,臺灣地區太極拳傳人、茶人鄧時海出版《普洱茶》。2004年,此書在中國大陸出版,被稱為普洱茶人必讀的「聖經」,鄧時海先生被稱為「現代普洱茶教父」。
但那時的鄧時海先生並未到普洱茶的主產地西雙版納州深入考察普洱茶山,他依據普洱茶的文獻資料和港澳臺地區的普洱茶市場狀況寫成《普洱茶》一書,以「海外」視角發現和命名普洱茶。他命名的普洱茶,是缺乏田野調查一手資料的「海外普洱茶」,而非雲南大地真實存在的普洱茶。
補上鄧時海先生缺憾的是中國著名詩人雷平陽。1999年秋天,詩人雷平陽初識普洱茶,來到勐海,篳路藍縷,怒海作舟,搜羅文獻,漫遊茶山一月之久,之後寫成《普洱茶記》一書。作為後來的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的雷平陽是中國一流的詩人和散文家,文字功夫了得,《普洱茶記》一出便給人驚豔之感,迅速確立了現代普洱茶命名之作中的經典地位。這本融文獻梳理,田野調查,茶學知識、文學書寫、詩性表達於一爐的普洱茶上乘之作一經出版便不斷再版,被翻譯成外文,在韓國等國家出版。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和雷平陽的《普洱茶記》是最早出版的兩本普洱茶文化專著,都是現代普洱茶文化的命名之作和經典之作,可謂現代普洱茶文化經典的「雙璧」,不同的只是,鄧作代表了現代普洱茶的「海外視角」,有著文化尋根之旅的憂傷和疏離之感;雷著則堅持著普洱茶的本土發現和人文立場,帶著生於斯,長於斯,悲欣交集的深厚情懷。
《普洱茶》和《普洱茶記》問世至今,已歷20餘年。短短20餘年間,普洱茶神話般崛起,從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罕為人知的小茶種幻化飛升為近年中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十大名茶之列,小小的勐海城也隨之登堂入室,一舉躋身當今中國最為馳名的「中國第一茶城」。勐海境內的布朗山、巴達山、南糯山、勐宋山、關雙山等茶山也隨之成為當今中國茶山中的聖山。一般情況下,中國名茶版圖變遷的歷史是極為緩慢的。唐代,中國出現了第一個馳名天下的茶——江蘇宜興境內的陽羨茶,這個茶被記載進茶聖陸羽的《茶經》裡,這說明那時天下名茶的中心在江蘇宜興。兩百年後的北宋年間,中國第一名茶變為福建建甌市境內的北苑貢茶,中國名茶版圖發生裡第一次變遷。百餘年後的南宋期間,北苑貢茶衰落,武夷山茶崛起,中國名茶的版圖再次發生變遷。之後數百年間,中國名茶版圖變化不大,多在江蘇、浙江、福建境內遊移。從20餘年前,也就是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開始,中國名茶的版圖格局再次開始發生變化,但誰也想像不到,變化竟然如此神奇而劇烈,短短20餘年間,從江南至雲南,從空間到時間,中國名茶版圖竟然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遷,普洱茶竟然崛起為當今中國第一名茶!如此神奇而劇烈的變化,這其中的原因,從地理到文化,從經濟到政治,都有許多因素值得探究和梳理。而這20餘年間,隨著普洱茶的崛起,普洱茶文化也隨之興起,出現了許多發現和思考。而當初為現代普洱茶文化崛起而貢獻甚大的兩本經典著作——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和雷平陽先生的《普洱茶記》也到了值得回味和反省的時候。
率先亮出姿態的是鄧時海先生前些年出版的《普洱茶續》一書。這本書中,鄧時海先生根據近年來普洱茶市場和文化的變化,對自己《普洱茶》一書中的諸多觀點做出了修正和補充,算是對普洱茶這些年劇烈變遷的一個回應。這本書一面世,便引起熱烈討論。值得玩味的是,和當初《普洱茶》引起的廣泛讚譽不同,如今的中國普洱茶界,對《普洱茶續》一書的批評多於讚譽,其中最尖刻的批評就是對鄧時海先生修正後的普洱茶標準一說極為不滿。鄧時海先生修正後的普洱茶標準把普洱茶簡化為一種茶葉製作工藝,任何地方的茶,只要遵循採摘、曬青、壓制、陳放這一套普洱茶製作工藝流程,最後成型的茶葉產品都應該算作普洱茶。鄧時海先生提出的這套普洱茶標準,故意抹殺了茶葉這種農產品最為重要的地理標誌,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很難讓人苟同。就從鄧時海先生修正後的這個普洱茶核心觀點來看,鄧先生對過去的諸多觀點雖然作了修正,但最核心的出發點其實依然未變——他依然秉承海外視角,從遠離普洱茶山的地方審視普洱茶。
20年來,作為詩人、作家的雷平陽先生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普洱茶。自《普洱茶記》之後,他就將西雙版納州境內的諸多茶山納入自己文學創作的地理背景之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文學作品。2010年,他獲得魯迅文學獎,為自己帶來文學盛譽的詩集《雲南記》中,就有不少詩歌作品是以西雙版納茶山為題材創作的。此外,他還相繼出版過《天上攸樂》《白衣寨》《基諾山記》《八山記》等散文集和詩集。這些以西雙版納州茶山為背景創作的作品,既是文學的,也是茶學的、人類文化學的,它們都獲得了中國文學界和普洱茶文化界的盛讚。
雷平陽先生的新著《茶神在山上——勐海普洱茶記》聚焦勐海茶山,以詩學、茶學、人類文化學的多維角度審視「勐海味」的普洱茶,向我們展現了他對勐海普洱茶深度嵌入體驗式的全景觀察,既是他之前探索發現之旅的繼續,又是對20年來普洱茶現象的再次梳理、省察和總結。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之於雷平陽的意義,正如《普洱茶續》對於鄧時海的《普洱茶》一般,是相隔多年之後對自己當初普洱茶經典之作《普洱茶記》的回望。
只是,雷平陽《茶神在山上》的回望,必定更加精彩和莊重。這得益於雷平陽詩學、茶學、人類文化學的多維視角,更得益於他堅守的雲南本土文化根本性價值立場的深化和開拓性發現。正是基於以上兩個原因,這本書必將成為近年普洱茶文化專著中的又一重要經典之作。
多維視角的觀察,讓這本書上接「天之氣」,具有開闊的詩性空間。真正的詩性空間,是無所謂中心和天涯海角的,它只存在於文明世界的人心之間,靈魂之間。正如偉大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讚美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沃爾科特說的,在這位優秀的聖露西亞詩人筆下,遠離歐洲文明中心的加勒比海地區的聖露西亞不是世界文明的外圍地帶,而是世界文明鋪開的地方。雷平陽筆下的西雙版納和勐海茶山,同樣呈現出類似沃爾科特詩歌中的氣象,不是世界文明的外圍地帶,而是世界文明鋪開的地方。在雷平陽思緒開闊,縱橫八荒的筆下,所謂「勐海味」,既非「勐海味」,所謂普洱茶,既非普洱茶,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之地勐海的茶山凝聚了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密碼,呈現出伊甸園深邃神秘氣象,發人深省,令人迷醉,具有茶山啟示錄般的莊重肅穆氣象。在這種氣象裡,勐海的茶山,早已不是勐海的茶山,而是世界的茶山,人類的茶山。在他筆下,勐海這個中國西南極邊之地的一隅之地,在遙遠的過往時光中,並非文明的莽荒之地,而是古老的稻作文明、茶文明的發祥之地、鋪開之地。在他筆下,以民國年間建立的勐海茶廠率先生產機制普洱茶為標誌,遍布茶山的勐海大地在中國文化版圖上不再是我們慣性思維中的角落之地,邊沿之地,而是具有開現代文明風氣之先的「邊沿的前沿」,是雲南率先接納現代先進文明的先鋒之地,敏感之地。在他穿針引線,綿密有致的詩性書寫之下,似乎洞穿了普洱茶為何能在最近20年裡神奇崛起,一舉躍升為當今中國第一名茶的玄機。而這玄機,不過是這部茶山啟示錄中微不足道的一個部分,一個和世俗有關的部分。而其餘的部分,其實更加重要,那就是以茶為中心的信仰的部分,有關茶神在山上的部分。這個部分,是和普洱茶有關的人類靈魂生活的部分,也是這本書最為動人的部分。
而這個部分,就植根於雷平陽固執的雲南本土文化價值立場中。而更加難能可貴的的是,雷平陽的這一價值立場並非只是體現於懸空狀態的觀念世界中,而是生發於他全身心行走於勐海茶山、勐海各少數民族村寨的腳步之中。在茶山20年間的多次行走與田野調查中,他對這片大地灌注深情,既是這片大地的觀察者,又是這片大地的生活者。一次次行走之中,他似乎在恍惚中成了這片生長出來的人。作為以重塑中國現代詩歌抒情傳統而著稱於中國詩壇的著名詩人,雷平陽的故鄉情結早已成為當下中國詩壇津津樂道的話題,但人們說到他的故鄉,一般都在說他出生的故鄉昭通。但深諳他作品和詩歌精神的讀者都知道,昭通只是他肉身的故鄉,他精神上的故鄉如果要找一個地方落下,則更多指向西雙版納,指向勐海的茶山的方向。他以西雙版納茶山為題材創作的詩歌、散文作品,不僅在量上遠遠多於昭通,在藝術空間和感染力上也顯得更加深邃而動人。這種抒情精神灌注於版納和勐海的茶山之上,讓他筆下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和人物,都是活的,活色生香的,既有肉身的切實可視可觸感,又有精神靈魂上的可知可親感。在他筆下,那些茶山上的芸芸眾生,無論是普通人、著名茶人、還是過去的人,現在的人,茶在他們的生命裡,就像神在他們的生命裡,愛恨悲愴在他們的生命裡,他們離不開茶,就像他們的生命離不開靈魂。
總之,詩學、茶學、人類文化學的多維角度審視茶山,讓雷平陽20年之後對《普洱茶記》做出回望的這本《茶神在山上》高高山頂立,具有茶山啟示錄般的哲學意義。而灌注個人生命和感情的雲南本土文化價值情懷和立場,讓這本書深深行走於現代普洱茶文化的海底部分,讓我們領略到普洱茶文化喧囂波濤之下那些平時罕見的山峰和溝壑以及山峰和溝壑之間那些隱蔽、幽暗,但卻生機勃勃的景致和細節部分。這一個山頂,一個海底的世界兩相結合,讓雷平陽這本茶書具有非凡的質地,讓它既是茶書,又非茶書,既是勐海,又非勐海,呈現出一種亦真亦幻的奇異境況。而這亦真亦幻奇異之境,不就是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所裹挾的我們,想在一本茶書和一杯普洱茶中所渴望企及的尋常又非常的體驗嗎?
往期精選
▶群山丨芒原:詩歌五首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
審核丨呂翼
特邀編輯丨朱鏞
實習編輯丨 李平波
原標題:《群山丨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讀雷平陽《茶神在山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