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顧城寫下這首《一代人》,為一代人「立言」。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蔣昌建鏗鏘有力地誦讀這首詩,結束全場論辯,電視內外的觀眾再度為之熱血。
1979年到1993年,14年間,世殊事異、時光流轉,當我們再翻開《顧城的詩》,細細品讀,行走於朦朧之中,時而會感到無趣乏味,卻在下一頁紙,最不經意的時候,又有那麼一首短詩、小句與目光相遇,勾起心底故事。
今天是顧城60歲生日。除了《一代人》,顧城還曾寫下哪些耐人尋味的「經典」?作為一位「95後」,又是如何理解顧城的詩歌的?今天,我們從《顧城的詩》中一句句地讀過去。
《小巷》 1980年6月小巷寥寥24個字,長度不及一首七絕,留下長長遐想。經典之作,總能給人空間加以不同詮釋。如果是官方客套的說法,有人點評這首詩時,認為它是那一代被歷史拋入黑暗中的青年的寫照,詩中的種種意象都對應社會價值的符號,比如,詩裡的那把鑰匙,意味著詩人正在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
也有其他讀者,走一條傳統的「知人論世」路線,認為詩中的小巷,其實是因為詩人顧城患有嚴重的精神問題,所以打量世界偏頗,內心狹隘,所以「小巷」反映的是他對社會疏離、對人群隔膜的心境。
理解各有不同,無可厚非,但那份真切的無奈和絕望卻觸動讀者。身陷苦戀之人,常以此詩描摹對方的冷漠,像是永遠沒有回聲的牆;找尋前途前路碰壁時,又像手上拿著把舊鑰匙,無論如何也看不見那道門,找不到一個答案;在友情怪局中,或許想透一口氣,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一扇窗。顧城無需多言自己在寫下這短詩時的真實想法,讀者卻能衍生出無窮無盡的理解。
《門前》(節選) 1982年8月草在結它的種子《門前》這首詩,顧城或許寫得糾結。如今讀者能讀到九段的《門前》,但他的另一個版本,則只保留了前四段。只有四段時,這部分節選是全詩的最後兩段,為何有這樣的取捨,如今亦是未解之謎。
人們好言顧城的詩富有童心,早期詩歌中總是有兒童視角,寫得純真自然,舉例時,也常以這首《門前》為例。固然是某種程度的真實,安徒生也確實是顧城極為鍾愛的作家,他嘗言:「當我打開安徒生童話,淺淺的腦海裡就充滿光輝,我向它走去,我逐漸透明,拋棄了身後的陰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於是又有「知人論世」者來為大家讀詩,他們說道,由於顧城是從「文革」時代泅渡而來,對人間種種早已看透百態,他之所以能把門前發生的種種過往咀嚼得如此細緻,是因為嘗遍生活辛酸苦辣後,對生命中偶爾出現的美好十分珍惜。
不懂顧城怎樣想,但是願意分享一次和《門前》的碰撞:一個深夜,筆者意欲安眠,一個「對」的人在漫長疏離後,突然在微信上跳出一句話語,隔著薄薄手機屏幕,各自傾訴許久,又陷入一陣沉寂,頓覺什麼話也不想說,也不再有睡意,內心卻十分充實,緩了很久,用標準的「上班族」英語打出一句話「enjoy這種和一個想在一起kill time的人正在kill time的感覺」,下意識,《門前》裡的那句「有門,不用開開/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躍入腦海中。
《錯過》 1979年6月隔膜的薄冰溶化了錯過、錯誤,大抵和「死亡」一樣,仿佛是文學家、音樂家們最不能割捨的話題。劉心武寫過一篇雜文《錯誤》提出一代代人的「天問」:「人生的路啊,為什麼,為什麼總是充滿了這樣多的錯過?」最終,他給出一個陽光積極的回答,這篇雜文也被收入蘇教版語文教材中。
鄭愁予寫《錯誤》,達達馬蹄聲打亂的不只是江南細雨中姑娘的芳心,還有無數的讀者。童年時代聽周杰倫那首《不能說的秘密》,周董高唱著一句:「你說把愛漸漸放下會走更遠,又何必去改變已錯過的時間」,當時只知道周董唱歌很帥,旋律也挺好聽的,哪知這歌詞中,「錯過」二字的情重。
有點小思緒的人,都不會錯過「錯過」這個話題,顧城也難免。只不過種種「錯過」之中,顧城不歸咎時間,不歸咎空間,卻追責內心:「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有學者追溯顧城的這種懷疑源自何方,頗有點弗洛伊德的意味,又找尋到他童年的「恐懼」,認為這種遭遇成為他長期的「心理病灶」,由是才會對生活產生這般的「懷疑」,在今天也可聊備一說。
《墓床》(節選) 1988年1月人時已盡,人世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顧城晚期詩風轉變,一直飽受爭議和猜度,也是顧城詩歌研究中的大熱門。和早期童真、易讀、多重解釋的詩風不同,晚期詩歌變得稍為晦澀,也有不少作品被人視為「炫技」,形式奇巧大於內容深沉。
研究顧城晚期詩作,又都逃不開這首《墓床》,許多學者像偵探一般,蛛絲馬跡最終指認這首詩是詩人的遺作,反映了他對「死亡」的態度,最終導出結論:詩人走過漫漫長路,在高高低低的枝椏之中,最終將死亡看作自然,決定選擇平靜死亡。
但在讀過各種千奇百怪的評價分析後,在一位普通的知乎網友的話中,卻看到另一種有趣的解答,在她看來:字面背後,隱藏的是顧城的孤獨,有很多「走過的人」,然而都在趕路,不停地前進,他們注意到「樹枝低了」、「樹枝長了」,卻沒發現,在路邊有一個停歇的詩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