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2021-01-10 科學網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發現腸道許可的IFNγ+ NK細胞驅動LAMP1 + TRAIL +抗炎性星形膠質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2021年1月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他們使用高通量流式細胞術篩選,單細胞RNA測序和基於CRISPR–Cas9的細胞特異性體內遺傳擾動,他們在小鼠中鑑定了表達溶酶體蛋白LAMP12和死亡受體配體TRAIL3的星形膠質細胞的一個亞群。LAMP1 + TRAIL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TRAIL-DR5信號傳導誘導T細胞凋亡,從而限制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症。

在體內平衡條件下,星形膠質細胞殺傷細胞中幹擾素-γ(IFNγ)的表達是由腸道微生物組調節的,幹擾素-γ(IFNγ)驅動星形膠質細胞中TRAIL的表達。在炎症的情況下,T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產生的分子抑制星形膠質細胞中的TRAIL表達。

總之,他們顯示LAMP1 + TRAIL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誘導T細胞凋亡來限制中樞神經系統(CNS)炎症,並且該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由微生物組許可的腦膜IFNγ+ NK細胞維持。

據了解,星形膠質細胞是在CNS中豐富的膠質細胞,具有重要的體內平衡和促進疾病的功能。然而,關於星形膠質細胞的穩態抗炎活性及其調節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Gut-licensed IFNγ + NK cells drive LAMP1 + TRAIL + anti-inflammatory astrocytes

Author: Liliana M. Sanmarco, Michael A. Wheeler, Cristina Gutirrez-Vzquez, Carolina Manganeli Polonio, Mathias Linnerbauer, Felipe A. Pinho-Ribeiro, Zhaorong Li, Federico Giovannoni, Katelyn V. Batterman, Giulia Scalisi, Stephanie E. J. Zandee, Evelyn S. Heck, Moneera Alsuwailm, Douglas L. Rosene, Burkhard Becher, Isaac M. Chiu, Alexandre Prat, Francisco J. Quintana

Issue&Volume: 2021-01-06

Abstract: Astrocytes are glial cells that are abundant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and that have important homeostatic and disease-promoting functions1.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omeostatic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astrocytes and their regulation. Here, using high-throughput flow cytometry screen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d CRISPR–Cas9-based cell-specific in vivo genetic perturbations in mice, we identify a subset of astrocytes that expresses the lysosomal protein LAMP12 and the death receptor ligand TRAIL3. LAMP1+TRAIL+ astrocytes limit inflammation in the CNS by inducing T cell apoptosis through TRAIL–DR5 signalling. In homeostatic conditions, the expression of TRAIL in astrocytes is driven by interferon-γ (IFNγ) produced by meningeal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in which IFNγ expression is modulated by the gut microbiome. TRAIL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 is repressed by molecules produced by T cells and microglia in the context of inflammation. Altogether, we show that LAMP1+TRAIL+ astrocytes limit CNS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T cell apoptosis, and that this astrocyte subset is maintained by meningeal IFNγ+ NK cells that are licensed by the microbiome.

DOI: 10.1038/s41586-020-03116-4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116-4

相關焦點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如今,KAIST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了可塑背後的機制,該機制甚至可能解釋成人大腦的神經功能紊亂。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Nature)上。圖片來源:PixabayKAIST 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論文作者Won-Suk Chung說:「我們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影響,提升了我們對神經迴路的認識,了解神經迴路如何在學習、記憶和疾病中發生改變。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Hyungju Park團隊合作的名為「Astrocytes phagocytose adult hippocampal synapses for circuit homeostasis」的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選擇性吞噬成人海馬體興奮性突觸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機制。
  • JNS:意外發現一種中間神經元的「類星形膠質細胞作用」
    VTC Fralin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Michael Fox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能夠產生19號膠原蛋白的腦細胞,而這種膠原蛋白是形成大腦中抑制迴路的關鍵成分。這項研究發表在了《神經科學雜誌》上,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先前未知的健康大腦發育的潛在分子機制。該研究結果或將為科學家們開發成熟或修復細胞網絡以及緩解疾病的新藥奠定基礎。
  • 9月21日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 解讀近年來阿爾茲海默病研究領域重要...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聽力缺失與痴呆症有關,而且這種情況所誘發的痴呆症患者數量時全球4700萬病例中的十分之一;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來揭示為何耳朵的障礙會誘發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研究者希望這種最新的解釋能幫助科學家們深入研究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並在未來有效預測後代發病的風險。
  • 揭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CD4+ T細胞從腸道遷移到...
    他們還確定TLR4同時激活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從而導致白質流失、大腦損傷和認知功能下降。不清楚的是,這兩者之間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對於這項新的研究,這些作者推測,CD4+ T淋巴細胞---也被稱為輔助性T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可能就是其中的聯繫。
  • 中加NSFC-CIHR健康研究合作計劃項目初審結果公布
    81010014 程小星 結核病T細胞免疫功能異常的分子機制研究
  •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揭示竇房結細胞的潛在標誌物
    陳義漢、薛志剛聯合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揭示竇房結細胞的潛在標誌物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1-01-14  瀏覽:
  • Sci Adv:揭秘名為心磷脂的脂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酵母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影響人類機體代謝的疾病的發病機制,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巴斯綜合症等。
  • 科學網—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板藍,又稱為南板藍根,具有較豐富的靛藍色素,因此一直是傳統的藍色染料植物。
  • B肝GGA新研究,全面下調mRNA轉錄活性,降低抗原產生
    在2021年伊始,日本長崎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生院等研究人員提交並發表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介紹Geranylgeranylacetone可通過全面下調mRNA轉錄活性,以降低B肝病毒相關抗原產生(下圖來自:日本長崎大學)。
  • Nature Biotechnology: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Thom等研究人員合作在《自然》上發表了題為「The CDK inhibitor CR8 acts as a molecular glue degrader that depletes cyclin K」的研究結果,發現CDK抑制劑CR8可作為分子膠水來降解細胞周期素K。
  •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長出手指和腳趾的數學原理
    科學家通過研究已經發現了同人類手指和腳趾生產緊密關聯的機制原理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研究已經發現了同人類手指和腳趾生產緊密關聯的機制原理,此外其還揭示了基因管理在鰭進化變成四肢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性
  • 腦科學日報|研究發現,肥胖可能會削弱味蕾,讓你越胖越吃
    該工作拓展了H3K36甲基化修飾和DNA甲基化修飾間的精確調控機制,對理解相關人類遺傳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研究團隊通過整合基因組 (WGS),轉錄組(RNA-seq),DNA甲基化全基因組學(WGBS),ChIP-seq以及Hi-C的數據來研究實驗鼠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視網膜全基因組三維結構,並且首次以機器學習的方法將整個基因組歸入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區域,該研究結果揭示了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細胞基因組三維結構的變化以及其對基因轉錄水平的影響,並且發現了一個在特定細胞特定發育階段起作用的超級增強子。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對於急性精神分裂症且病情加重的患者,SEP-363856(一種非D2受體結合的藥物,它具有激活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1 (TAAR1)和5-羥色胺1A型受體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