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你剛打了肉毒桿菌,不會臉看起來太僵吧?」
「其實你的眉毛,真的跟沒有一樣。」
「(整張臉都在發亮),那你還不趕快吸一下油。」
最近,《我們真正的朋友》把「女明星的友誼」搬上了綜藝舞臺。比起鏡頭前假笑鏡頭後不給對方p圖的「塑料姐妹花」,這四位老姐妹仗著20年的堅固友情瘋狂互黑,唇槍舌劍一秒不停,終於讓觀眾看到了真實不做作的女性友誼。
這檔名字有些簡單的綜藝在豆瓣上獲得了8.9分的高分,也開啟了大家對「女性友誼」的熱烈討論。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為你梳理「閨蜜」媒介形象圖鑑,看看那些灑狗血的「閨蜜」劇和經典的友誼片究竟差在哪裡,女性友誼,真的只有「閨蜜」這一種可能性嗎?
01.熱度與狗血齊飛的「閨蜜」一直以來,女性間的友情都是影視作品樂於刻畫的對象,也不乏有佳作出現。而近幾年,當「閨蜜」成為了女性友誼的代名詞,場面逐漸失控,撕逼背叛搶男人,狗血越灑越得勁。
宮鬥戰場:總有一方要黑化宮鬥劇向來是閨蜜撕逼的重災區。我們總能看見前幾集裡還姐姐妹妹一派親熱的主角們,沒過多久就開始鬥個你死我活,投毒打胎甩鍋各種手段都用上,最後結果往往是女主獲得最終勝利,看著昔日好友的落敗身影落下兩行清淚,惋惜一去不回的友情。
這種情節十分套路,閨蜜反目的原因也不外乎是「嫉妒」二字。
比如《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在身世、才學以及帝王恩寵方面處處不如甄嬛,逐漸黑化,明裡暗裡給女主使了不少絆子。而甄嬛作為宮鬥終極冠軍,在安陵容死後,還是望著宮牆落下了又恨又憾的眼淚,作為閨蜜情的最後祭奠。
同樣的,《美人心計》中,慎兒嫉妒女主成為皇后而自己卻身世飄零,作妖設局使帝後離心。而女主在好不容易料理了她之後,還是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地扇她一巴掌,泫然欲泣地痛恨道「這一掌,是為了我死去的慎兒!」
反目——黑化——爭鬥——結局——哀悼,宮鬥劇中閨蜜情的走向大多如此,一眼便看得到結局。
逃不出的魔咒之閨蜜總會愛上同一個男人閨蜜劇大行其道,一個逃不出的魔咒是——閨蜜總會愛上同一個男人。
《我的前半生》中「閨蜜變情敵」的劇情走向讓觀眾邊看邊罵;《大好時光》中為男主角和閨蜜撕破臉的夏冰冰直接被罵上了熱搜;還有電影《閨蜜》中三個女孩前一秒還在一起發瘋犯傻,下一秒就為了某個從天而降的男人撕破臉皮打成一團……
瀏覽一眾閨蜜片後,筆者仍然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這屆電視劇這麼愛寫閨蜜愛上同一個男人?更想不明白的是:為啥這些連狗血配方都一模一樣的劇,熱度總是還不錯?
02.女性友誼的可能性事實上,拋開「心機反目搶男人」這些換湯不換藥的狗血配方,女性友誼,原本該有很多種可能性。
嫉妒:「你是我的天才好友」「嫉妒」是友誼中繞不開的話題,但比起宮鬥劇中千篇一律的爭風吃醋你死我活,《我的天才女友》中埃萊娜和莉拉之間暗暗存在的角力和扶持才是現實生活中友誼的樣子。
埃萊娜嫉妒莉拉從小展露出的天才,嫉妒她「比我們所有女生都強大」「好像做什麼事都能成功」,所以她行事的許多原則是「莉拉會這樣做」。而莉拉則一直是無所畏懼的樣子,帶著埃萊娜用衝撞的方式試圖逃離破敗的城區。劇集最後,是埃萊娜成為城區學習最好的孩子,莉拉卻不再上學,準備結婚,她對埃萊娜說,「你一定要一直上學,並且要做最好的那個,因為你是我的天才好友。」
在埃萊娜心中,莉拉才是真正的天才;而莉拉仍然聰明又執拗,但她告訴埃萊娜,「你是我的天才好友」。
也許這才是女性友誼中真正的「嫉妒」——你是我的陰影,也是我的微光。正如埃萊娜·費蘭特在為《我的天才女友》作註解時所說的:
「在莉拉和埃萊娜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件顯示了一個人如何從另一人身上汲取力量。但要記住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她們幫助彼此的層面上,同樣也體現在她們互相洗劫,從對方身上竊取情感和知識,消耗對方的力量。」
陪伴:我們一起做過的夢《我的天才女友》用灰藍的色調描繪友情中的嫉妒,《陽光姐妹淘》則用毫不吝嗇的柔光講述了女生之間最簡單的親密陪伴。
「女生之間很難有真正的友誼」絕對是一種誤讀,有時候,友誼的發生也許只是源於一次共同面對的麻煩、一個同樣看不慣的人,或者,一種兩人都喜歡的零食而已。比如《陽光姐妹淘》中,Sunny七人組友誼的開始,只是因為春花為轉學而來的娜美出過一次頭而已;而《我只喜歡你》中,好得像一個人似的喬一與郝五一,一起做過最轟轟烈烈的事情,也只是在全校師生面前一起穿錯校服這樣的滑稽小事。
而很多時候,友誼就是許許多多的滑稽小事。談友誼不必那麼深刻,不必強行與夢想、奮鬥、女性成長掛鈎,更不必用千迴百轉到狗血失真的劇情去證明友誼是多麼厚重傳奇。
朋友就是朋友而已,像《陽光姐妹淘》一樣記錄一段小姐妹的中二時光,就已經足夠「有意義」。
相愛相殺:世上另一個我「相愛相殺」,也是影視作品在刻畫女性友誼時常關注的落點。
初級版的「相愛相殺」,就像《破產姐妹》中生命不息互黑不止的Max和Caroline,雖然我黑你最狠,但蒼天作證只有你有資格和我共享暴富夢想;再進階一些,則是《七月與安生》中撕得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後,七月還是要對安生說,「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
終極版的「相愛相殺」,大概就是《殺死伊芙》中貓鼠遊戲玩得不亦樂乎的Villanelle和Eve,兩人之間的博弈複雜又迷人,就像編劇所說的,「這兩個女人甚至不需要見對方就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她們以一種比浪漫關係更複雜的方式給予彼此生命。」
還有改編自好萊塢影史上真實故事的《宿敵:貝蒂和瓊》,當了大半輩子冤家的兩位女演員,在雙雙過氣後再度聚首,戲裡戲外上演不見血的硝煙和戰爭。你很難說清楚她們到底是閨蜜還是盟友,又或者一直是對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人遲暮的心酸與即便如此也要終生昂頭奮鬥的尊嚴,只有對方與共。
同樣講「撕逼」故事,《宿敵:貝蒂和瓊》收穫了豆瓣9.0的高分,是因為它觸及到了女性友誼最複雜又最動人的深處,正如豆瓣網友@極限禁果花所說的,「你身上有我最想要的。一個我成為不了的自己。」
03.高亮的「閨蜜」,失落的「友誼」所以你看,女性友誼明明有這麼多種可能性,簡單的、複雜的、浪漫的、危險的……為什麼這屆影視劇偏偏喜歡撒狗血?雖然我們習慣把狗血爛尾的鍋都甩給編劇,但是講道理,這一次,鍋不能編劇一個人背。
汙名傳播:越黑越紅的「閨蜜」從影視劇慣愛用的宣傳話術,到小紅書大V們總在分享的筆記,甚至普通網友的微博,「閨蜜」都是一個出鏡率極高的詞語。雖然「閨蜜」一詞已經完全汙名化,暗含了心機黑化搶男人等一系列負面含義,但奇怪的是,這個詞仍然是一個多方愛用詞,大有「越黑越紅」的趨勢。
根據克拉柏的選擇理論,人們在接受信息時通常會經歷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越簡潔明確、刺激度強的信息越容易被記住。
作為社交媒體造詞的傑出成果,「閨蜜」的廣泛傳播很大程度上也是選擇理論在發揮作用。這個概括性高、指向清晰同時又具備一定刺激度的詞語完全迎合了人們選擇信息的習慣,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使用中成為了高頻熱詞。
儘管,高度概括性的詞語往往也意味著思維的懶惰與單一,以及豐富的可能性被抹殺。
每當社交媒體早出一個熱詞,各大品牌和商家一定聞風而動,畢竟,這一茬韭菜,不割白不割。
「閨蜜」也是品牌最愛玩的梗。比如,珀萊雅曾經利用「閨蜜」背後「塑料姐妹情」汙名含義,在微博觸發「閨蜜拼美大賽」的話題,同時聯手公號@洪胖胖推出「致閨蜜」特輯,收割了大波流量之後將旗下的「閨蜜面膜」成功推出。除此之外,微博上也常常出現「閨蜜買的這條裙子很好看」「閨蜜買這個居然只花了xx元」之類的廣告流,誓要將「閨蜜」這茬韭菜割乾淨。
商業最擅長玩梗,迎合社交媒體的趨勢和年輕人的喜好來製造內容,從這個角度上講,「閨蜜」一詞的廣泛傳播和使用,也是一種「話語溫室」,最終卻造成了女性友誼在媒介呈現中的單調與狹隘。
女性友誼也可以是史詩必須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比起男性之間的兄弟情義(brotherhood),女性友誼得到的講述還是太少了。即使是在女性角色唱主角的後宮戲中,我們通常也只能看到圍繞男性進行的爭鬥和廝殺。
前幾天登上熱搜的知乎小說《宮牆柳》一反常態,寫後宮嬪妃間不爭寵,而是互相扶持、共度年歲的感情。這部小說的火爆說明,觀眾仍然在期待更豐富的、不一樣的女性友誼的講述。
那不勒斯四部曲風靡全球後,被盛讚為「女性友誼的史詩」,作者費蘭特曾說,「在小說歷史上,男性友誼有其嚴格的規律——對其內在規律的尊重、背叛的後果,都是非常明確的。而女性友誼一片未知區域,更多為我們自己所知,沒有固定的規則。
一切都有可能會發生。在小說中,對這種女性友誼的探索非常艱巨,這是一場賭博,一種艱苦而激烈的承擔。每走一步,你都要面臨那種風險,即故事的誠實、偽善的算計,和那種令人作嘔地拔高女性友誼的意識形態所蒙蔽。」
從這一點來看,玩爛梗撒狗血的「閨蜜」劇亦有其積極意義,至少,它給了女性友誼一個更大的舞臺。然而,在「閨蜜」被高頻使用的同時,「友誼」本身,卻正在失落。
女性情誼被關注、被放置在舞臺中央講述,這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情,但「友誼」不該被「閨蜜」這樣狹隘的詞語遮掩全貌。
我們期待有一天,女性之間的陪伴、鼓勵、親密、曖昧,甚至嫉妒、較量、疏遠,都能得到溫柔而本真的講述,而不是被一個虛勢而小氣的「閨蜜」帶走了所有的可能性。
畢竟,「朋友」這個詞雖然簡單,卻絕不寡淡;人與人的際遇本身,已經足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