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2021-01-08 菜鳥弟弟

赫本所生活的的時代無疑是群星璀璨的時代。那個時代湧現出了大量的星光閃耀的名人:諸如文豪、政治巨匠、電影和時尚名流,像蒂斯、畢卡索、米羅、達利、杜尚、蒙德裡安、克萊因、波洛克、夏加爾、安迪·沃霍爾、基斯哈林等藝術家,瑪麗蓮夢露,英格麗褒曼等明星,保羅薩特與西蒙娜波伏娃等哲學家。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迷人時代。

而本文僅想談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

兩者側重點不同

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兩者本質不同

1、女性主義是打破男性話語權,從女性的視角來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權主義是更多從社會地位,就業機會及報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學批評所要求的打破父權制話語,實際是要求女性平等的發話權。

2、女權主義創立的社會性別概念也致力於探究一個被壓迫群體,婦女的歷史與現狀。但是,與階級概念的誕生不同,社會性別概念不是產生於一個或幾個人的著述,而是女權主義的集體創作。

我們從奧黛麗赫本這位女神殿堂級人物解析她,從時代背景,人物童年,家庭,個人成長,愛情婚姻生育等女性的自然,社會與生理屬性來看她的藝術。同樣,今天讓我們重新了解一下赫本時代中外女性主義詩人與她們的詩歌吧。

女性主義詩人與代表作

1.伊莉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

畢肖普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1911年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1934年畢業於瓦薩學院後,在紐約文學圈裡的生活為其事業奠定了基礎。後與大學同學路易斯·克蘭在南方佛羅裡達的基維斯特島,同居了5年。她的一生很多時候都在旅行,游離了美國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年定居巴西。最後返回麻薩諸塞州,住在波士頓,任教於哈佛大學。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歲。

寄往紐約的信

——給路易絲.克倫

我希望你在下一封信裡說說

你想去的地方你要做的事情

那些戲怎麼樣,散場以後

你還有哪些別的娛樂?

你在午夜時分搭乘計程車

匆忙的像是要拯救自己的靈魂

那裡道路不斷圍繞公園

計費器瞪著眼睛如垂死的貓頭鷹

樹木顯得異常的古怪和綠

孤單地站在又大又黑的洞穴前

突然,你置身於另一個地方

那裡事件像波浪一樣接連發生

大多數玩笑你弄不明白

像石板上擦掉的幾句髒話

歌聲嘹亮可多少有點朦朧

天色已經黑得不能再黑了

從棕色的石頭屋子裡出來

你到了灰白灑了水的人行道上

建築物的一側太陽會升起

像一片搖擺不停的小麥田

親愛的,是小麥不是燕麥。我猜

這些小麥的種子不是你撒播的

無論如何我都渴望了解

你想做的事情你要去的地方

畢曉普不喜歡別人給她加標籤,不喜歡別人叫她「女同志詩人」或者「女詩人」,她拒絕任何純女性詩選收錄自己的作品。因此,很多熱衷女性運動的女詩人都認為畢曉普有「厭女」情結。有趣的是,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她只是希望別人在評價她時看的是作品,而不是性別或者性向。

2.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

她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莉莎白·畢肖普之後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1963年她最後一次自殺成功時,年僅31歲。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因其富於激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於世,又因其與另一位英國詩人休斯情感變故自殺的戲劇化人生而成為英美文學界一個長久的話題。

西爾維婭·普拉斯為我們所熟悉,首先是作為一位美國自白派詩人的代表。拉斯的小說創作有非常突出的自傳性特色,幾乎每一篇都能從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中找到影子。作為詩人的普拉斯也曾非常投入地學習過繪畫。《綠石頭》是對童年生活令人悵惘的追憶;《超人與寶拉·布朗的新冬裝》敘述的是成長經歷;《寡婦曼加達其人》根據作者新婚後去西班牙度假的經歷寫成,體現了過人的觀察能力;《成功之日》記錄了一對獻身寫作的夫婦的生活及妻子微妙的心理活動。

大學期間她學業出眾,每門功課都是優等,獲得多項獎學金。大學二年級時因出色的寫作才能被紐約時裝雜誌《小姐》選中應邀擔任該雜誌的客座編輯。一個月的紐約生活如同夢幻一般,豪華的宴會,漂亮的時裝,與仰慕的作家共同創作。但好景不長,不久她就陷入在精神分裂的磨難中,直至進入麥克林精神病院被進行電療。她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就是描寫這一段經歷。

我們看她一首:

邊緣

這個女人盡善盡美了,

她的死

屍體帶著圓滿的微笑,

一種希臘式的悲劇結局

在她長裙的褶縫上幻現

她赤裸的

雙腳像是在訴說

我們來自遠方,現在到站了,

每一個死去的孩子都蜷縮著,像一窩白蛇

各自有一個小小的

早已空蕩蕩的牛奶罐

它把他們

摟進懷抱,就像玫瑰花

合上花瓣,在花園裡

僵冷,死之光

從甜美、縱深的喉管裡溢出芬芳。

月亮已無哀可悲,

從她的骨縫射出凝睇。

它已習慣於這種事情。

黑色長裙緩緩拖拽,悉悉作響。

1956年2月,西爾維婭·普拉斯獲得一筆獎學金獲準去英國劍橋留學。她在那裡邂逅了英俊的英國詩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 —1998),兩人立刻墜入了情網,並閃電似地結婚。當時普拉斯稱休斯為「世間惟一能與我匹配的男子」。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有人怪罪於休斯的風流;可能更隱蔽的原因是出於普拉斯難以控制的瘋狂。1962年普拉斯與休斯分居,她單獨帶著兒女在倫敦居住。同年休斯與Assia Wevill同居。普拉斯在數月內突然面臨的劇烈的生活變動,以及生活拮据所帶來的壓力,《鐘形罩》剛剛出版卻反映平平,與休斯辦理離婚手續過程中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再一次地選擇了自殺。但這一次,上帝成全了她。從她到英國至死亡正好整整六年。

3.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一2012年2月1日)

波蘭女作家,同時也是位傑出的翻譯家,將許多優秀的法國詩歌翻譯成波蘭語,並於199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詩作被稱為「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有《一見鍾情》,《呼喚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奈莉·薩克斯),第四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人稱「詩歌界的莫扎特」。

肺癌去世前,是波蘭最受歡迎女作家。

辛波絲的詩歌大部分是沉思,但也談到死亡、酷刑、戰爭,也因其凝練、清澈、悠遊從容的風格而被譽為「詩壇莫扎特」。拋開早期與政治的關聯,辛波絲卡從1957年出版的《呼喚雪人》開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一九七六年之後,十年間未見其新詩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橋上的人們》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這本詩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詩作,然而篇篇佳構,各具特色,可說是她詩藝的高峰。她的詩歌同樣是屬於整個世界的,字裡行間都深刻地透露著道德和哲理。她的詩歌更是包羅萬象的,如一位波蘭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宇宙世界、人類和動物的進化史、古往今來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她個人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幾乎無不涉獵。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

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辛波斯卡

她喜歡抽菸,喜歡鯡魚和伏特加。

她沒有生育。詩歌是她的子女。

她並不熱衷於生活上的歷險。

她不願意成為明星,即使在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後。

她拒絕別人為她寫傳記,她只希望人們能專心地閱讀她的作品。

我曾這樣寂寞地生活(胡桑譯)

清晨四點

黑夜與白晝之間的時辰。

輾轉反側之間的時辰。

三十歲人的時辰。

為公雞啼鳴而清掃乾淨的時辰。

大地收回溫暖擁抱的時辰。

來自消逝星辰的涼風的時辰。

我們消失後留不下任何痕跡的時辰。

空洞的時辰。

虛無。沒有意義。

其他一切時辰的底座。

臨晨四點,沒有人感到舒服。

假如一隻螞蟻有這種感受,

我們為它感到高興。讓五點鐘到來吧,

如果,我們不得不繼續活著。

4.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GabrielaMistral,1889-1957)

智利女詩人。出生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北的維庫那鎮。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進過學校,靠做小學教員的同父異母姐姐輔導和自學獲得文化知識。1945年,「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徵。」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丁美洲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詩人。

羞怯

米斯特拉爾

如果你看我,我就變得美麗

仿佛小草披上降下的露珠,

河水退去時,高高的蘆葦

不再認得我煥發容光的顏面。

我羞怯,為了我悽涼的嘴巴,

粗啞的嗓音,笨拙的膝頭:

如今你看著我,走進我,

我感到我可憐,在赤裸地摸索。

你在路上逢到哪塊石頭

都比不上這個你撿起來的女人

在拂曉的微光下更加赤裸,

因為你看見了她,聽見了她的歌。

我要緘默,為的是不讓

原野上經過我的人知道我幸福,

緘默於照上我粗糙額頭的光輝

緘默於我手上所有的顫慄

夜來了,露珠落上小草;

久久地看著我吧,溫存地說話,

但願明天河水退下時,你所

吻著的她,已經滿被美麗!

默愛

米斯特拉爾

如果我恨你,

我會斬釘截鐵地對你說,

可如今我愛你,

對人類如此含糊的語言

我卻信不過。

你願它化作一聲呼喚,

來自深深的心底,

可它還沒出胸膛和喉嚨,

灼熱的激流早已有氣無力。

我本是一座漲滿的池塘,

可對你卻像乾涸的泉眼一樣。

一切都由於我痛苦的沉默,

它的殘暴勝過死亡!

5.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

加拿大首席女詩人,詩中展露女人的細膩與豐富以及思想女性對人生持久的洞察力,詩集有《圓圈遊戲》。

上一次再上一次,

我記得

足有八個月,從我

提起裙子在火車旁邊奔跑,

把紫羅蘭塞進車廂,

到打開陣亡通知書,

二十年裡

我看著你的照片變黃   

選自《最初,我有幾個世紀》

6.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

奧地利抽象主義女詩人,詩風有一股讚歌的交響,詩集有《召喚大熊星》。 

一塊石頭會感動另一塊石頭

戀人,我無法說明的,

請給我說明

我應該讓這短促的時間  

只跟思想孤零零交談

還是,對愛情渾然不知  

或者知道了也悵然若失  

7.安娜·阿赫瑪託娃(1889——1966)

俄國詩歌的月亮,她的抒情詩具有深刻的人性,內心回憶細微而優雅,代表作有《黃昏》、《念珠》。 

我忠順地侍奉著你

你別害怕我這苦苦的戀情

為了讓我們相依為命

我選擇放棄我的生命

——選自《無題》

通嚮往事之路早已湮沒,

其實如今

我已無需探尋記憶的殘痕

那是什麼?是血汙的石板

墓穴的欄門

或者是不肯沉寂的回聲

縱然我一再央求,它就是不聽……

——選自《回聲》

8.奈麗·薩克斯(1891——1970)

流亡瑞典的德裔女詩人,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風有一種明亮的痛苦,詩集有《死亡歡慶生命》。 

我們生還者

死亡用空骨削它的長笛

死亡用懷念做它的琴弓

我們的軀體跟著呻吟

隨著殘缺的音樂

我們生還者  

為我們的脖頸

搓好的繩索  

還懸在面前的藍天   

選自《生還者合唱曲》

相關焦點

  • 作為新時代女性,為何不少雙魚座女子對大男子主義依舊不是很排斥
    文/梵星小小吖序大男子主義是千年封建社會的殘留文化思想,儘管現在已是男女平等的時代,不少男人卻並未徹底擺脫這種思想。如今的中國女人在經濟、思想上都越來越獨立,因此,不少女性朋友對依舊持有大男子主義思想的男人會比較牴觸,畢竟在情感中,這種男人對女人存在一定的支配慾。
  • 墜落凡間的天使,奧黛麗赫本,關於赫本你不知道的12件事
    赫本在1993年時由於癌症去世,當時她才63歲,但她在那個時代的生活比大多數人在一個世紀裡所能做的事都要多。赫本在1961年的蒂芙尼早餐中扮演格萊特裡利的偶像角色。杜魯門曾希望瑪麗蓮夢露扮演。當赫本完美演繹這個角色時,杜魯門感到很沮喪。
  • 他愛了赫本一生,以朋友的身份終生未娶,有一種愛叫赫本與紀梵希
    1929年,奧黛麗赫本出生在布魯塞爾。那時候她的家人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女孩,以後會變成黑白電影女王,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赫本的家庭雖然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是優渥人家,但在六歲那年,他的父親很突然的離家出走了。十歲的時候,她跟隨母親去了荷蘭,進入安恆音樂學院學習芭蕾舞。
  • 不屈不撓的美國舞臺和電影女演員赫本
    赫本的父親是康乃狄克州一位富有且傑出的外科醫生,她的母親是女性選舉運動的領導者。從幼年時期起,赫本就不斷被鼓勵擴大她的智力視野,只說實話,並始終保持身體最佳狀態。屏幕上和關閉時,銀幕最獨特和最持久的個性之一,凱薩琳赫本作為一位女主角的職業生涯跨越了七十年,超過五十部高質量的電影(從搞笑喜劇和浪漫到高級戲劇),創紀錄的十二項奧斯卡提名和四個黃金小雕像。
  • 紀梵希過世 | 曾為赫本扶柩的他,今日有誰相送?
    ▲身著紀梵希長裙的赫本作為二戰後新風潮運動中最年輕的設計師,紀梵希是50年代時尚業輝煌期的後生新秀,亦是舊時代最後的見證人。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紀梵希秉承浪漫典雅的風格,受到包括傑奎琳·甘迺迪、格蕾絲·凱莉、奧黛麗·赫本的青睞。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的小黑裙造型更可稱為彪炳時尚史的剎那永恆。
  • 21世紀觀眾喜歡的赫本電影排行榜公布,《龍鳳配》排名第一
    北京時間10月5日,好萊塢「天使劇院」公布了一項關於赫本電影的調查結果,調查的主要內容就是「21世紀觀眾喜歡的赫本電影排行榜」,通過廣大現在的影迷們投票,票選出大家最喜愛的赫本電影,也算是用這種方式對赫本時代的致敬。
  • 儒家與女性主義真的勢不兩立嗎
    儒家與女性主義似乎已成為一組無法調和的二項對立,無論是所謂「只有儒家才能安頓現代女性」,還是所謂儒家也有一種獨特的女權思想,這些立論之所以無法建立有效性和說服力,其原因皆在於對儒學的根源性價值進行現代轉化過程中的失敗。
  • 紀梵希與赫本的「愛情故事」,騙了我們整整四十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劇,小說等存在,歌頌了大量的愛情,也給越來越多的人期待,這也導致現在的男女結婚率越來越低,離婚率卻大幅度上升,我們期待能夠遇到更好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甚至在看電影的時候,期待主人公是自己就好了。
  • 楊冪的赫本仿妝究竟有多像?為什么女明星都愛模仿赫本呢?
    林志玲的赫本仿妝志玲姐姐算是奧黛麗赫本的忠實粉絲了,拍過很多奧黛麗赫本的仿妝照片。上圖中的志玲姐姐身穿黑色連衣裙,髮型是按照經典的赫本盤發盤的,顯得很是溫婉大方。妝容方面沒有用到赫本的標誌性復古大紅唇,但是呢也有一種別樣的美。上圖的志玲姐姐的赫本扮相是在某一次出席商演活動中弄的,整體扮相就比較現代感了,可以用『赫本小公主』來形容。
  • 【WISE 1.0前奏】氧氣創始人X小姐:女性主義的網際網路是時候讓男人...
    這樣的網際網路,明顯已經具有了女性主義的特徵。中國網際網路裡的場景和Aileen Lee的描述別無二致:Same、Nice這樣的社交App是女性朋友推薦給你的嗎?你的對周圍的快遞包裹是不是都熟視無睹了,其中大部分來自天天刷淘寶的女性。想想這些場景,你還會覺得這是個笑話麼?是的,女性主義的網際網路是時候讓男人們來「聽話」了。
  • 用星盤走進我們的世界女神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赫本出生在比利時,那麼根據她的出生地,她是土星守護的人(我查詢不到她具體的出生時間,所以一些大概星體的坐落根據她百度資料的出生年月日以及出生地排盤)赫本的本命盤上升摩羯,金星坐落在白羊。然後金星與冥王星相剋。
  • 亞洲的女性主義書寫,是另一種英雄主義敘事
    女性解放歷史上,激進女性主義針對「母性本能」有諸多反省。費爾斯通徵用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提出「性的階級」,認為生育關係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那個世界消滅了私有財產和核心家庭,女性主動放棄了自然生育而選擇社會化的人工生育。她們認識到自然生育是所有偏見和性別歧視的本源,而破除性的等級制,放棄她們專有的生育權,是隸屬於這場漫長的婦女革命的一部分。在馬塔坡伊賽特,每個孩子被分配三個母親共同照料,權力關係的最初範式得以瓦解。對女權主義最好的批評,往往來自於女權主義內部。
  • 餘秀華不是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最打動我的詩人
    作為詩歌的普通讀者,我想我和大多數轉發、購買她詩集的人一樣,並不將她視為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她卻是這些天來最打動我的詩人。作為她的同時代人,我們只需回答,作為此時代的詩人,她的詩是否打動了你,她是否寫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作為最普泛的人的共同感受?
  • 康輝和奧黛麗赫本臉型一樣?曾被嫌醜的大方臉,今成「時尚臉蛋」
    從整體來看,方臉稜角分明,給人凌厲的感覺,不符合女性」柔美「的設定,更適合男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提起方臉最先想到的是康輝。但是,隨著時代與審美的變化,女性也越來越獨立,方臉的堅毅反而有了更多的吸引力,看起來也更具高級感。
  • 在中國,女性「超A」風格的崛起會變成消費女權主義嗎?
    這種叛逆、利落的風格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對女性氣質的要求相悖。自由造型師林文卓認為:「把自己打扮得『超A』是對形象的一種武裝,在一個女性氣質被固化的社會,女性需要通過著裝來強化和宣告自己的態度和力量。」在這種『超A』的裝束下,她們感覺「自己能有一個更舒服和灑脫的狀態」,過分體現柔美優雅或是女性身材的著裝,對她們而言反倒是一種束縛。
  • 奧黛麗赫本演繹的人生
    奧黛麗赫本是我們很多人的夢中女神,提起奧黛麗赫本,人們的反應都是美麗、漂亮。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參演了很多部電影,今天,我們來介紹當中幾部經典的電影。奧黛麗赫本1.《羅馬假日》「請抬起你的頭, 我的公主,不然皇冠會掉下來的」,「現在,我必須離開了。我走到街角,然後轉彎。答應我,別看著我,把車開走,離開我,就像我離開你」。
  • 奧黛麗赫本的王冠時刻,《羅馬假日》太出名,粉紅頭冠也驚豔!
    追憶起黃金時代的好萊塢熒幕,女神奧黛麗赫本是不能忽略的一位,她是《羅馬假日》裡與記者相愛卻又黯然分手的安妮公主,也是《蒂凡尼早餐》中驚鴻一面的小黑裙女郎霍莉。她曾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至今都讓影迷久久回味,今天小編想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看她,走進那些珠光寶氣的赫本王冠時刻。
  • 【專訪】詩人于堅:我的寫作是後退的 與這個時代寫作的方向背道而馳
    在青年時代,我大量閱讀古代中國的典籍,背的都是王維、李白和杜甫的詩。那些詩不是書本上的,而是空間中的,你可以在大地上感受到這些詩,感覺這些詩人是在昆明的。比如「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是我經常在滇池上感覺到的,經常令我熱淚盈眶。這影響了我的寫作,我從來沒有把故鄉看成一種負面的東西,我從來就認為,不單是城市,包括傳統的昆明人,都是非常善良美好的。
  • 收藏赫本43個瞬間!離婚2次被背叛流產,都是原生家庭給的悲劇
    也是在這個期間,赫本認識了她婚前唯一承認的男友——幾米·漢森這是一個英國的富二代,兩個人曾經都走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是由於幾米·漢森的家族要求赫本息影,回歸家庭,當時事業正處於上升期的赫本忙著拍電影拒絕這一段婚姻!2:《羅馬假日》/1953《羅馬假日》,不僅僅是赫本的成名作,它還是好萊塢史上最經典的黑白電影,而赫本也靠這部作品,一戰成名!
  • 王梆:女巫簡史——文學鏡像中的女性地位
    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詩人和作家強調情感和想像的注入,女巫的形象產生了兩面性:或美或陰暗。女巫的去魅,直到女性作家掌握了話語權才得以實現,女性因自身命運的相連,對女巫的闡釋賦予了新的意義。 文章梳理了從古希臘至今文學作品中所出現的女巫形象及書寫,從中探尋歷史洪流中的女性地位,女性主義思潮的萌芽,以及性別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