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張大媽,最近發現肛門處長了幾個小肉球,開始她以為只是痔瘡沒有放在心上,買了一些痔瘡藥用了,沒有多大效果,後來發現大便出血有些嚴重了,這才去醫院,最後發現是大腸癌。臨床顯示,每10名大腸惡性疾病患者中,就有9人合併有痔瘡。許多腸道疾病患者卻常把血便誤以為是痔瘡,因而延誤就醫時機。那麼大便有血是痔瘡呢,還是其他疾病?
排便異常是腸道問題訊號
我國每年約有15萬人新患大腸的惡性疾病,如果能在早期確診,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8成。然而,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大便帶血且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並不明顯。
但假如糞便帶有暗紅色,且血液和糞便是混合在一起的,那就很有可能是大腸惡性疾病,建議進一步就醫確診。此外,患者常有裡急後重的症狀,也就是明明感覺想大便、但又上不出來,並且會出現腹部疼痛或腫脹、體重莫名減輕、暈眩、喘不過氣等症狀。
而作為排便狀態,又因為現代人容易將便意不斷,或排便出血等排便問題,歸咎於工作繁忙、壓力大、長期外食或痔瘡引起,而忽略疾病的嚴重性,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大多數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影響治療效果。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有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惕。
因大腸惡性疾病引起的血便 只佔不到1成
雖然血便是大腸惡性疾病常見的末期症狀之一,但有血便並不見得就患病!從輕微便秘引起的痔瘡,到嚴重的大腸道惡性疾病,都有可能發生血便的症狀。消化道從口腔開始,一直延伸到肛門口,總長度是身高的4-5倍,當人體咀嚼併吞入食物後,食物會通過消化道不同的部位消化,最後形成糞便。血便中的血液,可以來自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其中,大家最擔心的疾病,反而佔血便發生原因不到1成的比例。實際上,多數血便是由比較良性的各種腸胃道疾病所引起。
以常見的痔瘡導致血便為例。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內的壓力,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輕微時,排便會少量出血;嚴重時,痔瘡可能隨著排便而脫出肛門,甚至長時間脫出,無法縮回肛門內。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痔瘡就是靜脈曲張的一種,屬於血管擴張變形的疾病。痔瘡是肛門處靜脈血管過度腫脹、曲張所致;當排便不順暢,人體過度出力時,糞便會擠壓到腫脹的靜脈,造成出血。
久坐、缺乏運動、便秘 都是痔瘡常見的原因
由於痔瘡出血位置比較靠近肛門口,因此症狀發生時,患者往往可以在擦拭的衛生紙或是馬桶內看見鮮紅的血色,有些比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是邊上廁所邊滴血,且血和糞便是分離的,如廁時,肛門多半會伴隨許疼痛感。而且痔瘡患者,則會有肛門瘙癢、輕微腫脹,甚至於痔瘡外露,用手觸碰就可以摸的到。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一語道破了痔瘡的高普及率。現代上班族習慣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排便不順,都是造成痔瘡如此普遍的原因。患痔瘡的男女比例約為九比一,但其實從醫學角度來看,男女發生率應該不相上下,只是女性常因為難以啟齒,而羞於就診。得了痔瘡,建議使用甘伯宗凝膠進行治療,對痔瘡肉球起到止痛止癢效果,對由痔瘡引起的腫脹瘙癢充血起到緩解作用。
門診常碰到很多患者都是痔瘡一直出血,拖到貧血、臉色發白、甚至頭暈,才來就醫,但都不好意思直說,還得不斷旁敲側擊,他們才說出這個難言之隱。假裝看不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要是等到痔瘡越來越大,就只能用手術來收拾殘局。況且即使開刀,還是可能復發,建議最好還是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並搭配藥物改善血管擴張情形,才有機會真的擺脫難纏的痔瘡之苦。
常見的血便原因有哪些?
1、痔瘡:可發現糞便末段有血液,用衛生紙擦拭會有血跡。長在肛門口附近的血栓痔會有疼痛的症狀,待2~3天血栓脫落後,疼痛才會緩解。
2、肛裂:過硬的糞便摩擦肛門,撕裂負責關閉肛門口的內肛門括約肌,進而導致的出血及肛門疼痛症狀。尤其在排便的時候,肛門疼痛特別明顯。
3、憩室炎:血便發作往往沒有特別疼痛的感覺,有些人會伴隨發燒的症狀。大部分能自行緩解,但還是會有5成復發的機率。
4、大腸炎:一般會伴隨腹痛、發燒及脫水(嘴巴舌頭乾燥、尿液顏色變深)的症狀。
5、大腸惡性疾病:可能會伴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裡急後重等症狀,且糞便中的血液相較其他疾病,通常比較難以察覺。因此許多患者都是在糞便潛血檢查時,才發現糞便中有潛血反應。
6、其他:吃了紅色的食物,有時候也會出現看起來像是血便的狀況,例如:吃完火龍果,上廁所時,會看到馬桶紅彤彤的一片。
多吃蔬果、少吃肉和油膩食物 可減少患病風險
大腸惡性疾病約有10%的比例是和遺傳、基因有關,其餘約90%都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像是常吃重油、重鹹、種甜、高脂肪飲食、不吃蔬果、肥胖、三高患者、不運動、煙、酒等,都是引起腸道疾病的危險因素。所以上班族,應注意自己的作息狀態,不可熬夜、不吃宵夜,少吃油炸(改以水煮烹調食物)、多吃蔬果並運動以保持腸胃道健康。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患病的機會;而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就可減少4成的患病機率。若有個人或家族息肉症,或有病史的民眾,則應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