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0月25日電 題:記者手記:迷路的哲哥
新華社記者曹禕銘、林凡詩
「不對,走錯路了,繞遠了,快倒回去。」又一次進入七百弄山區,雖然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已經很熟悉了,但51歲的韋哲卻迷了路。
韋哲,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名基層幹部,從事宣傳工作已有13年。他憨厚健談,總能跟記者們打成一片,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哲哥」。
哲哥說,參加工作至今,他已經走遍全縣16個鄉鎮的全部行政村,有些村屯去過不止一次,其中大化縣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七百弄山區,他有時一個月會去好幾次。大化縣境內多為山區,手機導航信號時斷時續,以往哲哥帶路,大家總能準確找到想要去的村屯,因此許多記者下鄉採訪會叫上他這個「活地圖」。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大化縣,前往七百弄山區採訪。所謂「弄」是指高山環繞的窪地,七百弄有1300多個這樣的窪地,不少群眾仍生活在窪地裡。這裡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嚴重缺水缺土,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為「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開車進入七百弄山區,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盤繞山間。一些路段挖掘機轟鳴,新修、擴路工程正有序推進。「別看現在路挺順暢,以前根本沒有這麼多路,有條砂石路就很好了。」哲哥說,以前到村民家,經常要步行很長的山路。
聽說在板升鄉弄勇村有一支道路施工隊,專啃修路中的「硬骨頭」,記者打開手機導航準備前往,「活地圖」哲哥立馬「上線」,「離得不遠,不用導航,我知道路。」
原本預估只需15分鐘的車程,一行人驅車逾半個小時,還沒見到弄勇村的影子。到了岔路口,哲哥有些著急,便下車觀望。然而,眼前幾條新修的山路都蜿蜒著伸向山裡,一眼望不到頭。哲哥撓著頭說:「不應該啊,我不久前才來過,應該不會記錯路。」哲哥堅信自己能找到路,回頭對我們說:「再走走看,應該快到了。」
過了10分鐘,又出現一個岔路,這下哲哥徹底迷路了,只能電話求助弄勇村村委會副主任藍美英,再三確認後,才知道走錯了,繞遠了。「以前去弄勇村只有一條路,沒想到剛才那條岔路也能到。」哲哥略帶歉意地說,這幾年新修了許多路,不少地方隔一段時間再來就變了樣。
根據藍美英的指引,記者一行很快來到一個村子旁,這裡的房屋嶄新,排列錯落有致。「咦,這兒好像還不是弄勇村村委會所在地,房子沒有這麼好看的。」這次哲哥不敢再像之前那麼篤定,「我們先開車進去看一下吧。」
結果,事實再次出乎韋哲的預料,藍美英就站在不遠處的村委會門前向我們招手。
藍美英告訴記者,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弄勇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破舊的泥瓦房被磚混結構的樓房取代,10戶以上的屯全部通路,村容村貌也改變很大。
在藍美英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那支專啃「硬骨頭」的道路施工隊。施工隊負責人韋漢斌說,他在大化縣修路已經十幾年了,近5年來所承建公路的總裡程大概佔到之前他修路總量的三分之二。「在這裡,每個月都有大變化。」
數據顯示,近5年來大化縣新建、改擴建屯級道路總裡程達2300多公裡。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大化縣也進入「戰時狀態」,茫茫大山中,一條條「毛細血管」將山裡的群眾與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繫起來。
採訪結束,返程路上,看著山間的一條條路,哲哥打趣道:「照這個樣子下去,我這個『活地圖』該失靈了,以後也得藉助導航帶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