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補發60年前中國建築師林徽因「舊」訃聞 稱彌補性別歧視的...

2021-01-20 中國搜索

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國《紐約時報》做了一件看似與「新聞」報導很不符合的事:在其訃告欄目中出刊發了一篇60年前的「舊」訃聞。

這篇報導講述的是20世紀著名的中國建築師兼作家林徽因女士的訃聞和其一生的故事,然而這則訃聞和報導本應在63年前刊發,林徽因女士在1955年4月1日就已過世。

對於這麼做的原因,《紐約時報》解釋稱,是因為自1851年創刊以來,該報的訃聞一直以白人男性為主。為彌補當年因「性別歧視」造成的遺憾,自今年3月起,該報每周四在官網推出「被遺漏的」(Overlooked)欄目,講述一些(已故)女性的故事,以及她們給社會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因為她們的去世此前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4月11日最新一期的「舊」訃聞的主角是中國著名建築家和作家林徽因。訃聞以「林徽因與梁思成:探索、挽救中國古建築的伴侶」為題,介紹了她的一生以及與丈夫梁思成對中國古建築方面的貢獻。

傳奇夫妻

報導稱,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中國杭州。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他的父親梁啓超是清末維新變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兩人都來自於名門望族,都曾在國外生活和學習,後來都成為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

林梁兩家是世交,兩人於1924年一起前往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讀書。林徽因對讀建築學很感興趣,但賓大的建築學院沒有接收她,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讓年輕的女士與年輕的男子一起工作到深夜不合適。所以,他們1927年畢業時,林徽因拿到的是美術學士學位,她也上過建築學的課;梁思成則成為正式的建築師,他先是獲得了建築學士學位,後來又獲得了建築碩士學位。但他們總是一起工作。

「我認為,他們把彼此視為夥伴,不是商業夥伴,而是人生伴侶,」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藝術教授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在接受《紐約時報》電話採訪時說,夏南希研究過他們的工作。「分不清他們的繪圖或文章中哪部分是誰做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林徽因和梁思成

鑽到剛發現的古寺裡

以設計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聞名的建築師和藝術家林瓔(Maya Lin)是林徽因的侄女,她在2017年告訴《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比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大多數中國人對他們的個性和愛情經歷了解得更多。」

「但從建築的角度來看,他們非常重要,」她說道,「如果不是他們的話,我們就不會擁有這麼多中國古代建築樣式的記錄,它們就不復存在了。」

當時,他們所做的事情並非這麼容易。報導稱,他們想挽救的建築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這些建築通常年久失修,而且散布在遙遠的地方。許多時候,他們必須穿越中國農村的險惡環境,才能到達這些建築的所在地。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遠離市鎮的地區考察意味著,要靠騾子、人力車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濘路上旅行。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來說,這並非易事:梁思成年輕時的一場摩託車事故讓他後來走路一瘸一拐,而林徽因長期患有肺結核。他們住的客棧通常很髒,到處是蝨子,食物可能不乾淨,而且總有遭受造反農民、士兵和土匪暴力的危險。

林徽因舊照

報導記錄,兩人最大的收穫來自1937年的一次考察,他們在山西省五臺縣發現了佛光寺,考證了它的年代,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測繪編錄。這座令人驚嘆的木製寺廟建於公元857年,是當時中國已知的最古老的建築。(現在,佛光寺是已知第四古老的中國建築。)

為了確定佛光寺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爬進了寺裡最令人生畏、被人遺忘的地方,包括鑽到寺的屋簷底下,那裡住著成千上萬隻蝙蝠和數百萬隻臭蟲,到處都是塵土,充斥著死蝙蝠。梁思成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一書中記述了那段經歷,該書是與他們通信的好友費慰梅(Wilma Fairbank)用英文寫的他們的人生故事。

「在完全的黑暗和難耐的穢氣中好幾個小時地測量、畫圖和用閃光燈拍照。當我們終於從屋簷下鑽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發現在背包裡爬滿了千百隻臭蟲,我們自己也被咬得很厲害。可是我們的發現的重要性和意外收穫,使得這些日子成為我多年來尋找古建築中最快樂的時光。」

未被「遺忘」的故事

梁思成後來前往耶魯大學(Yale)擔任客座教授,並成為1949年設計曼哈頓的聯合國大樓委員會中的中國代表。林徽因由於要照顧家人,又患病在身,留在了中國。1955年4月1日,她因肺結核去世,享年51歲。

梁思成因為要照顧林徽因回國後,定居北京。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後來再婚,並於1972年1月9日去世,享年70歲。

在費慰梅和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的幫助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得以繼續。梁思成去世幾十年後,費慰梅和林洙把他丟失的繪圖和照片找了回來。費慰梅把這些圖片與他的文字結合起來,於1984年出版了《圖像中國建築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一書(中譯本出版於2011年——譯註)。這本書對中國建築做了深入的研究,記錄了許多已經不復存在的建築。

《紐約時報》「被遺漏的」的欄目推出以來,已「補」登了8則女性的訃聞,除了林徽因外,華人熟悉的,還包括秋瑾等女性。(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慶將無人喝彩 水晶球照常降下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外媒稱,紐約時報廣場的跨年水晶球由2668個水晶三角形和32256個閃爍著紅、藍、綠、白光的燈泡構成,重達5.38噸。所有人都希望水晶球能儘快為新冠疫情之年畫上句號。據埃菲社紐約12月28日報導,紐約時間2020年最後60秒時,水晶球將從24米高的地方降下來,屆時美國人將開啟10秒倒計時,並用親吻開啟新的一年。但是今年,時報廣場的跨年活動將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慶祝活動。報導稱,12月31日23時59分時,水晶球裝置將啟動,直徑3.6米的水晶球將為2020年送上最後的告別。
  • 民國女神林徽因:身為著名建築師,她的繪畫能力到底有多強?真的屬實...
    而時至今日,很多人聽到林徽因,想到的依然還是其與當時的大才子徐志摩的愛恨情仇,提到林徽因的才華也不過是一本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但事實上,林徽因在繪畫和建築上也是頗有造詣的。 攻讀建築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成長於一個相當富庶的家庭。
  • 蘋果信用卡額度被指存性別歧視 男性額度高20倍
    不過據外媒最新消息,日前,一名美國科技企業家在推特網站上指控新蘋果信用卡在確定信用額度時的算法存在性別歧視,帖子引發網絡熱議,鑑於此,華爾街監管機構正在對高盛集團的信用卡業務展開調查。據國外媒體報導,大衛·海涅梅爾·漢森從周四開始發布一系列帖子,指責蘋果信用卡給他的信用額度是他妻子的20倍。這些推特帖子也充滿了對高盛或蘋果的不滿,帖子內容隨後在網絡上引發了關注。
  • 林徽因的3個特點,讓她成為民國眾才子心中的「白月光」!
    相信林徽因一定會名列前茅。現今提及林徽因,大多數人都會對她和著名詩人徐志摩之間的戀情緋聞津津樂道;會感慨著名哲學家金嶽霖為她終身未娶;也會羨慕中國近代思想啟蒙家、政治家梁啓超之子——中國近代建築學之父梁思成對她一生的深情與寵愛。可你知道嗎?事實上,不僅如此。
  • 俄媒稱美隱瞞60年前嚴重核災難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直 王宇晗】「數十年來美國一直對外隱瞞一起危險的核災難。」俄羅斯《觀點報》17日以此為題報導稱,近期流行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美國HBO製作的《車諾比》播出,該劇迎合了西方世界對蘇聯的刻板印象:愚蠢的蘇共機關工作人員、憤世嫉俗的克格勃軍官、殘酷的軍隊,並且批評蘇聯政府最初向居民隱瞞發生核事故一事。但實際上60年前在美國也曾發生過危險的核災難,而且到現在都被嚴格保密。
  • 鄭小瑛丨性別歧視一直存在,但指揮臺不應拒絕女性!
    原標題:鄭小瑛丨性別歧視一直存在,但指揮臺不應拒絕女性!在音樂界性別歧視一直就有,像卡拉揚樂隊的一個女黑管都鬧了那麼大的風波,何況是指揮。指揮本來就是男人的崗位。當我出現在西方人面前,他們很驚奇。因為當時熱播的電影是《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些,中國女性在西方人心中基本都是那些電影中的形象,而我這樣一副「呼風喚雨」的樣子讓他們很難相信我是中國人。
  • 怒斥《紐約時報》叛國!川普與傳統媒體為何總是橫眉冷目?
    針對《紐約時報》關於「美國加大對俄羅斯網絡攻擊力度」的報導,他發推特否認並怒斥,「這是真正的叛國罪行為」。而《紐約時報》則回嗆道,「指責媒體叛國是危險的。」總統與媒體之間橫眉冷目在美國並不罕見,傑斐遜曾經直言「不能再相信報紙上的話」,尼克森亦曾指責「媒體是敵人」。似乎每逢重大戰略轉型期,特別是選戰當口,總統與媒體必成冤家。
  • 畢業生遇花樣就業歧視 屬相星座不對也可能被拒
    (原標題:應屆畢業生遭遇「花樣」就業歧視)  近日,《京華時報》的一篇新聞報導稱,有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曾發布歧視性招聘要求,說明以下五類人不要:簡歷醜的;研究生博士生;開大眾的;信中醫的;黃泛區及東北人士。消息一出,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一些網友指責該企業涉嫌就業歧視。
  • 文章頻道 - 《紐約時報》公布2019年度最佳插畫,每一幅都值得細品!
    素材來源:《紐約時報》今年2月,《紐約時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插畫。一直以來,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老牌主流媒體 —— 《紐約時報》不斷尋求著新方式和讀者溝通,堅持邀請業內先鋒插畫師為文章創作原創插畫,並每年進行評選。這些插畫既提煉出了文章亮點又加深了主題深度,更為人們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視角。
  • 警方通報酒駕查處結果"拿女司機大做文章",被批性別歧視
    ► 文 觀察者網 陳聰標題中聲稱「多名女司機被查獲」,但是在正文提及查處酒後駕駛68起、醉酒駕駛30起的情況下僅提供了7名女司機的基本違法情況,然後大書特書女性酒醉駕的危害,廣東省茂名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日前在其公眾號上推送的一篇文章被指性別歧視。
  • 紐約時報評流浪地球說了什麼?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開啟科幻元年
    紐約時報評流浪地球說了什麼?2019年春節檔賀歲電影最大驚喜當屬《流浪地球》!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日報導稱,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於5日上映,外界對此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說:「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
  • 歷史冷知識:舜眼睛有兩個瞳孔,「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牙齒不齊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我們平時可以通過一些歷史書籍典故去了解他們,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歷史冷知識,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歷史冷知識:舜眼睛有兩個瞳孔,「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牙齒不齊!
  • 畢業生遭遇花樣就業歧視 家鄉屬相星座成被拒因素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一項調查顯示,75.7%的受訪應屆畢業生表示找工作時受到過不公平對待——   應屆畢業生遭遇「花樣」就業歧視  近日,《京華時報》的一篇新聞報導稱,有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曾發布歧視性招聘要求,說明以下五類人不要:簡歷醜的;研究生博士生;
  • 19年前的短髮周迅成最美林徽因,周迅民國造型有多美?
    提起林徽因,對民國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對這個名字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白落梅憑藉林徽因的趣聞資料展開想像寫的一本名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書,他用唯美、暖情、畫卷般的語言把林徽因塑造成了絕代風華傳奇氏的人物,不少人對這位有著「民國第一才女」之稱的佳人心嚮往之。
  • 外媒:星座文化影響中國年輕人
    《紐約時報》近日報導稱,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中,數以百萬計的粉絲關注著和星座相關的大V,以此了解每周的星座運勢。雖然流傳了上千年的生肖概念仍然活躍,但千禧一代經常將之視為「老一輩的東西」。不少年輕人被西方的佔星術吸引,在他們看來,這"富於異國情調"。
  • 揭秘紐約無窗摩天大樓 這座大樓隱藏的秘密是什麼
    ­    西媒稱,美國紐約市中心有一座沒有一扇窗戶的摩天大樓。這似乎是一座超現實主義的建築物,但它就真實地矗立在紐約託馬斯大街33號。近日,美國影星湯姆·漢克斯被這座神秘大樓嚇了一跳。漢克斯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大樓照片,並問道:「誰知道這座黑暗的大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 紐約時報:揭秘希拉蕊有11個腳趾頭(圖)
    和訊網消息 據《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弗蘭克-布魯尼發表了一篇名為《揭秘希拉蕊的腳趾》的文章,據他觀察分析,希拉蕊-柯林頓極少穿涼鞋或人字拖拍照;很少光腳出現在公共場合;在辯論中,她總是注意讓雙腿,特別是小腿藏在講臺後面
  • 性別歧視?楊笠開涮男性的脫口秀節目深夜被舉報
    27日晚間,有爆料稱,楊笠因「涉嫌性別歧視」被舉報,引發網友熱議。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騰訊視頻上,目前該檔節目依然可以觀看。對於此事,楊笠和其所在的笑果文化暫未回應。脫口秀演員楊笠表演截圖《脫口秀反跨年》是一檔邀請不同圈層嘉賓圍繞年度話題進行的一場以脫口秀為表演形式的跨年節目。在該節目中,楊笠穿著一件白色的西裝外套,手中拿著話筒,站在臺上侃侃而談。
  • 林徽因和梁思成同眠八寶山,為何一箭之遙待遇卻大相逕庭
    提起林徽因和梁思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子佳人的組合,夫婦倆都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大師,共同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都是保護歷史文物和建築的先鋒。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百年之後都同眠在八寶山,為何兩人一箭之遙待遇卻大相逕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