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話狗:中國文化中的「汪星人」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狗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非一言兩語所能道盡。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應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前些時候,為了迎接中國新年,法國的時尚品牌迪奧(Dior)推出帶有「狗」字的紅包和帆布鞋,但在中國人看來總感覺哪裡不對。這一現象,便反映了中西文化間的鴻溝。

  漢族多以狗為卑賤、諂媚、兇殘的代名詞,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勢」「人模狗樣」「狗急跳牆」「狐朋狗友」「雞鳴狗盜」「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之類的成語、諺語,都有貶義。但在苗族、瑤族、畬族、黎族、滿族、赫哲族、裕固族、珞巴族等民族心目中,狗有很高的地位。中國古代的「盤瓠」「犬戎」傳說,便記錄了某些民族尊狗為祖先的情形。

  狗即由灰狼馴化而來的家犬,是「六畜」之一。「六畜」之中,牛、馬、羊是從中亞、西亞傳入的舶來品,豬、狗、雞則屬國產。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範圍內,狗都是最早出現的家畜。這是因為牛、馬、羊、豬、雞均為新石器時代以來農業、畜牧業的產物,而狗的馴化則伴隨著狩獵的生產方式,在舊石器時代便已經開始。崇奉狗的民族,大多在歷史上依賴狩獵。漢族不待見狗,除了因為狗不夠高冷、依附性過強、有「不良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農耕社會中,狗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十分關鍵。

  目前所知中國境內最早的狗,發現於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的南莊頭遺址,距今約一萬年。但它仍不是最原始的家犬,狗的馴化史當需進一步上溯。稍後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一批距今8500年左右的家犬。其他國家的材料相對更早,如以色列北部發現了距今1.2萬年的人狗合葬墓。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者試圖從基因入手復原狗的家譜,但不同研究團隊所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狗的起源地有中國南部、中東、歐洲、中亞等說法,時代則有距今一萬多年到距今三萬多年的跨度。

  甲骨文以「犬」表示狗,但沒有發現「狗」。有文章說甲骨文中已有「狗」字,並不正確。「狗」的本義是小狗,後來用來指代「犬」。《說文解字》引述孔子的話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犬」字正象狗之形。甲骨文的「犬」,基本上是腹部內收、尾巴上翹,或左或右側面「站立」。甲骨文中的「犬」字和「豕」字有些相似,但「豕」所表現的形象鼓腹垂尾,與「犬」有別。狗的尾巴可以上舉,而狼以及其他犬科動物的尾巴則是下垂的,「犬」字所見狗尾正作捲曲狀,生動表現出了狗的這一重要特徵。因為甲骨文左右無別,所以狗的姿態有左有右,並不統一。而甲骨文中包括「犬」在內的表示動物的字形,大多直立,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商代或更早已有簡牘的證據——古人為了遷就簡牘的條狀形態而不得不令字形縱向發展。同時期的商代金文,用作族徽或氏族名的「犬」則是四肢著地,不再懸浮於空中了。

  在殷墟甲骨卜辭中,「犬」有的用作官名,如《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集》)28316:「其比犬口,擒有狐。」該官職職掌畋獵,也參與徵伐。有的用作方國名或人名,如《合集》6812正:「令多子族比犬侯。」但大多還是用於祭祀,如《合集》1621正:「貞:燎三犬、三羊。」《合集》32775:「十犬又五犬,卯牛一。」《合集》32698:「惠犬百,卯十牢。」與此相應,殷墟遺址中無論是貴族墓還是平民墓,往往有狗殉葬。殉狗是商人的重要葬俗,該現象也見於秦人墓葬,這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年》所揭示的秦人祖先自商奄西遷的線索相合。

  狗在早期中國具有特殊的宗教意涵。賈湖遺址的狗都被有意識地挖坑掩埋,或許是犬牲的先導。新石器時代到商周,犬牲流行,或殉葬,或祭祀,或用於建築、城牆的奠基。《周禮·秋官》記載了一種叫「犬人」的官職,主管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凡幾珥沉辜,用駹可也。」「獻祭」的「獻」字便與犬牲有關。《說文解字》云:「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禮記·曲禮下》亦云:「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因此,諸如二里頭文化、殷墟文化墓葬中的狗,都不能簡單視作墓主人的生前寵物。

  《禮記·少儀》云:「犬則執紲,守犬、田犬則授擯者,既受,乃問犬名。」唐人孔穎達在此基礎上指出:「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說的是狗分為「守犬」「田犬」「食犬」三種,這也是除犬牲之外,狗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的另外三個重要角色。

  「守犬」即看門狗。在中國古代漫長的農耕社會中,看家護院恐怕是狗的最重要職能。中國本土的狗被稱作「中華田園犬」,「雞犬之聲相聞」「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正是田園生活的寫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狗永遠是家的忠實守護者。在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約5000年的房屋模型,屋子的四周刻畫有狗,可見當時狗已擔負起看家護院的職責。

  「田犬」即獵犬。參與狩獵是狗的最初使命,在農耕社會中,狗的這一職能得以延續。在甲骨文中有一個字,上面是「兔」,下面是「犬」,表現的正是一隻狗在追逐一隻兔子的情形。過去大家把它們看作兩個字,裘錫圭先生指出該字是「逐」字異體,文義乃得貫通。《呂氏春秋·貴當》載:「君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裡。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強調了獵犬在狩獵中的關鍵作用。古代有專司獵犬的官職,如甲骨文中的「犬」便司職畋獵;向漢武帝推薦司馬相如的楊得意,擔任的官職叫「狗監」,即管理獵犬的官吏。《詩經·秦風·駟驖》載:「輶車鸞鑣,載獫歇驕。」說的是秦襄公畋獵出遊的盛況,「獫」與「歇驕」均為獵犬。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東漢武梁祠、河南省南陽市王莊東漢墓畫像石中,均可見古人攜犬狩獵的生動場景。

  由於中國家貓的歷史較短,古代的狗還是捕鼠能手,「狗拿耗子」絕非「多管閒事」。《呂氏春秋·士容》載:「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當時有「相狗」的職業,負責品鑑狗的優劣,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西漢墓便發現有《相狗經》的竹簡。相狗者指出,良狗志在「獐麋豕鹿」,但如果束縛住它的後腿,便會去乖乖捕鼠。這說明先秦時期人們利用狗來捕鼠,而這一技能實際上源自狩獵。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郪江鎮的漢代崖墓中,有一幅浮雕表現的便是一隻口銜老鼠的狗。據《魏略》記載,曹操將因犯罪而解官的丁斐比擬作捕鼠的狗:「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這一方面看出曹操惜才,另一方面也可見三國時期負責捕鼠的便是狗。直到南朝時期的《幽明錄》,仍記載以狗捕鼠的故事。

  與獵犬相關的還有軍犬。甲骨文中的「犬」官負責畋獵,也參與徵戰。古代的畋獵活動,很大程度上是軍事的預演。古代波斯、埃及、斯巴達、迦太基等均有以狗參戰的現象,中國古代則有叫「狗附」「犬鋪」的軍營警備設施。在先秦隨葬的車馬坑中,有車有馬有狗,可謂標配,「犬馬之勞」或由此而來。敦煌漢簡第1985號載:「西部候長治所,謹移九日卒徒及守狗當廩者人名各如。」可見「守狗」也活躍於漢代的邊防軍營之中。

  「食犬」即肉狗。南莊頭遺址的狗骨較為破碎(這一現象廣泛見於新石器時代遺址),當是先民食用的結果,中國的食狗之風,至遲要追溯到萬年之前。戰國秦漢時期,吃狗頗為流行。隋唐以降,狗逐漸淡出了古人的餐桌。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雖然狗擔負著警衛、狩獵等職能,有時仍不得善終。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食狗之風有不同表現,乃至延續至今。

  除了實用功能,中國古代的狗也逐漸扮演了助興娛樂的角色(尤其對於上流人士)。或者將狗訓練為鬥狗,或者豢養為寵物。現如今,隨著生活的改善,以及受西方觀念影響,寵物狗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狗」成了「狗狗」「汪星人」,人與狗的關係愈加親密,狗的形象也在悄然轉變。

  從舊石器時代走向新石器時代,從蠻荒走向文明,狗始終陪伴人類左右,不離不棄。其間有誤解,也有相互的依賴共存。人與狗逾萬年的友誼,仍在書寫新的篇章。(陳民鎮)

相關焦點

  • "汪星人"陪伴左右 極限男人幫全員再聚首一波三折
    "汪星人"陪伴左右 極限男人幫全員再聚首一波三折 2016-04-17 12:46: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新夥伴陪伴男人幫  孫紅雷神撞臉、羅志祥不舍「汪星人」  「極限男人幫」從克卜勒星球回歸,為解救狗王子,必須先找到了六位「皇家特工隊」的成員——牛頭梗「賤賤」、柴犬「小葵」、緝毒犬「維尼」、導盲犬「耳思」、警犬「七七」以及搜救犬「狂龍」。
  • 人類最親密朋友「汪星人」的那些趣事
    人類最親密朋友「汪星人」的那些趣事  據《勞動報》,旺旺旺!狗年春節來了,作為人類最古老、最親密、最忠誠的朋友,「汪星人」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十二生肖中,狗居第十一位,與十二地支中的「戌」相配。「戌」相當於晚上七點到九點。此時夜幕降臨,狗開始守夜,寓意「平安」。  但是你知道狗為啥那麼「懶」,總是愛睡覺?「狗鼻子」為啥那麼靈?它又有哪些「狐朋狗友」?
  • 漫談中國文化裡的狗
    原標題:漫談中國文化裡的狗  作者:喬忠延(山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  一夜連雙歲,雞去狗年來。  二〇一八年,農曆為戊戌年,生肖為狗。  狗為何會成為十二生肖之一?狗為何會成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
  • 狗年說狗 |漫談狗文化
    狗屬於哺乳動物,種類很多。據說中國狗的種類約有125種。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狗最高的有超過1米的,最矮的僅20釐米,最重的達120公斤,最輕的不足2.5公斤。狗肚子裡的有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感,牙齒鋒利,有「犬牙相制」的成語。舌頭長而薄。毛髮有黑、白、灰等顏色。耳朵酷似狼。
  • 狗年話狗:狗的民俗學含義,狗吠、狗的毛色還有這麼多學問!
    不過狗愛仗人勢,「走狗」便含有貶義,魯迅先生描寫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象徵了那類沒有民族骨氣的無恥文人。不過,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狗還有一些其他的含義。總的來說,中國人把狗視為吉利的動物,如果誰的家裡突然來了一隻狗,主人就會很高興地收養它,因它預示財富來臨,所謂「貓來窮,狗來富」。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麼災禍來臨,它也會預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盜賊將至。
  • 戊戌年,文物中看「狗」
    龍山文化中的狗形陶鬹,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  一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狗形陶鬹(guī)極具特點。它出土於山東省膠州市三裡河遺址,造型生動形象逼真,一眼看去正如一條正在仰頭長吠的獵狗。拉長的頭部和細長的嘴顯示了它作為獵犬的身份,流暢的身體線條讓人不禁聯想到晉代傅玄《走狗賦》中「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的描述。有趣的是,這件器物的造型正與同樣產自山東的知名獵犬山東細犬形象相似。
  •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賞析物件中的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武林中失傳已久的至高武學秘籍一樣,深邃的令人神往又卻步。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神奇地化繁為簡,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文化常識分門別類,並以實物為引,生動形象又不乏歷史根據。
  • 聯合國發行中國狗年限量版「旺」字文化郵票
    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記者劉天思)為慶祝中國農曆新年,聯合國正式發行中國狗年限量版「旺」字文化郵票。這枚限量版「旺」字文化郵票由中國文化名人、中國道學大師周海文題寫,色彩上主要使用了中國春節傳統的金色和紅色。
  • 陳文新:《中國文化中的小說傳統》
    明末清初三篇描寫口技的作品第三輯 明代章回小說研究明清章回小說的表達方式與文言敘事傳統《三國志演義》的文化內涵與創作特徵論《水滸傳》闡釋中的兩種路數論《水滸傳》與英俠傳奇的三種主要類型《西遊記》與神魔小說審美規範的確立人情小說審美規範的確立第四輯 清代章回小說研究
  • 狗年說狗,中國神話中的狗都有哪些
    狗年說狗,從典籍到日常,神話傳說中的狗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比我們想像要近的多。九耳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獵犬。有九耳,其耳動則主人獵有所獲。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雷神》:陳時,雷州人陳鉷無子,其業捕獵,家有九耳犬,身靈。凡將獵,卜諸犬耳,一耳動則獵一首,動多則三四耳,少則一二耳。
  • 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於何方?韓國人:傳統文化
    他在著作《甲骨文字研究》中提到,十二生肖起源於公元前20世紀,是由西亞的古巴比倫人創造的十二獸歷,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臘都延承了十二獸歷,並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隨著對西域的開闢和經營,十二獸歷和佛教一起傳入我國,生肖文化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十二生肖的模仿對象是西亞的土耳其。
  • 正寧香包中的十二生肖文化瑣議
    有臥式生肖、掛件生肖、成套或單件繡品生肖、人物生肖等等,惟妙惟肖,生動鮮美,倍受人們的關注,成為香包中的重要文化品牌,供不應求的搶手貨。為什麼民間藝術家總喜歡做十二生肖香包呢?我調查過很多行家裡手,她們的回答幾乎眾口一詞:「香包像人一樣,都有屬相」。「香包是給人做的,屬什麼的人就選什麼」。
  • 日本貓文化的起源還是中國
    日本以前並沒有貓,因信奉佛教文化,所以堅信能夠保護經書的黑貓也可以給日本人帶來好運,從此以後便給貓賦予了靈化能力,逐漸貓開始被擺在神社供奉,很多人將貓咪當作神靈來崇拜,漸漸形成了各大寺院的貓御守文化。 鑑真大師帶過去的佛經和守護佛經不被老鼠啃噬的唐貓一起安置在東大寺的正倉院。
  • 中國曆朝歷代關於狗的美麗傳說[組圖]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它,人們不僅用精美的藝術作品加以歌頌,而且還視其為最忠實的守護神,更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一員……    作為十二生肖中的一員,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著很高的地位。這一點從中國不斷出土的考古發現中可見一斑。
  • 十二生肖中,狗生肖的百科,咱們來說說
    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又叫坐十二生相,又叫作十二神獸,一共十二種動物,有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在這些生肖裡面,狗是最親近的人了,然而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狗的一種另外情況,咱們先來看看比特犬。
  • 貓和狗都是常見動物,為何十二生肖中有狗卻沒貓?易中天給出答案
    西方是由遊牧文化發展而來,在四處遊牧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天象來辨別方向,因此對天空的星座有更多研究。而中國最早的時候是處於農耕文明,依靠耕種逐漸發展出燦爛的文化,所以我們的許多文化中,有出現許多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十二生肖中,就有許多人類的家畜以及一些能夠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猛獸,以及一個中國的圖騰「龍」。
  • 中國文化中的陰陽
    所以說,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了陰陽,在中醫、國畫、書法、圍棋等等無處不在,都可以陰陽二字一概而論之。 在我們下圍棋的時候,有計白當黑。黑和白是陰陽關係,我們在國畫和書法中常常講到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也是陰陽關係。國畫與書法的線條曲直、粗細、剛柔、快慢,鬆緊都是陰陽關係。 從中醫的角度講,寒為陰,熱為陽。
  • 中國文化中的禁忌都有哪些?
    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禁忌,重要的是在旅行或遇到另一種文化時要留意這些文化,以確保你不會犯下社會失禮。在中國文化中,一些最常見的禁忌涉及送禮,生日和婚禮。 在中文中,四(四,sì)聽起來像死亡這個詞(死,sǐ)。出於這個原因,避免了第四個 - 特別是在電話號碼,車牌和地址上。對於包含四肢的地址,租金通常較低,四樓的公寓通常由外國人租用。 工作 店主可能會選擇不在工作中讀書,因為「書」(書,shū)聽起來像「輸」(輸,shū)。
  • 中國文化告訴你!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包括許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中國傳統方位喜歡正南而不喜歡正北,傳統顏色喜歡黃色和紅色,而不是黑色和白色。即使是一些普通的數字,在中國人眼裡也有講究,但是由於人們對它都習以為常,很少探究他們的根由,因此也不曾想過它們所包含的文化意識所體現的文化精神,事實上許多的民族崇尚和禁忌,既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對自然萬物觀察認識的結果,也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心理歷程和精神氣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