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是個二線市縣的公務員,最近在一線城市獲得了兩份Offer,照道理來說,他已經非常厲害了,是多少人眼裡的牛人,但是他很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怎麼選。於是,找到我幫他分析分析。
Offer A:深圳的一家民營公司,從事科技創新版塊的,小磊被錄用的是行政總監職位。這家公司的年收入要比小磊現在的收入多30%以上,但是沒有什麼福利,吃喝看病都得自己掏錢。不過這家公司好像很有發展前景,目前在上升期,小磊將會大有可為。
Offer B:上海的一家事業單位,從事交通項目投資的,小磊被錄取的是高級綜合秘書崗位。從經濟收入來看,這家事業單位的薪水比小磊現在的收入多一點點吧,但是福利很好,幾乎不怎麼花自己的錢,單位還有宿舍,房租都免了。小磊經過了好幾輪測試,才獲得錄取通知,這個機會真的非常難得,但是小磊總是覺得這個工作跟自己現在的工作太類似,擔心日後會心生厭倦。
小磊說,他已經反側難眠幾個星期了,心裡還是一團亂麻,明天就要答覆B單位了,還是不知道該選哪家公司。
從生涯的角度來看,小磊的職業出現了需要決策的問題。究竟選Offer A還是Offer B,這看似一個二選一的決策,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體系。
今天我們就從認識職業決策背後的邏輯、決策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怎樣正確地做出生涯決策,來展開討論。
一、認識職業決策背後的邏輯
關於職業決策的理論,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略見雛形。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研究,職業決策是一個依據決策者自身的特性,並參照外在環境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最終確定未來適當的職業領域的過程。
簡而言之,小磊要做決策,就要做出分析與選擇。在分析和選擇之前,我有幾點關於決策背後的邏輯要告訴小磊。因為只有搞懂了決策背後的邏輯,小磊的決定才能說服自己。而且搞懂了這套邏輯,小磊以後在遇到任何需要決策的時候,都可以使用這個思維做基礎。
1、決策本身就有風險,無論選哪條路都會存在風險。
就拿小磊的例子來說,如果他選了A公司,以後可能面臨工作不穩定的局面,新成立的科創公司,不知道它能走多遠。如果小磊選擇了B公司,他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發展空間,缺少工作激情。
人們之所以在多個選項之間,遲遲不能做決策,往往是因為這些選項都不是十全十美,各有優缺。人性是討厭不完美的,大家都貪圖完美的東西。但是,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再完美的事物總有一天會變得有缺憾。
因此,試圖通過決策達到完美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決策本身具有風險性。
2、決策意味著取捨,否則就會陷入選擇困惑。
神醫華佗以精湛的醫術聞名,引起了東漢朝廷的注意,朝廷封華佗為「孝廉」,被舉為孝廉,就有機會做官。一邊是繁花似錦的仕途,一邊是需要救治的百姓,華佗面臨著重大的決策問題。當然,我們都知道華佗拒絕做官,繼續鑽研醫術,救死扶傷。
職業決策中,選擇一個選項的優點,就意味著也選擇了它的缺點,也就勢必放棄另一個選項的優點。如果小磊選擇了穩定,就得放棄他想要的職業發展空間;如果選擇了安穩,就得放棄對工作激情的嚮往。
如果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肯放棄,只會像小磊現在這樣,腦子裡亂成一團麻,什麼決策都做不出來。因此,要做出決策,必須學會取捨。
3、要決策,就要分析。
決策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分析,二是選擇,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只有將事情的方方面面分析考慮清楚了,才能促使決策者做出選擇。既然是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難免會將思考越弄越亂,這裡我向小磊講了愛德華·德·博諾博士的六頂思考帽。
l 白色帽子:注意力集中在相關的事實、數據和信息上。我們做職業決策需要考慮哪些信息?我們現在有哪些信息?未知的信息從哪裡了解?l 紅色帽子:集中關注情感、感覺、直覺和預感。此時此刻,我們將自己依次代入其中一個選項中,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l 黑色帽子:集中關注真相、判斷和合理性。問問自己,這個選項合乎常理嗎?有效嗎?l 黃色帽子:集中在選項的優點和好處上,它能給你帶來什麼價值?你享受嗎?l 綠色帽子:集中關注新的創意和其他選擇。我們還有其他的選項嗎?l 藍色帽子:注重思考的過程,設計思考步驟,及時總結,更容易推進思考。
這六頂思考帽就是用來幫助我們在同一時間內只通過一個維度思考問題。比如小磊在考慮工作激情的時候,就只考慮這一個點,其他的要素放在一邊,這樣我們就能依次對每一個決定因素做出判斷,最終可以看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
所以思考分析的過程,就是為做出選擇的做準備。
4、決策是要根據當下掌握的信息來選擇未來。
沒有人能說,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才做出了英明的決策。未來充滿未知,我們不可能做到一眼萬年。因此,哪怕做了再充分的調查和思考,也沒有人能做出完美的決策。我們得有這個心理預設。
反之,我們也不應該因為沒有完全準備好,就不敢做決策。
我很喜歡《冰雪奇緣2》安娜的一句臺詞:「看看我們眼下能做點什麼?」相比姐姐艾莎,安娜沒有魔法,而且經驗也不足,但是她總能克服困難,化險為夷,甚至救了有魔法但不能自救的姐姐。安娜就是這種著眼當下,利用好當下的資源,一步步走出困境的。
我跟小磊說::「不要擔心以後會後悔,你只要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就好!這已經非常棒了!」
人的一生充斥著無數個決策,職業生涯的大大小小的決策更是猝不及防。決策能力成為了一個職場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了解決策背後的邏輯,遠比因為一個選擇而患得患失更有意義。
二、決策受哪些因素影響?
當我們了解了職業決策背後的邏輯後,是否就能按照決策步驟開始分析和選擇了呢?我告訴小磊別急,咱們的思考分析過程,先要從影響決策的因素談起。我們是社會人,不是孤立的人,我們所做的決定,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任何一個被我們忽略的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決策失敗。
1、影響決策因素的認知誤區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通過這樣的邏輯選擇工作:「我喜歡什麼?」「哪些工作是我喜歡的?」人們往往把「喜歡」作為初步的職業目標,這樣就會看到結果有兩種:選擇成功或者失敗。
比如,一個迷茫的職場人不知道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他們往往會搞一個測試,來評估自己喜歡什麼,或者潛在喜歡什麼,然後再根據這個測試結果,去網上搜索相應的招聘信息。
如果測試結果是擅長跟人打交道,他就去找市場、銷售的工作;如果被測出來喜歡創意,他就去寫作、畫畫好了。這種傳統的擇業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它也具有局限性。
我們很難以靜態的方式說明解釋與重組自我知識理解過程。--《生涯諮詢與輔導》金樹人
2、SCCT模型反應了影響決策的因素
SCCT(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將心理、社會、經濟等影響因素進行了整合,動態地揭示了人們如何形成職業興趣,做出職業選擇並且獲得不同的績效。
與活動相關的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會對興趣的形成產生重要的、直接的影響。--萊特
(1)自我效能——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這是個體對自身能力的信念。
比如,面臨考試,自我效能高的人會相信自己能夠出色地完成,取得好成績;自我效能低的人,可能會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會考不過。
(2)結果期待——是對參與活動想像中的結果,它通過自我效能相似的學習經驗獲得。
比如小磊對工作A的期待就是個人能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個人能力也能得到鍛鍊。而工作B對於小磊來說的結果期待,就是能夠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做熟悉的工作。
事實證明,只有當人們覺得自己有能力並且會取得有期待價值的回報時,才會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興趣。
因此,SCCT模型對個人職業興趣的挖掘,要比做個測試得出的職業興趣,要成熟可靠得多。
(3) SCCT模型除了強調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對職業興趣的影響之外,還特別提出環境因素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① 決策人可以將興趣轉化為目標,將目標轉化為職業選擇的動力。比如,我立誓在未來3年,通過做成高管,實現加薪XX等,這樣一來,我的目標、興趣明確,行動起來也會更加有動力。我會處好公司、領導的人際關係、努力提升工作技能等等,這些一系列行為預設,都有助於我支持當下的決策。
② 環境因素直接影響職業目標和職業選擇。比如,有的企業只招35歲以下的人員,這個因素就成為年過35歲的人在決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之前有位姐姐來找我諮詢是否能創業的問題,當我問及她為什麼打算創業時,她告訴我:「因為年齡超過40歲了,不好找工作,所以只能創業才能有份工作!」當時我能感受到她心中的悲涼。環境因素,的確制約著一個人的職業選擇。
三、怎樣正確地做出生涯決策?
1、溝通——當局者清
我們都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職業決策的第一階段,首先發現問題的是決策者本人,是決策者與自己溝通,發現問題的階段。
通常「問題」之所以會出現,表明理想狀態與實際狀態中間有了落差。--Johnosn Laird,1983;Kaufman,1972
伴隨著落差問題,隨之會出現情緒焦慮、恐慌、猶豫等情況。
我們在問題出現的初期,就應該和自我溝通,看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拿小磊的例子來說,他的問題就出在對未來的嚮往以及擔憂上,既想有好的發展空間,衝一衝高薪職位,又擔心公司的命運會牽連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就導致小磊無法做出決策。
2、分析——知己知彼
小磊太過於將眼界放在這兩份工作機會上,他一直在擔心自己選錯,會錯過良好的工作機會,但是他忽略了自身與工作之間的匹配度。
從SCCT模型來看,自我效能、結果期待、環境因素都對職業決策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自我效能部分,是當下最重要、最穩固的影響要素。
我們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現有的資源,比如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然後充分了解選項的信息,比如A和B兩個工作機會,分別能有什麼晉升空間?它們的文化氛圍是怎樣的?直接領導是什麼樣的風格?在這兩家公司過的人,他們現在是什麼狀態?
唯有把自己和選項的信息摸清楚,才能在自己和選項之間建立聯繫,才能做出理智的分析。像小磊這樣,自己一個人悶著想,對分析決策是沒有幫助的。
3、綜合——運籌帷幄
這一階段我們需要用到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l 發散思維是一種自由聯想的思考方式,類似於頭腦風暴,創造出窮盡的待選方案。
l 聚合思維則是收網工作,將各種不適宜的方案刪除掉。
經過這兩道思考過程,幾種影響職業選擇的要害因素會水落石出,但是仍然不能確定。
4、評價——排序取捨
評價階段,其實就是決策人面臨職業價值觀做排序取捨的階段。我們在評價要做五件事情:
(1)列出關於未來職業,我們心目中最在意的8個關鍵詞。比如:薪水、地域、發展空間等等。
(2)將這些關鍵詞從重視到不重視程度排序。
(3)根據我們當下對信息掌握的程度,分別對備選項的這些關鍵詞打分,以10分為滿分,分數越高代表傾向性越高。打分的過程中,對於每一項關鍵詞的考量,要橫向對比選項打分。
(4)綜合選項最終總分,以及最重視的頭三項關鍵詞的得分,挑出心目中最傾向的選項,然後做反向推理,看是否能接受它最不堪的一面。
(5)在評價過程中,如果第一方案行不同,考慮重新回到溝通階段,重新開始決策流程。
經過與小磊的溝通,我們得出這樣一張表,這張表我們稱之為「決策平衡單」,小磊的思路也清晰很多。
5執行——開始行動
在通常情況下,決策者有了新的行動方向和指標,割捨了一些曾經執著的職業價值之後,就可以全力以赴行動了。但是在行動過程中,決策者可能會經歷一段「後悔期」,原因是「取」的價值會下降;「舍」的價值,由於得不到所以會放大它的美好。
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來應對:
l 延續之前的決定,實行自我調整,重整資源,努力找到合理的價值並放大。l 否定之間的決定,重新篩選備選項,重新考慮自身的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外部環境因素。因此,我們在做職業決策之前,要事先承擔風險帶來的問題。
結語
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職場中的決策更是重要而繁瑣。當看清決策背後邏輯之後,我們知道決策本身就有風險,需要取捨,是分析和選擇、用當下的信息選擇未來的過程。同時做出職業決策還受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外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做好職業決策需要經歷自我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執行5大步驟。
職業決策不是冒險,更不是賭博,它需要一套完善而深刻理論依據與實踐。學會職業決策能力,有助於我們規劃一條清晰、正確的生涯之路。願我們都成為職場中擁有決策能力的成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