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名字的由來:在周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廣東大部)。漢朝的時候,交州的州治廣信(梧州,一說封開)。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廣州,因為把州治從廣信東遷到番禺,故名廣州。當時的廣州的範圍包括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州治在番禺(今廣州)。
廣州,是中國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探索廣州、廣東和廣西的名稱由來,還要再談談漢代嶺南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本書反覆提到的廣信縣。
廣信建縣於漢武帝元鼎六年。時剛平南粵,取「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
1953年長沙子彈庫23號漢墓出土一枚「廣信令印」。據《漢書·百官公卿傳》:「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廣信稱令而不稱長,可見它是一個萬戶以上的大縣了。這是一方「冥印」,這個長沙人做過廣信縣令,官印移交下任,他死後家人仿製了此印陪葬,好讓他到陰間去擺官威。這件事也可以說明,漢初長沙國與廣信縣之間,有著密切的政治和交通的聯繫。
漢武帝設交州刺史治管轄相當今廣東、廣西和越南中、北部的大片地區。交州刺史治於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起設在廣信縣,東漢又一度遷去交趾的龍編,公元202年漢獻帝又把刺史治搬回廣信縣,廣信縣兩度成為整個嶺南的首府。
「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廣信塔
公元226年,孫權把交州分為兩個州,西部的交趾沿用交州舊稱,東部地方新設的州從廣信縣搬來,乃取廣信的廣字命名為廣州,廣州的名稱開始在歷史上出現。但這是一個大行政區的名稱,並非今天眾所周知的廣州市。隨著行政區越分越細,「廣州」管轄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小。從三國、晉到南朝梁,它還包括兩廣的大部分;梁、陳時它已縮小到廣東中部和東部;隋、唐、南漢和宋它管轄廣東中部;元廣州路,明、清廣州府大致管轄珠江三角洲。廣州的名稱出現至今已1771年之久,番禺(今廣州地)一直是「廣州」首邑(僅隋一度遷治曲江,並避隋煬帝楊廣諱改名番州) 。但是這個首邑本身卻一直不叫「廣州」,直到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在廣州地方成立廣州錄事司,「以州之東城、西城、子城並番禺、南海兩縣在城民戶錄之」。這是廣州第一次成為一個建制城市,對廣州的城市建設有相當的促進作用,使廣州在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有所加強。可惜元亡之後,廣州錄事司被取消,廣州城區又恢復過去南海、番禺分治的情況。
直到民國初年裁府留縣,大行政區不再稱「廣州」了,「廣州」之名才歸廣州市所專有。
廣州古稱「楚庭」
依我國政區設置沿革慣例,城市一向不能作為一級政權,只歸所在縣管轄。廣州於1918年10月設廣州市政公所,二十年代初設市政廳,負責處理城市的公用事務,但非一級政權機構。1920年 11月,以廣州為中心的中華民國軍ZF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陳炯明有意仿效西方政制突出城市的作用,使廣州脫離番禺管轄而成為一座獨立城市,任命191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孫科接掌市政廳。孫科留美時潛心研究歐美各國ZF組織運作以及都市規劃,1919年撰寫《都市規劃論》一書,成為當時國內市政建設的權威專家。他受命起草《廣州市暫行條例》,共有57條之多。其中第三條規定:「廣州市為地方行政區域,直接隸屬於省ZF,不入縣行政範圍。」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例形式宣告一個城市型政區的誕生,具有首創意義。1921年2月15日,廣東省ZF會議通過上述《條例》,公布執行。由廣州市政廳依上述條例成立廣州市ZF,任命孫科為首任廣州市市長,至此廣州市ZF正式開始建立。
由於廣州市是全國第一個建立「市」級政權的城市,北伐以後各地陸續建「市」,多以廣州市政組織為藍本。
——《封中史話·廿七》陳乃良 廣東地圖出版社 1998
位於廣州的「古之楚庭」石牌坊建於1644年,1867年重建。(圖片由英國維爾康姆圖書館提供)
【廣州各區名稱的起源】
廣州原有12個區,2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荔灣區、海珠區並稱老四區,而老四區再加天河區、芳村區、白雲區、黃埔區則稱老八區;現在的新區有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蘿崗區;2個市則是增城市和從化市。
2014年2月12日,經國務院同意,撤銷黃埔區、蘿崗區,合併設立新的黃埔區;撤銷縣級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從化區和增城區。調整後廣州共分11個區。
越秀區
越秀區其實就是以前的廣州城,而以前的廣州比越秀區的範圍要小很多,後來因為廣州的巨大發展,管轄範圍也變大了,在1950年6月24日就將廣州城變為廣州的一個區,而越秀區中的「越秀」之名就是因為區內有座山叫做越秀山(原名「粵秀山」,後來為什麼改成「越秀山」,連史書都沒有具體的記載),越秀山的別名又「觀音山」。所以在建區時就定為「越秀區」。
東山區(2005年撤區,併入越秀區,並稱越秀區)
東山位於廣州城以東,以前這裡是一片片小山崗。東山之名,起源於明代的「東山寺」,在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有一太監在鎮守廣東時,由於貪贓枉法,深受良心責備,於是在城東八裡處建起一座寺廟,該廟初名「太監寺」(現在的署前路),於成化18年建成。建成初期,從佛山祖廟請來了北帝供奉在前殿,便把該寺分為前觀後寺的格局,後來,成化皇帝朱見深大赦天下,把該寺改名為「永泰寺」。
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臺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因廣州人習慣把崗地稱為「山」,故此「山」與「崗」混淆,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所以1960年建區時定為「東山區」。
荔灣區
荔灣,舊稱「西關」,原為廣州城的西郊。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1960年夏所以建區時便稱為「荔灣區」,現在的荔灣區包含了整個西關。
海珠區
清乾隆年間範端昂的《粵中見聞》記曰:「廣城南海中,有片石湧出水面,廣袤數十丈。相傳有賈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飛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書中還記述了海珠石上有慈慶寺,種有古榕,清順治年間築有炮臺等。宋代時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海珠晴瀾」。
海珠石因長年受泥沙衝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部分連接,1928年被闢為海珠公園,民國20年(1931)擴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時,與珠江北岸連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別修築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橋均以此命名。建國後的1960年8月,河南區改名為海珠區,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天河區
天河區得名於區內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始建於1984年7月4日,原址為天河機場。天河機場建成於1930年,因機場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機場」。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於宋代,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而得名(圳為河湧,指現在的沙河湧)。據村中父老回憶和村史記載,改名經過如下:
民國時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與當時廣州軍閥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區)大塘村等五村為同宗。民國16年(1927年),李福林勢力擴張,自以為可以獨霸南方,於是將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龍之意。接著,李福林派人到各村遊說,以「天」字為頭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湧,遂改名天河村。後來,李福林沒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只有大水圳村改名後,人丁興旺,而且「大水圳」讀音不如「天河」順口,天河村名遂保留至今。
芳村區(2005年撤區,併入荔灣區,並稱荔灣區)
民國以前是沒有芳村統領這一帶的說法,而最出名的地方是花地村,清朝時就很聞名了,以種花為主。當時廣州人過江去花地村買花,上岸無論去哪裡都必須經過芳村(「芳村」原稱「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諧音改名芳村。),以後廣州人去花地村買花都習慣說成「過芳村」,所以在建區時就把這一區域按照人們的習慣命名為「芳村區」。
白雲區
白雲區因區內有白雲山而得名,而白雲山因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所以建區時定名為「白雲區」。
黃埔區
黃埔,古稱「黃木之灣」,因黃埔港而得名。黃埔村是黃埔古港的遺址所在,黃埔古港是明清廣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清代以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港口。黃埔村原稱「鳳埔」,清代外國商船經常停泊匯集在此,外國船員訛讀「鳳埔」為「黃埔」,久而久之,便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稱的「黃埔」。
蘿崗區(原屬白雲區,後蘿崗區,再與黃埔並稱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成立於1984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廣州開發區位於廣州市東部,是廣州市「東進」的龍頭,地處珠江叄角洲核心地帶。2002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實行合署辦公,形成了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獨一無二的「四區合一」新型管理模式。2005年,依託廣州開發區設立了蘿崗區。
番禺區(原番禺市,番禺區 南沙區)
番禺為秦始皇叄十叄年(西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
「番禺」之名,戰國時已有。《水經注•泿水篇》:「泿水東別經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山海經》載「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註:「今番禺。」漢初的史料亦多處提到「番禺」,或亦書作「蕃禺(隅)」,即指今廣州番禺一帶,是當時嶺南最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廣東境內最早見於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是「二山」之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誌》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裡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裡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云:「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
南沙區(原番禺市,番禺區 南沙區)
南沙舊名沙埠,又名沙浦,因黃山魯南面原為船艇錨地,古又名南灣,在縣境東部偏南,西北距市橋30公裡。
南沙是低丘臺地和衝積平原組成,黃山魯海拔295米,是當時縣內最高點。東南面向珠江口,東北有虎門、西南有蕉門兩水道出海,鎮境有虎門汽車輪渡碼頭,是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重要渡口,1990年建南沙港,東距香港38海裡,西距澳門42海裡。
2005年4月28日,將番禺區的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份區域,東湧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份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成立南沙區。
花都區(原花都市)
花都區(原花縣),因地處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經國家批准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花都區。
增城區
增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西元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增城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國古代崑崙神話。神話傳說崑崙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說增城是崑崙山上層層疊疊的仙城,有九重之高,縣名"增城"由此得來。
從化區
五百年前,現順德的地方稱「太艮」。相傳黃蕭養起義迫使明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維持統治,如為加強封建統治,對數十萬「戰俘」安置採用懷柔政策。朝廷在北劃出土地叫「從化」。
據《今縣釋名》:「峒獠談觀福,恃險為亂,明弘治二年(1489年)討平之,因置今縣。」取服從教化之意。
本文內容由從化大小事團隊綜合整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jule556699 刪除!
點擊「閱讀原文」,體驗一站式生活資訊網站【U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