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經濟實力是弱小的,沒有精神支柱也是難以強大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我們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百折不撓,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鑄就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黨歷來重視精神的力量,每當重大的歷史關頭,總是用高尚的精神去鼓舞人民,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弘揚民族精神,構築精神支柱。
構築精神支柱,就是要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強開拓創新的勇氣,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倡導崇尚文明的社會風尚,大興求真務實之風。
精神支柱,若指個人,就是他一直所追求的事物,比如說依賴的某一個人。或是其認為一直可站住腳的真理,是他的信仰寄託所在。
毛澤東思想--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我們有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的「白求恩精神」,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焦裕祿精神」,有了「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的「雷鋒精神」,有了「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講求科學」、「三老四嚴」、「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鐵人精神」。這些精神集中體現了當今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成為當今中華先進文化的精髓,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已經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人生如同逆水行舟,沒有精神支柱,要麼被風浪擊沉,要麼隨波逐流,活的充滿恐懼,內心煩躁不安,整日惶惶不可終日。
所有的罪惡來自於恐懼,還包括對「恐懼」本身的恐懼。恐懼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來你內心深處的怯懦。
一個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恐懼,對任何事情的恐懼,都會反過來吞噬自己,將自己咬得遍體鱗傷。
不要恐懼,任何事情都不值得恐懼,所要做的只是面對。
為何幾千年來中國/世界書齋裡面的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目光如炬,不畏生死?
乃是因為他們胸中有這個世界。
一個人能安身立命,活的灑脫自然,是由於他/她發現了一個東西:這個世界存在著某種規律。
為什麼煩躁,為什麼害怕,為什麼沒有方向感?因為你沒發現規律。
你找到了,然後在這個世界裡印證了這種規律,你一定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感。
這也許就是智者的快樂。
獲取知識的快樂,無疑來自於這種尋找到規律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