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有句話,雖不知
當講不當講,但我先講了再說
參加《脫口秀大會》的楊天真,收穫了一個新稱號:「職業規劃師」。
第一次「職業指導」,是建議選手梓浩轉行。
淘汰賽環節,梓浩「山窮水盡」,段子時長不夠,表演時加上了「臨別感言」。
他說自己能力不足,晉級可能性為0。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想放棄。
領笑員評論環節,羅永浩問:「你為什麼要做脫口秀呢?你長得順眼、陽光、討女孩子喜歡,最好不要做脫口秀這種『不堪』的職業。」
脫口秀表演點評,轉眼就變成了職業指導。
楊天真也在旁附和:「只要你願意回頭,還有其他的很多可能」。
兩個領笑員,明明是在給出建議,可話裡行間卻像在評判:再堅持下去,你只能「一輩子都當個爛脫口秀演員」。
第二次指導,也不遑多讓。
編劇能力一流、表演能力卻只有三流的梁海源,在演出後,只獲得了領笑員李誕的肯定。
他從幕後轉臺前,尚未學會坦然面對舞臺。
楊天真「指導」說:「我能感受到你非常喜歡舞臺,也非常渴望獲得在表演上的認可。」
可是,「相比於脫口秀演員,我覺得你更適合做一個脫口秀編劇。」
兩次「職業指導」,都像在說:「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任何意義,最好就地放棄。」
在你努力才開了個頭的時候,突然被前輩潑了一盆冷水,讓你覺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浪費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
慶幸的是,梓浩和梁海源已經「長大了」。
他們會在前輩給出「建議」時,笑著說一聲「我編劇已經達到巔峰,沒有辦法再超越,所以我決定嘗試一下表演」,插科打諢敷衍過去。
不幸的是,並不是所有人在被人告訴「不合適」時,都有繼續堅持的勇氣。
他們或許會輾轉反側自己的選擇、或許會恐懼失敗就地放棄,更有甚至,再也沒有堅持一件事的勇氣。
哪怕對方提前示警,「也許我講的不一定對哦」。
「勸告」引發的衝突
源自經驗的濫用
馮小剛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大意是說在和朋友聊天時,聊到了被媳婦查手機的問題。
他有感而發,「告誡」說女人千萬不要查男人手機,尤其是年輕情侶、夫妻之間,不要互相查看對方的手機,感情中糊塗點,更有利於安定團結。
一段酒後分享,引發了軒然大波。
馮導的一段話,仿佛極品大渣男的「教科書式藉口」。
底下有評論直接說,之所以馮小剛能這麼說,不過是因為徐帆老師(馮小剛妻子)的包容。
這種處於兩性中強勢的一方才能說出來的話,不過是因為徐老師不敢查馮導,或者很聰明的學會了不查馮導。
言下之意,是馮導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不過是因為他有個「委屈求全」的妻子,卻自以為所有人都該如此「委曲求全」。
無論是楊天真、羅永浩還是馮小剛的「指導」,之所以會讓人難以認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曾經的、甚至只是曾經聽過的經驗和教訓,毫無差別地套用到了其他人的身上。
還記得曾經刷遍朋友圈的「逃離體制內」的話題嗎?
《為什麼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沒有一個後悔的》《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體制內是狗,體制外是狼》等等爆文的傳播,仿佛代表著所有身在體制內的人心聲,鼓舞著所有在安穩中的生命躁動起來。
可是沒過多久,逃離體制的熱度還沒有完全降下,逃離北上廣又成為了話題中心。
現象級爆文《四小時後逃離北上廣》、《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等等又再一次刷新了朋友圈。
這些席捲全網的焦慮,把某些人自己曾經、或者身邊的人曾經在某個領域遭受過的失敗、挫折,寫成了故事與警示,無差別地轉接到其他人身上。
那些帶著批判意味的建議和引導,看似都在引導著我們成為「更優秀的人」,其實本質上,是人生經驗的濫用。
他們帶著「過來人」、「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以我的經驗來看」、「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早晚也」、「你還不夠成熟」等等等等的奉勸,其實是把那種「不這麼做就一定會受挫」的失敗感,進行了無差別的轉移。
質疑能力、默認不行、否認堅持,一切的一切,不是害怕對方犯錯,只是一開始就在預告對方「你只會重蹈覆轍」。
指導別人
或許還源於對「認可」的渴望
看過《乘風破浪的姐姐》應該都知道,伊能靜因為「媽味」出了圈。
一場比賽,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幫助同組的兩個成員,可是最後,卻因為不斷強調自己的付出、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其他人的身上這兩點,被全網嘲諷。
她付出得不夠多嗎?
不是的,她給王智和王麗坤逐句指導,教她們教到嗓子都啞了,盡心盡力地就像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
但是,與此同時,她又不斷標榜自己的付出、把隊友貶損到一文不值,以此轉嫁失敗的責任,拼命博取認同和稱讚。
「我是為她們好,是她們不省心」、「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她們身上,最後失敗了肯定不是我的責任」。
一句又一句的推卸,超過了限度的「媽味」,也讓伊能靜的付出最終被嘲成一場鬧劇。
培根《論人生》裡有一句話,說:「很多人如果根據自身的感覺來判斷,就很難找到自己是否幸福的答案。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確認自己的幸福,他們最終能自慰的,只是別人對自己的認可。」
這其實講的,是個人的自我認同出現問題,當一個人無法確認自身的價值,就可能通過指導別人,獲得自身價值的肯定。
只是,這樣的「強求」,往往很難達成平衡。
為了維持自己的「完美人設」,必須讓人目睹自己的成功和幸福,一旦這種「完美」被打破,又必須想方設法地把責任推開,試圖挽回自己的價值感。
但是,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幫助獲得缺失的價值感和認同,還可能帶來「罵名」。
知道「不當講」
就少一點過來人的「壓迫感」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曾經說過,大都市的人變得越來越善於標榜和量化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經歷和體驗,因為其帶來的準確性和確定性給人們帶來安全感;與此同時,那些純感性的、直覺的、以及個體化的衝動則被極度打壓與抵制了。
人們太依賴自己在生活中的經驗,不僅用作自己人生的指導,還試圖引導其他人的生活。
年紀、閱歷、經驗、成就、甚至財富、地位的差異,不是他們被頻繁吐槽的原因,而因為這些差異而不自覺表現出的自我標榜、傲慢甚至難以忽視的優越感,才讓人無法抱有好感。
《脫口秀大會》有一期,李誕給一個選手建議說:「喜劇演員,最好不要給人壓迫感太強烈,知道你很優秀,知道你很成功,知道你會外語,當然也知道你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但我每次聽你演出,都有很強的壓迫感。」
這種建議,也同樣適用於那些透著「爹味」、「媽味」、「油膩」的人。
回到《脫口秀大會》被指導的那兩位選手身上。
沒有得到領笑員認可的梓浩。
除了長得帥、討小姑娘喜歡,在脫口秀行業沒有競爭力嗎?
不是的。
上一季脫口秀大會,他和搭檔昌叔,嘗試了國內少有的脫口秀形式漫才。
雖然沒有走到最後,但因為獨具特色,被很多人欣賞。
繼續堅持,結果猶未可知。
表演僵硬到浪費文本的梁海源呢?
很多人說,他只能把一個一百分的段子講出八十甚至七十分的效果。
但是。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第七期,他拿了當場爆梗王。
數次失敗之後,絕地反擊。
堅持不一定成功,勸人放棄卻該三思而後行。
這才是「指導」的意義。
不為標榜自己。
為尊重和理解。
- THE END -
·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