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多不會排輩 「六親不認」現象普遍存在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新年伊始,歡度節日,中國人少不了親友相聚,共同慶祝。可令很多年輕人尷尬的是,他們大都分不清輩分,面對滿屋親屬不知該叫啥。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年輕人「六親不認」現象普遍存在,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彙更是鮮有了解。

  滿屋親戚

  如何稱呼頭很大

  「面對數十位不太熟悉的親屬,瞬間頭就大了……」想起自己婚禮典禮當天的尷尬場景,趙先生「終生難忘」。

  趙先生在讓區一事業單位上班,2013年12月28日是他大婚的日子。趙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母親姐妹8個,父親兄弟6個,僅近親就有近百號人,加上其他親屬,親屬陣容數百人。

  結婚當天,很多親屬他是第一次見。父母挨個給他介紹,這個是「三姥爺」、那個是「二舅媽」、「三嬸」、「姑奶」、「三舅姥爺」……

  聽是聽了,可他根本記不住,隨聲附和後就忘記了。轉了一圈,再到這些親戚面前的時候,他就弄不明白了,不知道這個該叫「舅媽」還是「嬸兒」,該叫「叔叔」還是「伯伯」。

  晚上家裡人坐一起吃飯,趙先生把自己的尷尬和家裡人說了。這時,全家人才意識到,這確實是個問題,年輕人不知道該管這些親屬叫什麼。

  記者調查

  年輕人大多不會「排輩」

  21歲的小李是在校大學生,眼看就要放寒假回老家了。他說,每到過年,他都為如何稱呼眾多親戚頭疼。

  小李的家族也很大,每年過年要互相走親戚拜年,七大姑八大姨的,經常整不明白,叫錯的時候也常有,相當尷尬。

  29歲的小孫說:「我一參加家族聚會或者親人婚禮就感到彆扭,知道是長輩,可不知道該叫啥,不敢輕易叫,叫錯了多尷尬,只得點頭笑一笑。」

  2013年12月29日至2014年1月1日,4天時間裡,記者在街頭對15歲到28歲不等的50名年輕人,進行了隨機採訪。

  「父親的妹妹家的年歲比你小的女孩,你該怎樣稱呼?」「你表哥家的孩子,你該怎麼稱呼?」「如果你媽媽只有一個妹妹,請問你爸爸的連襟的外甥是誰?」……面對這些問題,絕大多數受訪者沒能完全回答正確。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彙是什麼意思,受訪者更是「一頭霧水」。

  從北京回大慶探親的王先生說:「我是2013年8月份結的婚,我和妻子都在北京工作,前兩天我和媳婦請假回大慶探親,親屬們聚一塊,把我整暈了。我表哥家有個小男孩,我就沒弄明白該管這孩子叫啥,最後還是母親告訴我該怎麼叫的。」

  19歲的受訪者小孫坦言,她是獨生子女,家裡的親屬構成很簡單,對於比較複雜的家庭親屬關係,她是捋不明白的,這些父母很少和她講,學校也沒有教過。

  部分家庭中逐漸「消逝」的輩分稱呼

無奈現實

  部分輩分稱呼逐漸「消逝」

  對於第一代獨生子女而言,一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失去,由於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因此,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34歲的李先生說:「妻子是獨生女,我有一個妹妹,所以我的孩子沒有姨媽沒有舅舅,只有一個姑姑。她將來可能對姨媽和舅舅就沒有什麼概念了,等孩子長大後再有了孩子,這些稱呼估計都用不上了。」

  對於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的是獨生子,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如果生育了獨生女兒,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也不會成為祖父母(爺爺奶奶)。

  對於第二代獨生子女,從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母。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相應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而言,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以及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而言,則沒有大姑子、小姑子以及大伯哥、小叔子。

  「六親不認」

  原因不全在孩子身上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都市人也選擇不生或少生。因此,家庭結構正悄悄發生變化,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親戚關係也逐漸減少。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稱謂相應變少,不少人把很多原來有敬意的稱謂簡化了。宗親稱謂的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包含很多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東西。

  年輕人成家後,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符合政策的可以生第二胎,那麼這些直系的稱謂就又恢復了。

  市民王先生指出:「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排輩,不能全賴年輕人,這是社會發展變革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社會、家長、教育部門都有責任。」

  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關注宗族稱謂「消逝」的問題,有些人開始重修族譜。通過族譜的修訂,讓孩子們重新了解家族稱謂,讓這些宗親稱謂不斷地保存和發揚下去。

  學者呼籲

  傳統文化應得到傳承

  提起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排輩」問題,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永亮深有感觸。

  李永亮說,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親戚關係,尤其重視血緣、親緣關係。中國的親屬稱謂非常豐富和複雜,無論關係親疏、輩分大小、年齡長幼,在其家族中都有一個不同於其他稱謂的明確稱呼,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傳統社會中,家族大都聚居在一地,彼此相鄰,甚至生活在一個院兒、一個村、一個鎮裡,由此構成的社會關係網絡是一種重要資源,它不僅能提供物質方面的支持,也是人們精神和感情的慰藉,彼此之間的交往就多,依賴的程度就更重,關係也就更緊密。

  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曾是傳統社會許多人的理想。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大家庭正在成為歷史。特別是『少生時代』的來臨,家族成員的區域限制被進一步打破,家庭成員可能天南地北,家庭組成更加簡單,彼此的依賴程度也相應降低,關係也越來越簡單。親屬之間不在一起,就失去原有的「家族環境」,孩子們就缺少了「耳濡目染」學習排輩分的機會。

  劉永亮指出,第一代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已經成為當前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人由姻親產生的親戚關係相當龐雜,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徵。近期國家生育政策做了調整,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由此,一些直系的稱謂也將恢復。

  「應該將親戚關係稱謂的教育和普及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將民俗稱謂弄準確並代代傳承下去。長輩也要多創造機會讓晚輩和長輩多接觸,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認識長輩,熟悉輩分的排法和稱謂。」李永亮院長說。

  新聞延伸

  部分輩分稱呼解析

  連襟:也稱連橋,本意是指二人之間彼此知心。生活中一般是指姊妹之夫的互稱或合稱。

  妯娌:是指兩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係。弟兄的妻子之間,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弟兄關係的一個延伸。

  六親:當今「六親」泛指親屬。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後人比較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係中是最親近的。

  九族: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九族泛指親屬。九族所指,諸說不同: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高祖、曾祖、父親、己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

  姑表親:又稱姑舅親,即兄妹(姐弟)的子女,互稱姑舅兄弟姐妹。俗語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兩姨親:又稱姨表親。即姐妹的子女,互稱為姨表兄弟姐妹。俗語說:「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姨,斷了親」。

相關焦點

  • 春節回鄉,年輕人「六親不認」應補齊親情短板
    盤點過年回鄉的點滴經歷,很多年輕人都因「六親不認」而倍感尷尬。這樣的春節尷尬既反映出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也提示都市人亟須補齊家族觀念和親情淡漠的短板。給長輩拜年卻不知如何稱呼,很多親戚似曾相識卻又忘記了是誰,帶回老家的孩子面對紛繁複雜的親屬稱謂更是一頭霧水……對於常年在外打拼的很多年輕人,過年回鄉都為如何稱呼親戚而犯難。
  • 武漢人晚婚已成普遍現象
    年輕人晚婚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並不被上輩人理解,他們常為年輕人不急著結婚而焦慮,成為催婚族。 民政部門有關人士介紹,國家法定結婚年齡是「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20年前,武漢人平均初婚年齡為男25歲、女23歲,而現在整整推遲了4年,為男29歲、女27歲,比法定年齡晚了7歲。
  • 「六親不認」是哪六親?「人有三急」又是哪三急?道理很深刻
    我們常常聽到「人有三急」、「六親不認」等等之類詞彙。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它,那我們大概就會明白,他們大概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如果具體研究起來就會發現,真正了解答案的人並沒有那麼的多。就從「人有三急」這句話來講,它常常用在某個人有非常要緊的事必須要離開的場景。但如果追問起來,其中的「三急」到底是什麼意思?卻很少的人會回答上來。根據現在的分析,「三急」表現的就是排便急、排尿急、放屁急。
  • 「六親不認」又是哪六親?
    成語中國的文化中,成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表達方式,往往一個四字成語,雖然大部分成語只有四個字,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卻遠比幾十個字要豐富得多。而幾乎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常用的成語。這兩個成語我們應該很熟悉了,但是,這其中的三急,和六親是什麼意思呢?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解惑一波。人有三急從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三急往往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排便急、排尿急和「放屁急」。之所以這三急成為我們現代人的「三急」,原因就在於,這「三急」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夠被我們自身意志所控制的。特別是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人對這三件事,是絕對難以克制的。
  • 瘋狂猜成語:你知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嗎
    瘋狂猜成語中看圖猜的第770關,有「六親不認」這個成語,我們平常看電視或是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個成語,那你知道這「六親」具體指什麼嗎?六親不認六親不認[ liù qīn bù rèn ]1.【解釋】:形容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都不顧。有時也指對誰都不講情面。2.
  • 人們常說「六親不認」是哪六親?「人有三急」又指哪三急?
    人們還常說「六親不認」,你知道是哪「六親」嗎?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兩種說法的意思,但並不一定明白這「三急」和「六親」的含義。今天,小編就來解釋一下,這兩種說法的含義,看完你就明白了。關於「人有三急」的「三急」,有三種說法。其中說法流傳最廣的是指尿急、便急、屁急。雖然聽上去有些不雅,但人人都吃五穀雜糧長大,這些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用太過避諱。第二種說法則是內急、性急、心急。
  • 賈府為什麼會有認下人的做女兒現象呢?其中有三層深意
    在賈府可以看到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認幹女和乾兒子的情況,比如鳳姐會認比她年紀大很多的小紅的媽媽林之孝家的做女兒,後來以為不認識小紅是林之孝的女兒又想要認她做女兒。無獨有偶,寶玉也認了比他大好幾歲的賈芸做兒子。
  • 「六親不認」是哪六親?一般人都不知道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胡說八道」和「六親不認」背後的故事。「胡說八道」一詞,現在主要指對一個事物沒有根據或道理的亂說,但在古代的語境卻不是這樣。在東晉時期,五胡亂華,北方地區被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佔領。偏居南方的東晉人便把北方少數民族的人統稱為「胡人」。由於胡人的說的話東晉人聽不懂,所以東晉人便把胡人說的話稱為「胡說」。
  • 「六親不認」,哪六親?我們的理解粗淺了
    在面對像「人有三急」「六親不認」這樣的詞時,因為隨著語言的發展,這些成語大都被當作名詞或者是形容詞使用,我們只是大概了解這個成語表面的意思,卻很少去深究其中蘊含的深意。比如「人有三急」指的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指的是哪六親?這些問題我們從未細想,覺得無關緊要,也從沒刨根問底地深究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三急」「六親」指的到底是什麼吧!
  • 「人有三急」和「六親不認」,到底是哪三急、哪六親,長見識了!
    比如形容一個人特別的固執,頑固不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回頭,經常會說他「不到黃河心不死」,再比如說強迫一個人去做他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經常會說「趕鴨子上架」等等。俗語,其實是老祖宗生活經驗的寶貴積累,他們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出很多富有哲理的金玉良言,用以啟發後人。俗語文化包羅萬象,涵蓋了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又一個「六親不認」的!
    張昆陽 資料圖張昆陽在臉書中聲稱他從新聞媒體上得知他和多位「手足」被列入通緝名單中,他抹黑通緝行為是「報復」,揚言即使被通緝,還要在海外繼續亂港。他還聲稱,自己不想牽涉身邊人,所有海外工作均由其一人負責,而他「亦正式宣布斷絕與家庭往來」「盼望至親體諒並平安一生」云云。
  • 「六親不認」指哪六親?「胡說八道」是哪八道?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中國人對文字遊戲的熱愛也是由來已久,從文人騷客的詩酒會到平民百姓的俗語文化,無一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創造性。成語可以說是中國文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短小精煉卻又內涵豐富。成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學的一部分,匯集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較,成語從未跳出人們的生活。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對於我們來說也將會一直是現在進行時。
  • 「人有三急」和「六親不認」指的是什麼?看完漲知識
    倉頡造字,聖人留書,成語作為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雖然大部分的成語只有四個字,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意義要比幾十個字還要多。不過儘管成語使用如此廣泛,人們在使用時,並不是特別清楚它的意思,只是順口說了而已,比如說「人有三急」和「六親不認」。
  • 你知道「六親不認」指的是哪六親嗎?那「胡說八道」又是哪八道?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六親不認」這個成語,但是你知道「六親不認」指的是哪六親嗎,另外「胡說八道」又是哪八道,不知道的話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首先「六親」這個說法在我國由來已久,但是在不同的古籍中,它們對於「六親」的定義也是不同的。像在《老子》中, 「六親」的說法其實就是對身邊親人的統稱,也就是父母、兄弟和夫婦,但是在《左傳》中,「六親」就是「父母、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和姻亞」。
  • 「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但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今天就跟著詩詞君一起科普一下吧!  01  人有三急  這一詞中的「三急」指的是:心急,手急,性急。  現在「人有三急」也多用來指排洩、飲食等問題,即尿急,便急,屁急。
  • 你「六親不認」的樣子,在下欽佩!
    近日一段「交警檢查妻子酒駕」的視頻在網上火了湖北黃石西塞山大隊民警王建發和同事設卡查酒駕正好遇到妻子駕車經過雖然已經連續4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只是簡單的寒暄幾句,但是看著他們倆好恩愛,我感受到了戀愛的味道……@大小姐:確實不容易,試想一下:路上嚴寒酷暑中站的是你的兒子、你的老公、你的父親…你們會怎樣。我想大家一定會很配合,很支持。@誠信布藝:好!這位警察做得對!公平執法,一視同仁!為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第一!
  • 又有一個「六親不認」的,亂港分子這樣就能保平安?
    不過即使下定決心「六親不認」,這些亂港分子們也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前段時間,關於亂港頭目黃之鋒等人的判決終於塵埃落定,黃之鋒等人擾亂香港的秩序和安全,必會被法律嚴懲。「六親不認」亂港頭目張昆陽在香港「修例風波」中「上躥下跳」,參與了國際遊說工作。他曾經在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家之間往來,唱衰香港。之後,張昆陽擔任了「港獨」組織「民間外交網絡」的發言人。
  • 你「六親不認」的樣子,在下欽佩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只是簡單的寒暄幾句,但是看著他們倆好恩愛,我感受到了戀愛的味道……@大小姐:確實不容易,試想一下。路上嚴寒酷暑中站的是你的兒子、你的老公、你的父親……你們會怎樣。我想大家一定會很配合,很支持。@誠信布藝:好!這位警察做得對!
  • 「六親不認」是哪六親?「胡說八道」是哪八道?很多人都答錯了
    比如說、「三媒六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六親不認」、「七情六慾」、「胡說八道」、「十惡不赦」等等。這些成語的含義,很多人都答不清。其出處往往都代表著古代社會一些公認的風俗地理知識等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一些成語的出處吧。三媒六證:封建時代的婚姻幾乎都是包辦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農村認乾親、拜結義兄弟現象盛行,其中的原因你想過麼?
    農村認乾親、拜結義兄弟現象盛行,其中的原因你想過麼?來活了 2018-07-25 16:40:49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乾爹、乾娘",不過小編要說的可不是現在城市裡人們對於這些稱呼的理解,而是真正在農村存在的認乾親的一種關係,這種現象在北方的農村存在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