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正在訓練。李羽珩/攝
掃一掃 看視頻
每個周六,在天津市河西區文化館三樓,常常能邂逅不少「明星」。
國家一級作曲家張如昕、天津歌舞劇院中提琴演奏家楊小雙等,都是這裡的常客。連續6年多來,他們堅持做的事情,就是帶著一群有著聽力障礙的孩子,唱出動聽的旋律。他們要對著無聲世界描繪美好。
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一一支聽障兒童合唱團。起名「小海豚」時,獲得了家長的一致認可,他們期待著孩子能練就海豚一樣靈敏的聽力、活潑的性格,還有聰明的頭腦。
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小海豚」合唱團面對的是最不可能的群體——聽力障礙者。起初,連一些家長都不相信,「孩子連話都聽不清,還能唱歌?」
直到這群「小海豚」們屢屢登上國內外大小舞臺放歌,依舊有人懷疑其真實性。在被視為「合唱界的奧林匹克」的世界合唱比賽賽前,評審會外國專家組曾專程到天津考察,觀看了孩子們和志願者的日常訓練後,他們流著淚直呼「了不起!」
就這樣,「小海豚」們與全世界頂尖的兒童合唱團同臺歌唱,一次又一次捧回世界級大獎。
「小海豚」的天籟之音讓許多人動容。瑞典著名合唱指揮家弗雷德·勳伯格、中國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鄭小瑛都曾先後來看望他們,陪他們唱歌。
這些平均年齡不足10歲的聽障孩子,用難度很高的《D大調聲樂協奏曲》等歌曲徵服了指揮家「挑剔」的耳朵。鄭小瑛說,「孩子們的歌聲讓我震撼,志願者老師們的精神更使我欽佩。」她把這看作是「創造歷史」的事業。
不久前,「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志願服務項目獲評全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媽媽,我想和別人一樣」
普通人也許永遠也無法對聽障人的世界感同身受。
眼下最先進的人工耳蝸技術,用科技儘可能逼真地模擬人耳聲場,來喚醒那些「睡著」的耳朵。然而對植入人工耳蝸後的真實感受,人們有各種不同的描述,有人聽到了大量的回音和嘈雜聲,有人形容像是把頭埋在遊泳池裡聽到岸上的聲響。
肖玲很清楚聽障人的苦惱,她是天津市殘疾人文藝體育訓練中心的一名教師。似乎是命運跟她開了一個玩笑,教了8年聾兒,她自己的兒子承承出生後也被診斷為先天聽力障礙。
當時孩子剛出生不久,一天晚上,她和孩子在家睡覺,突然一輛大車從窗前經過,發出的巨響一下子把肖玲驚醒了,可一旁的孩子卻始終睡得很香。多年的職業經歷讓肖玲心頭一緊,她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測試,結果顯示為極重度耳聾,「也就是說,飛機在身邊起飛,他都聽不見。」
顧不得悲傷,甚至連流淚的工夫都沒有,專業知識告訴肖玲,必須儘快找到最適合孩子的人工耳蝸,「越早開始訓練越好!」在此之前,很多聽障人因為沒有採用或太晚使用人工耳蝸,始終只能通過手語與外界交流,很難融入正常人的世界。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承承一周歲時植入了人工耳蝸,這是當時全國年齡最小的人工耳蝸使用者。
孩子第一次通過人工耳蝸聽到世界的表情讓肖玲印象深刻,「別的孩子在哭,但他沒有。他瞪大了眼睛,伸手指著我,一副特別驚訝的樣子。」
等待承承的是可能長達一生的漫長訓練,這比植入人工耳蝸本身更為重要。肖玲帶著孩子訓練,鼓勵他像普通孩子一樣快樂地讀書、玩耍。
四年級時,承承的小學舉行大合唱,唯獨不讓他上場,因為他唱不準音,甚至被告知,「你睡覺都行,就是別出聲!」孩子傷心地問媽媽,「我還是和別人不一樣,對嗎?」
這是每個聽障兒童的家長都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很多聽障兒童往往一開始進入了普通學校,但最終還是因為融入困難,不得不重返聾啞學校。
肖玲冒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教聽障孩子唱歌。她把這個想法告訴國家一級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張如昕,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為這些特別的孩子建一個合唱團。張如昕親自為孩子們譜曲,同時邀請來多位藝術家志願者。
就這樣,2014年11月8日,「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成立了,承承是第一個成員。4位藝術志願者,帶著8個聽障小朋友,開啟了用音樂喚醒精彩人生的尋夢之旅。
「遇見這些孩子,是我的幸運」
「喂喂喂,你聽到了嗎;喂喂喂,你看著我,我要為你唱首歌,叫醒你的小耳朵。嗨嗨嗨,我聽到了,剛才耳朵睡著了……」這首《叫醒你的小耳朵》是張如昕送給孩子們的歌,這位音樂家把自己對孩子們的愛,全寫進了歌裡,膾炙人口的還有《你行,我也行》《小鯉魚跳龍門》《小海豚遊世界》等。
他熟悉合唱團裡的每個孩子,孩子們愛他、敬他,人人都喊他「姥爺」。
「姥爺」每周六都會早早來到河西文化館陪孩子們練歌,他決心「要把這個團帶成世界上最好的團」;這位知名作曲家創作的許多作品曾在全國和世界級比賽中屢獲殊榮,他尋找著各種機會把孩子們帶到更高更大的舞臺,「想讓他們看看更大的世界。」
建團初期,沒有固定排練場地,志願者們只能帶著孩子們四處「打遊擊」。聽說「小海豚」的故事,河西區文化館給他們安了家,副館長李孝輝特意為孩子們留出3間音樂教室,保證「小海豚」們的學習和訓練。
沒人能清楚地描述,讓這些天生失去聽力的孩子學會唱歌,到底有多難。志願者湯小娟是天津市西青區文化館的副館長,這些年來,她一直是「小海豚」們的聲樂老師和音樂表演老師。
如何跟喪失聽力的孩子講音準,這對志願者老師是極大的考驗。她們必須用上一切可以使用的辦法,傳統的音樂教學的方法失靈了,不得不使用各種肢體語言來幫助孩子們理解。比如,用手勢高低來描述音高;為了表達情緒變化,需要時而跳起來,時而趴到地上。
幾個不同輕重的「do」,通過人工耳蝸傳遞到孩子耳朵裡的可能聽不出區別。湯小娟就一個一個摸著孩子的肚子,教他們呼吸,讓他們明白用力到哪塊肌肉才恰到好處,「沒有別的辦法,就是一遍遍地磨。」湯小娟說,「正常孩子可能2次就學會了,那我講100次,他總能理解吧?」
有時候為了教會一個音節,楊小雙可能要付出半年的努力,不停地糾正他們的發音。在她眼中,就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每周一次的集中訓練,對「小海豚」而言遠遠不夠。志願者們把孩子們分成小組,每天晚上固定通過手機陪每一個孩子練習。
每到這時候,湯小娟總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逐一跟孩子們交流,「外面發生什麼事我都不管。」這曾引起女兒的抱怨。當時女兒正在準備高考,學習壓力很大,放學回家希望跟媽媽說說話,可媽媽的時間總被那些孩子佔據。
直到有一天,湯小娟戴著一副新買的耳麥邊聽邊哼唱,一旁的女兒驚呼道,「媽媽,你唱歌怎麼會走調了呢?」在女兒印象中,學作曲的媽媽一直有著極好的樂感。湯小娟笑著回答,「這耳機太好了,我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就找不到音了。」
女兒當時就哭了,她終於理解媽媽一直陪伴的那些聽不見的孩子,面對世界的難。考上大學後,擅長彈鋼琴的女兒跟著媽媽一起來當志願者,給合唱團的孩子們伴奏。
而湯小娟總覺得,這些年陪伴小海豚的日子裡,自己收穫的愛遠比付出得多。她記得自己有一次發著燒依舊開車跨越天津市好幾個區來給孩子們上課,並努力不把疲態表現出來。一節課下來,一個孩子走到她跟前摸了摸她的額頭問,「老師,你還在發燒嗎?」
湯小娟相信,命運奪去了這些孩子們的聽力,也給了他們比常人更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他們總是很快樂,說話的聲音也大,仿佛快樂也被他們放大了。」
有的孩子會在每天睡前給楊小雙發去一段自己唱的歌,想把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也送給老師。
有人感慨,這些聽障兒童遇見你們真幸運啊!張如昕會立刻糾正,「遇見他們,才是我們的幸運!」
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一個方向
科學至今無法解釋,新新(化名)為什麼天生就聽不見聲音。
「小海豚」合唱團裡,這樣的孩子很多,也有的父母就是聾人。新新的媽媽是大學老師,她發現女兒植入人工耳蝸之後,依舊說話聲音特別小、膽怯,不敢和別人交流,「除了跟爸爸媽媽說話,面對其他人都是低著頭。」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新新被送來「小海豚」合唱團,3年過去了,媽媽看到女兒身上發生的變化,「她現在嗓門很大,在學校裡跟同學們交流也非常開朗。」
小學二年級期末,學校老師在給新新的評語中寫道,「同學們都願意跟你接觸,你總是能夠和所有同學談笑風生。」這讓新新媽媽感到特別高興,「她成績也不錯,但我更看重她的性格養成。」媽媽認為,女兒的陽光開朗跟學唱歌、多次登上舞臺演出有很大的關係。
這裡的每個人都知道,合唱獲獎並不是這些孩子們努力的盡頭,而是用音樂打開人生的方式。建團之初,「小海豚」合唱團就定下方向——科學康復、藝術陶冶、改變性格、扭轉命運。
「首先要讓孩子們有自信。」「姥爺」總給他們講,人人有弱點,你們自己要堅強起來,要不斷地學習,把弱點變成強力。
「第二步,要改變媽媽。」張如昕說,「姥爺的稱呼都是孩子們隨著媽媽叫的,因為陪孩子來唱歌的,絕大部分都是媽媽。」
有的人住在天津的偏遠區縣,每周六一早5點多就起床,媽媽帶著孩子輾轉坐幾個小時公交車,只為及時趕到「小海豚」合唱團訓練。
植入人工耳蝸和後期訓練需要高額費用,壓得一些家庭喘不過氣來,有不少夫妻因此離異,只剩媽媽一個人拉扯著孩子長大。
生活的難題一股腦拋來,有的媽媽變得脾氣暴躁,很多人無心打扮自己,情緒也很低落。志願者們認為,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陪伴者,「要讓孩子堅強,媽媽首先要強。」她們為這些孩子的媽媽專門成立了合唱團,從樂理開始一點點教會媽媽唱歌,教她們打扮自己,找回自信和快樂。
張如昕希望能把志願者、媽媽和孩子的努力擰成一股力量,幫助孩子們跳過聽障這道「龍門」,「我們就是要告訴大家,人只要努力,都有一個方向。我們要做一個創造者,而不是一個被施捨者。」
6年來,「小海豚」合唱團從最初的8名團員發展到42名,志願者從4名發展到46名,志願者中有專業院團的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戲曲表演藝術家,還有醫生、大學教師、記者、企事業幹部、大學生等。在志願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小海豚」們從最簡單的曲調開始,直到學會了複雜的合唱,從歌曲又接觸了戲曲、曲藝、音樂劇、話劇等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而多年來,志願者們始終默默付出,連一瓶水一盒飯都未曾索要過。
從全國殘運會開幕式到國際各種合唱比賽捧杯,「小海豚」們從天津唱響中國,震撼了世界。「小海豚」與多個交響樂團和著名指揮家合作,在不同的舞臺上呼喚人們關注聽障群體;他們到學校、醫院、企業、消防隊等舉行公益演出;他們把在國外參加合唱比賽期間的義演收入捐給聽障兒童學校;他們唱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告訴全世界「你行,我也行」。
「我是海豚嗨嗨嗨,一雙耳朵最厲害,它能聽見水草笑,它能知道鯊魚來……」
有人用泰戈爾的詩句讚美這群小天使——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