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更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敬玉、愛玉、贊玉、賞玉、戴玉、藏玉之風歷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著無比美好的形象、有著非同尋常的分量。古人常把君子比作玉,意指此人像玉石一般純潔無瑕,品德高尚,故孔子曰「君子如玉,觸手也溫」。下年要介紹的便是玉雕界的一位「君子匠人」——姚旺善
姚旺善,1986年出生於福建連江,國家中級美術師,國家中級技師,雲南國土資源學校客座講師,廣東省玉雕文化藝術促進會會員,廣東省雕刻藝術研究會理事。先後師從林知金、尤昌明、施宗穎學習玉雕。個人玉雕擅長仿古、花鳥和人物的玉雕題材,對雕刻藝術有著獨特的見解。在從事翡翠雕刻這麼多年,姚旺善精於對原石的把控與設計,原石的色澤、性質、特徵等。
姚旺善從小便對繪畫有著強烈的興趣,平時就喜歡塗塗畫畫,雖無名師指點,但是畫的卻一點也不業餘。後來,姚旺善的父親,有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的兒子是做雕刻的,發現了姚旺善的藝術天分,便把他介紹到他那裡去學藝,師傅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師,林知金。這樣,他以壽山石雕刻起航,開始了他的雕刻之旅。
在林知金老師那裡學習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姚旺善遇到了他的第二位老師,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一位老師,國家著名雕刻大師,尤昌明。尤昌明先生在花鳥仿古中造詣很深,再加上獨特的想法,姚旺善跟隨其學習,玉雕技術有了不小的突破。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就是在尤昌明先生的專業指導下,姚旺善開啟通往雕刻的更寬廣的一扇大門,尤其是「巧色」技藝就是在這時候得到升華的。經過尤昌明的言傳身教,並結合自己的特點,他對玉石雕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並且創造出了獨屬於他自己的創作方式。
姚旺善的作品獨特新穎,特別是巧色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憑藉高超的技藝,他的作品斬獲多項獎項。2013年 榮獲南海區職工嶺南玉雕技能大賽高級工一等獎,2013年 《轉世靈童》榮獲第二屆廣東省玉雕藝術品玉魂獎銀獎,2013年 榮獲嶺南玉雕藝術第四屆精英獎銀獎,2012年 《姍姍來遲》榮獲第三屆國際工藝品收藏紅木文化博覽會紅棉杯國際工術銀獎,2013年《步步高升》榮獲嶺南玉雕藝術第三屆精英獎銀獎。《荷塘情趣》獲嶺南玉雕藝術創意金獎。
隨著技法的不斷加深,姚旺善呈現出來的雕件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精湛的雕刻工藝配上巧妙的創意,一下子釋放出了玉石的靈魂,讓一塊石頭活了起來。我們在欣賞姚旺善的作品時,都會被這種創新所感染。殊不知這些創新的背後需要多少日夜的思考。一塊石頭到手,如何巧妙的利用,雕刻出意想不到的雕件,這不僅考驗刀工,更考驗的是腦力。他熱衷於看石,有時候拿到一塊石頭他一看就是一天,為了獲得更好的靈感,甚至一塊石頭要仔細反覆琢磨才能最總確定。姚旺善曾回憶到在雕刻《圓滿》的時候,小的瑕疵點有三個,而且顏色不同,怎麼才能讓這些小細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呢?於是翻開各種典籍尋找靈感,最終在顧愷之的書畫中找到了想要的畫風,那就是「化繁為簡」,於是一幅普賢菩薩坐騎六牙白象圖呈現在面前了。小的瑕疵點也能為了點睛之筆,點醒了白象,點活了菩薩!
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什麼都講究速度,什麼都要效率,但是很多東西都是「欲速則不達」。姚旺善一直主張創作要有「匠人精神」。那麼什麼是「匠人精神」呢?所謂的「匠人」指的是將一件工作做到極致,而「匠人精神」指的則是這背後的堅持。他說「我這些年接觸的玉石不僅是翡翠,綠松,南紅,白玉,凡是市場能見到的都接觸過了,十幾年過來,反觀自己,發現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那麼就簡單點,做自己喜歡的手藝人,努力做個匠人吧」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不迎合任何人,也不迎合時代,只是簡單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也許正是這樣的心性,才讓姚旺善的作品有了靈氣。
姚旺善完美的將創作與「匠人精神」結合在了一起,也詮釋了什麼是「匠人」。他告訴人們「匠人精神」 首先需要端正從業心態,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成功的背後總是堆積著不為人知的寂寞。所謂世界越快,內心就應該越慢。我們能不能做到:即使過了車馬送信的年代,我們還可以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有寫信的心情。即便用上了冷氣,但依然可以做到心靜自然涼。慢一點,讓技術更精熟一點,讓思想再沉澱一些,或許我們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