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財奴
提到猶太人,很多人就會想到莎士比亞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夏洛克是猶太商人,是享譽全球的四大吝嗇鬼之一,公認的守財奴。
所以,當全世界範圍內莎士比亞讀者一聽到猶太人,馬上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守財奴、吝嗇鬼這樣的詞彙。
這可不是什麼好詞,猶太人就這樣被打上了異類的標籤。
但是,猶太人果真就是如莎士比亞筆下描述的那樣,是守財奴嗎?
莎士比亞或許是誤會了,被當時歐洲人對猶太人普遍存在的偏見所影響,雖然他也同情因為猶太人身份而備受排擠的夏洛克。
這就好像,我們會非常愉快地接受一些人的建議,而同樣的要求如果是另一些人提出來,我們卻會感到憤怒。
因為,學習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們往往傾向於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
但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學會和別人有效的來往,這是猶太教的重要任務之一。
而歐洲人顯然沒有興趣去調整自己,學會如何與猶太人打交道。他們對於猶太人的普遍偏見,就來源於這樣的傲慢。
歐洲人的偏見
從兩千多年前起,猶太人就失去了他們的家園,成了一群被世界遺棄的人。
他們基本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各種限制,經商成了大部分猶太人的幾乎唯一的選擇。流浪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歐洲大陸,是猶太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可是,歐洲長期處於教會的統治之下,可猶太人信奉的是猶太教,在歐洲人眼裡,猶太人是異教徒,而且是最極端的異教徒,是需要被排擠的對象!
當一個人,一個族群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一件事情上的時候,所產生的能量無疑是驚人的,足以創造出一個個的奇蹟。
猶太人在商業上的成就就是如此,對於金錢,他們有著幾乎與生俱來的喜愛。
歐洲人發現,猶太人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壟斷了所有的行業,他們的經濟命脈似乎被猶太人掌控了。
這是高貴的爵士們所無法容忍的,在他們眼裡猶太人就成了貪婪的守財奴,吝嗇鬼。
可是他們又無法改變這樣的現實。
即便是驅逐,屠殺,也未能改變。
但他們並不是守財奴!
猶太人不是守財奴
《聖經》敘述道,當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接到了他以為要殺掉自己的兒子的指令以後,他就給自己的驢子上了鞍。
「驢子」是什麼意思呢?
在猶太教的口口相傳中,驢子是純粹物質欲望的永恆隱喻。
騎著驢或著給驢上了鞍,暗示著要控制物質欲望,即讓頭腦控制身體,理智徵服情感。
當亞伯拉罕來到指定獻祭的摩利亞山時,他需要讓自己遠離物質,希望與自己的兒子一起面對死亡。
他說:「你們和驢子等在這裡,我和兒子到遠方去獻祭。」
很顯然,亞伯拉罕和艾薩克遠離了驢子,從而成功地把自己從物質主義的暴虐統治中解脫出來。
因此,正如亞伯拉罕所努力的那樣,持續不斷地讓自己接受頭腦的領導,擺脫欲望的束縛,這已經成為猶太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僅從這個角度來說,猶太人就不是守財奴。
猶太人的慷慨
擺脫欲望,抵制誘惑,這取決於一個人品格的力量,而品格的力量非常稀缺,它來自於人的信仰、理智和智慧。
猶太人的花錢習慣是,在選擇性的奢侈和精打細算的節約之間尋求平衡,節儉並不等於吝嗇。
歐洲人之所以認定猶太人吝嗇,完全是一種偏見,猶太人捐款時的慷慨大度是人所共知的。
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慎重花錢」是猶太人的一個消費習慣,而且他們在消費時有一個共同想法:「我不喜歡浪費錢,但是如果這樣東西對我很重要,我寧願買最好的。」
尤其是在子女上學方面,猶太人一般都將子女送到價格昂貴的精英大學。
而在猶太人的教育之中,《塔木德》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它也被稱為猶太人的智慧源泉,生活伴侶和致富聖經。
所有的猶太人家庭裡,當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負責孩子教育的母親們,都會把蜂蜜滴在書本上,並且讓孩子去舔這一滴蜂蜜。
這樣,他們就讓孩子對書本留下了甜蜜的第一印象。在他們長大後又繼續進行引導,就養成了猶太人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
愛因斯坦曾說:人類的智慧在猶太人的腦袋裡,猶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裡。
《塔木德》不是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2000多名猶太智者,歷經1000年陸續整理完善的智慧結晶,它是猶太人的集體智慧。
而這樣一本猶太人的智慧全書,只要24元,可以說是相當的划算,點擊上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