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嬰兒的?說起來都是淚……

2020-12-01 參考消息

(Alulull/譯)5個月的埃茲拉(Ezra)坐在媽媽膝頭,好奇地打量著面前顯示屏上不斷變換的畫面。屏幕下方,一臺儀器正在利用紅外光追蹤他的眼球運動。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嬰兒實驗室(Babylab),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

然而,小埃茲拉並不知道自己此刻背負著怎樣的「科研重任」。他的注意力總是難以保持,一個不留神就吃起了自己的襪子。又過了一會兒,埃茲拉鄒起了眉毛,這是一個只有媽媽才懂的暗號:該換尿布了。

如果你是位神經科學家,你該如何去研究一位不會說話、不會聽指揮,還總愛打斷實驗的被試?這正是科學家們在「嬰兒實驗室」受到的挑戰。出生後頭兩年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一些神經發育問題初步顯露的階段。但是,這也是最難研究的時期。很多標準的研究手段都不再適用: 你沒法指望寶寶既安靜又清醒地躺在磁共振掃描儀裡,也不能讓他們回答問題,或者接受指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一位參與研究的小被試。圖片來自:Wes Fernandes/Nature

目前,研究者大多用追蹤眼動的方式研究嬰兒的注意活動,但由於提供的證據有限,這種方法也遭到了不少質疑。「很多研究試圖證明嬰兒能理解目標、因果和數字——但其中99%的實驗只測量了 注視時間的變化。」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說道。

現在,伯貝克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他們率先使用了很多新技術,例如可以通過分析血氧含量判斷大腦活躍程度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法(near-infrared spectrometry,NIRS)。為了讓結論變得更可信,他們也嘗試著在同一個實驗中使用多種測量方法。

就這樣,嬰兒實驗室在嬰兒行為認知領域創下了許多個「第一次」。他們第一次發現嬰兒喜歡看著那些正面直視自己的面孔;當看到這些面孔時,他們的神經活動會增強;而這一神經活動的異常可能與日後發作的 自閉症有關——這是首個有可能成為自閉症預測標準的大腦功能測量方法。2013年,實驗室發起了一個研究項目,以12周大的自閉症及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高風險嬰兒為目標被試,對他們進行長達2年多的跟蹤研究,目的便是尋找更多疾病早期症狀以及相應的行為治療法。而小埃茲拉正是此項研究的對照組被試。

注視,學習

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開始在嬰兒身上開展研究,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便是這群拓荒者中的一員。他發現在8個月大之前,嬰兒不會去嘗試尋找那些被研究者藏起來的玩具,也就是說,他們無法理解一個簡單的概念,即「位於視野之外的物體依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物體」。皮亞傑進一步發展出了一套理論,認為嬰兒在出生時就如一塊空無一物的白板,但已經掌握了探索和學習的能力。

到了60年代初期,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范茲(Robert Fantz)開始測量嬰兒的注視時間,以此來衡量他們對目標物體的興趣,例如,比起一個普通的注視點,嬰兒的視線在人臉圖片上停留的時間明顯更長。從此以後,注視時間測量法便成為了發展心理學領域的主力。科學家們漸漸發現,嬰兒其實並不是一塊純粹的「白板」,他們天生就對數字和面孔感興趣,而且能夠識別出母親使用的母語。

「目前已有數以千計的研究使用了測量注視時間的方法。」嬰兒行為學家、羅徹斯特腦成像中心主任理察·阿斯林(Richard Aslin)說,「從大體上看,這也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方法;你可以讓兩個實驗室分別進行同一個實驗,得到的結果也是一致的。」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這些結果需要謹慎解讀。「太多因素都會影響注視時間的長短。」凱根指出,「刺激有哪些物理特徵?線條多為直線還是曲線?圖案是什麼顏色?明暗對比度如何?」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很多嬰兒研究都採用注視時間作為指標。圖片來自:Wes Fernandes/Nature

嬰兒大腦的成長速度驚人,這也為研究帶來了困難:一個新生兒的視線變化可能反映了某些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對於7個月大的嬰兒,學習和記憶就會在其中造成影響了。「注視時間增長可能意味著嬰兒正試圖將眼前的情景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凱根說。 要想知道嬰兒的小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單一的研究方法已經不夠用了。

1993年,約翰森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成立了一個嬰兒實驗室,5年後又搬到空間更為寬裕的伯貝克學院。不過約翰森的目標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用更多高科技手段研究大腦發育過程。

2005年,結合腦電記錄與注視時間測量法,約翰森和同事們向皮亞傑的經典實驗發起了挑戰。當成年人看到一個物體在眼前消失時,右顳葉皮層的一種特定的神經震蕩活動會增強。根據約翰森等人的實驗結果,6個月大的嬰兒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也就是說,這提示他們並不會把消失的物體完全置之腦後。

就這樣,約翰森用一系列實驗證明,新生兒的確不是白板一塊,與此同時,他們也有許多概念尚未建立。嬰兒們傾向於對一些特定的刺激——諸如面孔和言語——投入更多注意資源,也正是這些基本的注意偏好影響了大腦的發育。就拿上文提到的一個研究結果為例:嬰兒偏好那些正面直視自己的面孔,這就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將注意放在身邊那些社交相關的信息上,這有利於他們學習語言及面部表情的含義。

開心的寶寶才是好被試

和嬰兒一起工作並不簡單,一天能接待十幾位小被試的嬰兒實驗室更是如此。實驗室的廚房備有熱奶器,衛生間囤積了大量溼紙巾,色調明快的等候室裡布滿了各種易於清洗的玩具。不過,真正進行實驗的房間布置非常簡單,牆壁也是沉悶的灰色。這是因為嬰兒很容易分心,研究者們只有把背景弄得 要多無聊有多無聊,才能確保他們專注於實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裝備有熱奶器、玩具和可愛裝飾的嬰兒實驗室。圖片來自:Wes Fernandes/Nature

除此之外,時間安排也是關鍵——你可不希望小被試在實驗途中鬧著喝奶或者是犯困。在等候室裡,4個月大的凱特琳(Caitlin)正在享用實驗前的最後一餐。她參加了一個研究嬰兒模仿行為的項目。

模仿(mimicry)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傾向:看到別人皺眉頭,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皺起了眉頭;看到別人微笑,自己也忍不住微笑。即使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模仿行為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不過,這種行為傾向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到底出現在哪一個年齡段?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比如你對著新生兒吐舌頭,他們時常也會以吐舌頭作為回應。但是「我們並不清楚嬰兒是否真的在模仿,也許他們吐舌頭只是因為覺得眼前的現象很有趣。」本項研究的負責人德·克勒克(de Klerk)如是說。

克勒克一邊唱著歌,一邊向凱特琳的臉上貼電極,但是小寶寶看上去依舊有些坐立不安。另外一位助手趕緊上前,擺弄起一個漂亮的玩具電話——若想在嬰兒實驗室工作,你就必須學會如何轉移小被試們的注意。效果很不錯,凱特琳開始開心地咕噥。研究者暫停下工作,好讓媽媽用手機給自己的「科學寶寶」拍張照片。接下來便是正式實驗時間:凱特琳將看到一系列視頻,視頻裡的女主人公正做出不同的表情動作。

凱特琳專注地看著屏幕,她似乎並沒有模仿視頻中的動作,不過,電極信號卻透露了完全不同的故事:研究者們發現,當視頻中的女人抬眉毛時,凱特琳眉毛區域的肌肉也開始了活動。

幾天後,凱特琳再次來到實驗室,這一回,輪到近紅外光譜分析(NIRS)登場了。NIRS正在改變整個嬰兒神經科學領域的面貌,它能追蹤含氧血的動向,幫助研究者鎖定大腦中那些活動增強的區域。不過,NIRS並不完美。它只能測量大腦表層的神經活動,對那些埋藏在深處的腦區——例如杏仁核和海馬——就無能為力了。凱根指出:「大腦是一個複雜的連接環路。如果只測量表層活動,你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若想研究深部腦區,研究者就必須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一類的技術。 然而fMRI對頭部運動非常敏感,因此嬰兒被試只有在麻醉或睡著後才能接受掃描,這又給實驗帶來了麻煩。

關注自閉症

當然,在伯貝克的嬰兒實驗室,注視時間依舊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利用眼球運動追蹤設備,研究者可以方便地獲取更為精確的數據。回到小埃茲拉的實驗現場,心理學家埃米莉·瓊斯(Emily Jones)正在分析埃茲拉的視線變化:「我們發現,發育正常的嬰兒通常會選擇先去看面孔圖片,並且注視的時間更長。」

在過去20年間,自閉症和ADHD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也成為了嬰兒實驗室的工作重點。他們去年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顯示,那些在測試後期出現自閉症症狀的嬰兒對物體的注視時間明顯更短,而他們卻更容易在一堆字母當中找出與眾不同的那個。

自閉症患病風險高的嬰兒為何會有這些表現,目前還不清楚。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些孩子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細節上,而很難產生總體認識。小埃茲拉參加的實驗正是此項研究的後續,嬰兒實驗室的研究者們將收集更多更豐富的數據,以確定這些表現是否與自閉症相關。作為被試的小埃茲拉一共要接受5次實驗室測試,他的父母則要填寫大量問卷,用於評估孩子的語言能力、社會能力發展、性格以及睡眠規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這些長相密集的「頭盔」是嬰兒實驗室中的腦電圖檢測設備。圖片來自:Wes Fernandes/Nature

自閉症往往在3歲左右才能被確診,如果能找到一些更早期的檢測指標,或許就能為這些孩子提供更多改善病情的機會。嬰兒實驗室的一項臨床實驗已經發現,同樣是高自閉症風險的嬰兒,如果在7個月到10個月間接受至少6次幹預治療,他們的注意力和社交行為便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不過,研究者也指出,這一結果還需要更多驗證。

與此同時,嬰兒實驗室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斷進步。瓊斯目前正在嘗試一個名為「注視跟隨(gaze-contingent)」的任務,在該任務裡,電腦屏幕上會出現一隻四處飛舞的蝴蝶,而嬰兒需要集中注意力追蹤這隻蝴蝶,只要他們的注意力沒有被其他東西帶跑,蝴蝶就會一直飛下去,嬰兒也會因此得到一些獎勵。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則是改進fMRI,使之能夠使用於清醒的嬰兒。另一方面,需要解答的問題還有很多:嬰兒時期的性格是如何進一步發展而兒童時期的人格特徵?為什麼人們記不住自己在嬰兒時期的經歷?

等小埃茲拉長大以後,他也會忘掉自己在實驗室度過的時光。黃昏已至,媽媽把他放進嬰兒車,準備回家了——這將是一段長達1個小時45分鐘的旅程。不過,在媽媽看來,這一切並不是徒勞無用:「我對埃茲拉的反應很感興趣,也很想知道這些實驗任務的研究目的。」埃茲拉和媽媽還收到了一些紀念品,這其中包括照片和志願者證書,以及一件嬰兒尺寸的T恤衫,上面寫著:「我是小小科學家。」(編輯:窗敲雨)

「敢拿勞資做實驗?!人類是不是不想活了?!」駱駝說

中國科學家繁育出了自閉症猴子,有什麼用?

作者:Linda Geddes

來源:果殼網

[責任編輯:王煥君]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新研究: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意味著嬰兒智商的高低
    每一位媽媽都是十月懷胎,隨著寶寶的哇哇哭聲,寶寶呱呱落地,然後就會聽到護士開始報告寶寶體重。大多數嬰兒的性別,都是在護士報完體重後,母親才知道的。但很多家長忽視了寶寶的體重,往往覺得寶寶出生時重或輕都無所謂,只是在媽媽肚子裡多吃少吃的問題而已。另外,體重也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智商。
  • 嬰兒寶寶睡覺時候大哭,是在做噩夢?看看心理學家給出的專業回答
    《睡眠的科學》一書中說:快速眼動睡眠是從入睡後大約一個半小時開始,眼睛在眼皮下來回快速移動,腦電波頻率各不相同,與清醒時的情況差不多,這個時間也是睡眠比較淺的時間段。做夢就是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人在做夢的時候,可能眼睛在動 ,科學家說這是在夢的世界裡,眼睛也在觀察。在了解了人類的睡眠模式後,我們就可以繼續探討嬰兒是否做夢這個話題。
  • 為什麼嬰兒的睡眠比成年人多?人類在不同年齡階段睡眠會存在差異
    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這些解釋哪些是人類需要睡眠的主要原因,但是最新研究表明,對於嬰兒和成年人來說,年齡不同,他們睡眠的主要原因也不一樣。  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18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使用數學模型表明,嬰兒大部分睡眠時間處於「深度睡眠」,也被稱為隨機眼動睡眠(REM)。
  • 日本研究:半歲嬰兒已有「正義感」
    新華社東京2月1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具有「正義感」,他們對表現出正義行為的卡通形象有明顯的偏好。這表明「正義感」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讓20名6個月大的嬰兒觀看了兩段動畫片。
  • 一些科學研究表明:12月出生的嬰兒更聰明,壽命更長
    除了更為人所知的聖誕節,以及我們的國家公祭日,有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在12月份出生的小寶寶似乎要比其他月份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優勢,而且往往活得更長、更快樂。這次,妤姐就要與你分享這項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1、12月出生的人更長壽根據《衰老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過生日意味著你更有可能在地球上超過100歲。在一項研究當中,科學家們參照了來自德國的數據,他們想要了解出生月份是否會影響到壽命的長短。他們調查了1487個老人的數據。研究結果對12月出生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幾斤幾兩」,或暗示著孩子智商高低
    媽媽生下寶寶以後,護士都會把嬰兒抱去稱一下體重和身高。所以很多媽媽是先知道寶寶的體重,然後知道寶寶的性別,體重之所以非常重要,不僅僅因為體重代表的寶寶的身體發育,還在某種程度上暗示寶寶的智力高低,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今天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夢見】嬰兒
    在非孕婦的夢中也代表著在您的潛意識中想要個孩子的願望,另外有些婦女在不知道已經懷孕的狀況下夢到嬰兒,過了一陣子果然發現了自己懷孕的事實,這是身體透過夢境,向精神發出了通知。 周公解夢大全   3、培養意志:願望要能成真,意志至關重要。但常常有人既戒菸又減肥,外加頻頻上健身房,仍然以失敗收場。社會心理學家包美斯特說,意志不只是抽象思維,壓榨過度會幹涸。
  • 研究:走神有好處,幫助整理記憶
    原標題:《研究顯示走神也有益處:幫助我們整理記憶》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坐下來,放鬆,什麼也不要想。是不是感覺很難辦到?不管你再怎麼努力、讓自己什麼都不要想,你的腦子似乎仍然會轉個不停,而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你的大腦從來不會真正地休息。
  • 研究說:星座不靠譜,但生日確實能預測命運
    不過,真有人對此進行了研究,解釋了你的出生月份會影響你的壽命、心理健康,甚至你的視力。我的生日在十月的第一周,天枰座。星座告訴我,我會是一個公平、公正,勇敢但是優柔寡斷的人。它甚至描述了我的身體特性,根據一位十九世紀的佔星師Raphael所預測,我會是一個「相當優雅的人,臉圓貌美,年輕時面色紅潤。但是到了年老時候,由於沒有突出特徵,加上易怒,會毀掉我的面容。」——我覺得一點都不準。
  • 教你怎麼挑好嬰兒背帶,很實用!
    嬰兒背帶的出現讓很多獨自帶娃的爸爸媽媽們更加輕鬆了,可以實現一邊帶娃、一邊忙活其他事情的夢想,而且根據人體工學設計,相較於徒手抱娃而言,使用嬰兒背帶更加省力,減輕了腰背負擔。在國外,嬰兒背帶可是非常熱門的育兒神器。有調查研究發現,美國有超過八成的寶媽願意使用嬰兒背帶,既省力又能解放雙手,而中國媽媽使用背帶的頻率相對低一些。
  •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下一句更經典,心酸的讓人落淚
    作為一個男人,應當頂天立地,遇到困難敢於面對,迎難而上,即使再苦再累,受到再多的委屈和心酸,都應該藏進肚子裡,而不是流淚哭泣,所以就有一句話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它便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有淚不輕彈」,經常被人們用在各種場合,用來激勵處於失落和人生低谷的男人,激勵男人們勇於擔當,不能輕易掉眼淚。如果某個男人動不動就哭,流出眼淚,這是會被人恥笑的。
  • 全球「最小的嬰兒」僅和巴掌一樣大,現在怎樣了?網友:不敢相信
    自從懷孕後,準媽媽都期待著早日與肚裡的寶寶見面,也每天擔心著自己孩子的發育是否良好,身心是否健康。「最小的嬰兒」和巴掌一樣大,現在怎樣了?網友:不敢相信!我們知道,前段時間爆料一位美國的邁爾密的媽媽生了一個全球最小的嬰兒,這麼多年一直以來沒有比他更小身子的嬰兒。
  • 離別時,父親那手心裡的汗是被藏起來的淚
    那個沒有作業的暑假是那麼漫長,從報名到體檢到政審再到定兵,我和父親都在焦急地等待。我們都想早點定兵,繼而結束這漫長等待帶來的折磨。但我們又都想時間慢一些,再慢一些,讓這場道別晚點到來。然而時間並沒有如我們所願的慢一些或者說停滯在某一刻。當家門的那棵李子樹落下最後一個果子時,我收到了入伍通知。父親帶著我從飯館匆匆忙忙趕到人武部時,人武部已經站滿了新兵和家長。
  • 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腦子裡的「語言」是什麼樣的?
    無關組出現時,嬰兒凝視「提到的東西」時間明顯更長。有關組出現時,嬰兒就比較迷惑,凝視「提到的東西」和「沒提到的東西」時間差不多。這說明什麼呢?我們說一個人的詞彙量時,常常會說「詞彙表」、「詞彙庫」,其實更接近真實情形的,應該是「詞彙網」。
  • 淚失禁體質:眼淚,我該拿你怎麼辦?
    這兩天和 「淚失禁」有關的詞條頻頻登上熱搜,引發激烈討論。01@戀愛天才小王:我就是這樣,真的很討厭,跟舍友吵架吵兩句就情緒控制不住要哭,舍友就覺得我裝,顯得像我被欺負了……其實我真的沒感覺委屈,不知道怎麼吵著吵著就哭了。
  • 全球首次確認:患癌孕婦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嬰兒
    來源:海外網GETTY海外網1月7日電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7日宣布,患宮頸癌的產婦在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了腹內嬰兒,已發現兩名男性嬰兒確診肺癌。此類病歷為全球首次確認。相關研究成果已登載在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小嬰兒,心機大?」科學研究發現:哭著求抱抱的嬰兒並非在撒嬌
    可你知道嗎,比這更嚴重的結果是,某孤兒院的嬰兒,在得不到足夠「抱抱」的情況下,接連發生生病等糟糕情況。八十年代的國外某孤兒院,為了避免寶貝生病,讓寶寶更健康,結果就立了個規矩,「不準醫護跟娃有肢體接觸」。雖然,在「無菌養育」的環境下,看似嬰兒可以更好的生活。然而,結果卻大相逕庭,孤兒院出現了很多生病和「走了」的嬰兒。
  • 為什麼科學家這麼痴迷於研究殭屍?
    現實世界的殭屍末日可能迅速結束,情況與其說像美國經典電影有線電視臺(AMC)熱門劇《行屍走肉》,不如說像2002年的經典影片《驚變28天》。這是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學生們得出的研究結論。他們主要運用一種流行病學模型來模擬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的情況。這個團隊依據的假設是,每個殭屍每天都能發現一名受害者,且有90%的可能性把殭屍病毒傳染給對方,且這些「活死人的壽命」能維持20天。
  • 嬰兒蒸蛋黃的做法 嬰兒蒸蛋黃的做法大全
    但是對於整個雞蛋應該在孩子一歲以後再吃,第一次餵孩子吃蒸雞蛋的時候先要少量的餵一下,觀察一下寶寶是否有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如果沒有在逐步的進行增加,有些寶寶會對蛋清有過敏的情況,所以不能過早的吃蒸蛋,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蛋黃拿出來蒸給孩子吃,再蒸雞蛋的時候一定要先把雞蛋打散,然後加一些溫開水,怎樣可以去除雞蛋裡面的腥味,水和蛋的比例為1:1,這樣蒸出來的雞蛋很好下咽,孩子也會更容易消化。